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10篇)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10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10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6-30

第一篇:高校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高校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一)改变过去老旧的传教观念和表现手法

过去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接受教育的人本身的内化和外化相融合为重点,内化是决定因素,但是外化也不容忽视,它是内化的条件和保证。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半是把报纸、图书、自身周边的案例作为其教育的范本,提取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已经老套,和时代脱节,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多半处于主场,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学生只能被动受教,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可是,网络就完全不同了,它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有第四大媒体的称号。它的出现可谓改变了一切,它信息量大、信息更迭快,同时又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在人格、权利、地位等诸多方面更显得平等。

(二)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拓展互联网育人空间

互联网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一个重要优点,即网络中的信息可供每个人共同使用,因此可以搭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在这个网站里,既可以传播先进思想,又可以融会丰富的知识,还不乏趣味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成果,可以在网站中使用大量的音像资料,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在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时,一定要遵循倡导主旋律、形式要丰富的原则,即:首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网络平台建设的政治指导,进行传播;其次,可以在网站里进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内容要健康向上,形式要丰富多彩,使整个网络处处体现健康和谐。

(三)提高网站利用率,在互联网上开展平等交流

互联网是自由的,是可以彼此平等交流的,这正与大学生的需求相一致,这也是他们在过去的思想教育、交流沟通中从未有过的。无论是早期网络传播方式BBS、博客,还是现在年青人普遍喜欢的微博、微信、网站人们都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交流思想和心得。基于此,就必须要对网络平台中的舆论方向进行正确的引领,使其着重体现正能量。另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们还应特别关注大多数高校学生关心的重大事件和他们思考的热点问题,并且可以围绕这些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在网络平台上展开专题讨论,让高校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发表观点,增进交流,增强高校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

(四)开发使用符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电脑软件

电脑软件对于大部分使用者而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并且用户在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过程中,软件中的内容也会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多次深入刺激,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电脑软件中所阐释的思想,进而改变用户自身的思想观念,这些其实都是电脑软件在对其使用者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潜在熏陶。

(五)调动高校学生干部参与校园网络建设的积极性

首先,应当引导高校学生自主参与与互联网不健康内容斗争的积极性,增强高校学生干部的信息敏锐感和对互联网内容的收纳、提炼、甄别、使用的本领。其次,引导学生干部通过互联网展开思想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及时化解学生与校方、学生之间误会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在高校的BBS论坛里,时不时地就会产生一种名为群体极化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多半是因为讨论中的这些人的想法基本相同,这些人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观点和主张,极易出现极端主义;可是另外那批有着其他见解的群体则会因为想要平衡心理,于是采用不吭气或者随声附和的方式,进而导致该意见升级成为极端意见。高校学生干部应当积极主动地担当好健康思想互联网宣讲员和引导员,自觉抵制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错误言论,用于说NO,不做随声附和者,并且要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提出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二、高校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价值

(一)顺应当今信息时代进程的强烈要求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到了新的机会,同时也要面对新的挑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外对于互联网相当关注,把互联网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新战场,这里的交锋没有硝烟,没有枪炮,但激烈程度并不亚于真正的战场,因此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占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新的春天

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令受教育的人员更多,受教育的范围更广,受教育的时间更加灵活,这些优点都有赖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去老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在一个地点面对面的交谈,这使得受教育的面积狭小,其他外地具有类似疑惑的人们享受不到这种教育资源,先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承缓慢。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完全改变了这一情况,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多

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起步比我国早,互联网运作完善,使我国的互联网监控和掌控的难度与日增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成效构成很大障碍。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在互联网发展领域有了长足进步,可是要和美、英等先进国家比较,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够充足的数量、不大的规模、滞后的数据更新此外,互联网飞速的发展,既推动了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前进,也随之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堕落的思想理念在社会乃至高校中传播,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另外,过去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形式都与当今社会脱节,过去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站在掌握大量信息和丰富经验的位置上,在传授先进思想过程中很容易得到高校学生的尊重、敬仰,具有权威性。可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往往会在教师授课前已经通过互联网掌握了很多知识和理论,与教师的知识量近乎持平,无形中就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困难。

(二)增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现实需求

基于互联网的自身特性和高校学生个性张扬、活泼的特点,高校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自由自主地、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进行创作、进行发展。在互联网中,人人都可以变成这个虚拟世界的焦点,成为他人关注的核心。在互联网中,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他们想要的内容,并且不夸张地说想要多少有多少。当然,在获取内容的过程中,高校学生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且这种展示的机会也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增多。在互联网环境下,每一个想展示自身观点的高校学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并不具备较为成熟的自主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这个虚拟的互联网中不少人都找不到自己本身,得上了数码焦虑症,多元观念中的价值迷失、人与人沟通中的社会障碍等现象不断产生。这些障碍正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高校学生解决的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必经路程

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较之过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就这些转变,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会发现当中含有很多亟待攻克的难题。推动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要就是要加强德育教育,这就包括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换言之,人的全面发展内在需要进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瞬息变化,互联网飞速发展,要想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必然经历的路程。这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之过去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能与当今高校学生的时代特性、个体特性相契合,更能让高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师生之间体现更加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令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做到主动学、认真学。总之,互联网不仅带来了大量丰富的知识,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式,使教育形式更加丰富,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利器。

作者:王蔚 单位: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学的阐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社会以及其所处的群体中,利用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性质的规范观点,对社会中的人们进行有组织性的、有目的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此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的有效影响,促使人们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以此来符合现阶段中社会以及整个群体的道德要求。而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其他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求其具备有更高的专业性。因此,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复杂,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包括有:政治思想的传播教育,既是我国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二)心理学

心理学指的是:专门针对于人类心理活动、心理规律以及心理现象等行为的科学,整体分为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包括人的直觉、认知、性格、情绪、社会关系等诸多行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具备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此外,对于应用心理学来说,还有一大重要目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应用心理学,通过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明确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借此来为社会实践提供服务。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指的既是上述中提到的应用心理学。

二、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作用

(一)能够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

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还不太成熟,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建立其一个较为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在大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则会致使大学生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则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能够及时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特点,明确学生的行为动机。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方式,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了解我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这样才能够确保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保持有一个较高的思想水平,不为诸多诱惑所蒙蔽。

三、现阶段中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问题

(一)心理学工作者的缺失

心理学发源于德国的十九世纪,在欧洲等国家先行发展起来,因此,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相对来说,还不算成熟,许多的心理学知识还较为生疏。这样就导致我国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较为落后,最终致使我国的专业心理学家人数较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心理学的应用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空白。但是专业心理学家人数较少,不能够为高校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建议等。

(二)对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性不强

我国的专业心理学家数量较少,因此在高等学校中,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学咨询的人员大多数为教师,而不是心理咨询师。当高校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面对的大多数为学校老师,这部分人员并不具备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并且在心理学工作中,没有足够的经验来面对各类型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来讲,高等学校中的心理咨询室等同于虚设。

四、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

要想将心理学更好地应用于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要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心理健康校园环境的构建,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网站,以此来宣传学校的心理知识,借由此来引导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的符合社会规范和准则。

(二)提高大学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水平

要提高大学心理咨询的专业性,首先,要对高等学校中现有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个专业知识的培训。组织学校心理咨询师对《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来提高其工作中的专业素养。专业性的培训中,还可以要求心理咨询师参加心理学的讲座,在讲座中吸取专业心理家的工作经验,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其次,还要求高校中,增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作者:贾彬 李学锋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一、引言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无论是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说,还是从长远的民族发展大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思想,也就不能称之为是一个独立的人,因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其是否能够全面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本文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展的现状出发,立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

1.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气氛较为僵硬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普遍出现了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形成了教师在讲台上很热情地讲课,而学生却在讲台下干自己的事不听课的不良现象。随着现代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QQ、微信、微博、等众多新兴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同时,这也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就拿手机而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给手机的功能一个很好的定位,即使在上课时间,也是将手机时时刻刻地拿在手中,看电视、听音乐、逛淘宝等,大量占用了上课时间,根本无心听课,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其次,很多大学生都受传统教育形式的影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了洗脑式课堂,在平时不关注国家大事的基础上,也更不愿意听党史,还有些学生是因为个人因素,不满意老师授课方式之类的,反正这些情况都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大部分大学生中间不受欢迎,因而课堂气氛也很难活跃起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虽然从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我国在不断地强调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工具,体现时代特色,但在其具体还行的过程中,其效果还是十分小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力度,不能开创出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来看,大部分老师采取的都是高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完全不能够体现出大学开放的精神,同时,这种传统的高中式的教学模式,只会给在曾经在高考压力下的学生以教育方式的疲劳,不能刺激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得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缺乏激情,也没有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

1.改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改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基础,因而其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对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有极大的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懂得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自身也要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知识,要有话可讲,用其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跟上老师教课的节奏,同时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他们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建立,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方便实现更好的课堂互动。

2.推动高校校园网络的良性建设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于现代网络科技的使用,也更加的频繁。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学习的网络媒体,打造一个和谐的、安全的网络空间,将其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载体,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舆论宣传方面的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事务和社会民生,培养爱国情怀。新兴媒体发展更新不断,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新兴媒体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如网络空间中会散布一些不好的信息,宣传一些不好的言论和思想,企图迷惑大学生的思想,诱惑他们参与一些反人类反科学的活动,使他们堕入歧途。因而在高校的网络建设中,要特别关注网络空间的健康和安全,要始终宣扬社会的主流思想,避免和抵制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和进入,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大学生更好的思想指导。与此同时,高校不能因为害怕不良思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就全盘否定高校网络建设的作用,而是要懂得趋利避害,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和形式来利用学校的网络媒体,发挥其正能量,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回报于社会。

3.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好时、度、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要能够把握好时、度、效,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当前,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简单的将学校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上来,然而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我国发展的是法制教育,因而在发展高等教育,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时、度、效,还必须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时效性。此外,坚持党的领导以及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仅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也是我国公民所需要遵守的基本思想。因而,要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务必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是不能够动摇的,因为这也关乎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民族的未来。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都比以前更加的密切,国际竞争也更加的激烈,与此同时,有些实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用文化的力量,企图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进行侵略和渗透,以此来干涉别国的内政。因而,为避免这些不好的问题在我国的发生,我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和建设,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证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正常发展,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未来,因而,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出于我国保卫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

四、结论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上还有一定的阻碍,但笔者相信,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些难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因为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国家来说是一项必要的任务。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也需要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爱国青年的。因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为国家的兴盛发展所应该承担起的历史重责。

作者:熊元靖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第四篇:高校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红色文化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革命先辈的光辉历史和崇高精神,直观逼真的展现了中国从落后挨打到独立富强的历史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红色文化蕴含的坚定信念、奉献精神、互助品格和奋斗美德,激励人民群众形成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社会责任意识等优秀道德品质。红色文化资源以革命文物、战争遗址、影像图片等形式得以保存,使大学生得真实生动的教益,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促进外在教育内容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方面内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显著提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的新文化,是人民群众奋力拼搏,承受各种挑战、失败甚至牺牲生命换来的成果,也体现了人民群众追求真理的宝贵精神。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环境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乐观心态和创新思维感染着人民群众,使得整个民族具有了较强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提高了青年学生对祖国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进而能够积极将自我投身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康幸福的伟大事业建设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互动性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利用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在感受红色文化震撼力的同时,被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所打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红色文化这一有效的载体使两者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也进一步得到了有效的传承。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红色文化在形成过程与内涵方面,在内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体现出统一性。红色文化内在的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随之逐步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为红色文化与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在根源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互动,这种互动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红色文化传播过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红色文化的创新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过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路径加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是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在体验和感悟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最终将体验和感悟的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通过体验式教育模式,促使大学生从直观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抽象与空洞问题做到了很好的回避,使得大学生更加认同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教育模式,体验活动可以是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纪念馆,也可以是邀请老红军、老干部讲述革命故事。

二是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是发挥着有效载体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重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文化活动中渗透红色文化精神,实现校园精神与红色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以红色文化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采取征文、演讲、竞赛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精神,并自觉主动的用红色文化精神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是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手段的创新,应该把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育者可以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读物,结合地方红色史实,以新的文化视角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联系改革开放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评价红色人物、评点红色事件等活动,正面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人生态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付卓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五篇:高校危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一、在高校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参与决策作用

危机事件危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应对处置危机是党的一项重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机能和重要载体,必然参与决策。在高校,面对危机,党委召开由各部门、校内外相关专家参加的紧急会议,就如何防范、控制蔓延、宣传教育、安抚受害者等系列问题作出决策,向各部门迅速作出部署,采取相应措施。在危机应对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党与相关群众联系沟通的载体和纽带,一方面,把调查的实际情况、群众的诉求等向党组织迅速反映;另一方面,又立即将党的各项决策完整准确地传达给相关群众,指导群众应对危机。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感器,而且要担负起合成器的作用,即把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加工合成,提出自己的应对之举供党委决策。作为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党的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党的大政方针、纲领目标等的制定及实施,因此它必须牢牢把握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同样,在高校应对危机时,党委制定有关危机各类预案、制度等,作出各项决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然参与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仅仅是实现党与群众、党与事件现场联系的神经元,同时也是参与决策,发出指令的中枢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决策的作用,往往为人所忽视,忽视的后果便是以正视听信息的缺失、流言四起;物质层面解危后缺少后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重建;不屑于对前危机蛛丝马迹的细致探究,使得未雨绸缪流于形式等等,而恰恰在信息发布、人文关怀、精神重建、忧患意识的养成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决策,能发挥关键作用。

二、在高校危机事件前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发挥防范作用

在党委部署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参与展开对危机的预警工作。此时危机处在潜伏期,各种有害因素不断升温发酵,风险迅速积聚。如何快速准确识别风险,并时刻跟踪监控,成为预警的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些方面优势明显。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去,并与他们真诚沟通,可以发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如私搭电线、沉溺于网络游戏、心身疾患、设施隐患、近期不良思想动态等。思想政治教员也能通过课堂交流,发现学生带倾向性的错误思想以及学生的合理需求等。学工口的教师通过监控网络,可在校园BBS、网站微博等发现大学生们的各种批评、积怨、极端的思想等。一旦发现风险,即向党委反馈,由党委联合专家组会商,进行风险评估,决策是否发出预警信号及警戒级别,或者直接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防范作用时,可以加强对师生的危机教育(含生命教育和心理卫生等教育),以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现代危机管理学者从学理研究中提出了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预防理念。人们知道预防的重要性,但不少危机的发生却是人的侥幸心理在作祟。侥幸是防范的大敌,危机教育就是要用惨烈的事实、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形式教育师生克服侥幸,扎牢防范的篱笆。在防范危机的问题上,还有值得深思的一个现象。危机发生了,涉事高校会全力化解危机。但在防范阶段花钱,就动力不足。另外许多高校不愿在危机演练上花钱,从未搞过全校性的演练。学生不实践,易使防灾教育走过场。这方面教训不少,2008年,上海高校四个女生烧水着火,从六楼跳下避火,全部遇难。血的代价告诉人们钱要花在危机预防、演练过程中。在防范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按党委部署,提前对涉事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以调节他们心态,稳定他们情绪,尽量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中。事实上,干预成功的例子不少。例如,当人处于不良情绪时,运动是治疗心病的良方。据有关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手段,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所以当学生抑郁时,老师同学邀请他一同参加散步、打篮球等运动,是有道理的,同时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三、在高校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凭借自身优势,发挥动员作用

高校危机事件来势迅猛,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来防范或应对危机都是必要的。面对危机,首先要利用各类传媒进行舆论动员。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刊仍继续发挥着党的喉舌作用,它们把应对危机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具体主张以及危机的真实场景向广大受众传播,尤其是电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危机的现实性和灾难的惨烈,这有利于动员受众,激起人们应对危机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新兴数字媒体在危机应对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好各门户网站,发出主旋律,占领舆论制高点,揭露网上欺骗性的谣言、煽动性的言论,以净化网络;要组织理论专家在微博、论坛发表短小精悍的社论,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宣传主流的价值观念,并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播客,发挥正面舆论的引导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团结一致应对危机。在高校危机事件中,要做好与当事人及其亲属、各传媒、学生们的沟通。对于危机的实际情况要如实及时公开,对于属于自身管理的问题,应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危机时,群众需要表达诉求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交流反馈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危机实践发生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功能能发挥互通信息、动员各方的重要作用。在动员中,要抓好两类典型:一类是以领导干部、公众人物、民间代表为主的典型;另一类是在突发事件起组织串联作用的所谓群众意见领袖。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中担负指挥、决策、组织实施等重要工作,掌握着最多的人财物资源,把握着危机处理的大方向,因此领导干部的言行在群众心里举足轻重,危机时刻领导干部冲在最前面,就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与追随,对群众是一种精神抚慰;公众人物把自己的影响力用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将鼓舞民众,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民间代表因为在危机时刻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勇气与奉献精神,而成为草根英雄,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因为善良和责任感,他们挺身而出,在高校危机中,人们迫切希望涌现出这样的草根英雄。意见领袖在群体事件中起组织的作用,对于他们要根据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国内,敌我矛盾仍然存在,如新疆暴恐事件,前台幕后都是民族分裂分子,对他们一面要揭露其毒谋,一面用法律来打击。但一些群体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力,甚至侵害了群众利益,百姓通过合法渠道得不到解决引发的,这些事件应按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其意见领袖哪怕言论偏激,只要不涉及违法,都要采取对话、说服教育、解决正当诉求等民主的方式来协商解决。稳住了他们,则群体事件能得到迅速解决。对于不当诉求,应正面回应,予以揭露和批评。

四、在高校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发挥稳定全局的作用

高校危机事件势必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为应对危机,党委必然作出恢复正常秩序、稳定大局的决策。要稳定局势,稳定人们的思想是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稳定人心方面,优势显著。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类传媒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提高觉悟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生动的方式宣讲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科、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感染力强的经典之作,作为群众特别是大学师生的精神食粮,以启迪民智、鼓舞人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升华凝练,把党和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特别是应对危机时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提炼总结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井冈山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感召指引下,青年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成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践行者。简而言之,在应对高校危机之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担负稳定人心、凝聚共识的历史责任。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刚柔相济疏堵结合的方式,发挥着舒缓局势、调解矛盾的作用。所谓刚柔相济、疏堵结合就是刚性的规范与柔性的抚慰、规范约束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正如毛泽东所说就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首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制定规范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要有真正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其次,制定规范不仅要考虑效率,更要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不能是管理者闭门造车,而是要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从人文关怀的原则出发,所有规范大到大政方针小至校规班纪的制定都应当问计于群众,反映他们的利益,最后再归纳集中。这样制定的规章就会比较符合师生的实际,不易引起逆反而乐于遵守。

五、在高校危机事件过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发挥反思过去,继往开来的作用

危机过后进入恢复期,为防止危机再发,并真正做到化危为机,高校必须做出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的部署。在这个部署下,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发挥反思过去,继往开来的作用。反思内省是我国民族性格传统精华之一。《论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反思内省是先贤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已融进中华文化的血液中。纵观近代史,中国正是在仁人志士的反思内省中一步步前进的,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到变法维新,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无不体现后人对前人的深刻反思。因为有对过去的反思,才会有对过去的批判继承;因为有对过去的扬弃,才会有现在的改革进步。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危机的反思,可以发现哪些失误需要纠正,哪些经验需要总结,哪些举措需要分析改进。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反思过去的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参与发挥稽古振今、继往开来的作用,实现危机管理的理念创新、文化创新。其一,从管理上,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理念。首先,教育部可将防灾防疫防事故等的知识编成教材,列入必修课程,培训相关教师,督促各高校施行。该课程除知识讲授外,还需有专门演练。不仅要把预防的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要外化为师生的技能(教师可听讲座,参加全校演练),培训演练经费实行专项拨款,确保专款专用。其次,严把设施质量关,杜绝硬件安全隐患。建筑物及配套设施要严控质量。硬件质量问题是引发高校寝室火灾等事件的主要原因。再次,制度、管理、心理干预等软件因素也要相应改进。从近年高校中毒事件来看,一些高校相关制度及执行存在缺失,有的制度形同虚设。从心理因素层面看,学生罹患心理疾病人数日增,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筛查,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和积极治疗十分重要。最后,管理上要外联内合,齐抓共管。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加强与外部大社会的联系,争取多方社会资源的协助,在和谐理念下,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解决好内部各种矛盾,协调好师生利益。其二,创建安全和谐的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化危为机。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校园安全文化。要让机遇变成精神的财富,要把应对危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处置危机的经验,升华为校园文化精粹。

作者:姚卿善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现状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取得的成绩

今年来,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丰富了以往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出现了党团活动、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新兴的活动形式,能够发掘学生的潜能,广泛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到教育活动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固化的传统的认知模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社会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了学生的理论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日常管理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榜样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从而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团结互助和激励人心的作用,形成了崇尚科学、积极进取的校园风气,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下传播方式的变化及时代发展的新面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运用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束缚,一些普通的课堂教学和谈话都是被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无形中增加了受教育者心理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而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探索往往落后于实践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媒介,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力度,但其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活动形式化,教学方式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发挥,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载体建设中没有把握好大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导致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味的采用单一的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发展水平产生脱节的现象。因此,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对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构建。

二、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之中,使得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人们普遍接受教育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以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而且,现在网络作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使大学生接触到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碰撞,加紧了各种理论与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争夺,而传统的课堂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上,相互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而降低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高校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应用性学科,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兴事物的不断出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不再适应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与功能也开始出现弱化现象,并出现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过去好的教育载体继承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与优化,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融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科学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是满足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需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存在着一些心理发展、思想方式和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随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的树立、道德修养的培养、政治立场的确立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使部分学生缺乏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理想的动机趋向于物质化、功利化,完全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在错误的理想追求的指导下,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认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大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缺乏辩证的思考能力,使其局限在自我设计或自我评价的片面角度上,导致认知与行为的矛盾,进而影响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方向和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大学生外在身体和内在心理的变化、发展,高校需要贴近与大学生实际的日常生活,结合大学生的已有知识、现有能力和成长需要,并在体现当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施以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认识能力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要求,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效性的增强和生命力的延长。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举措

(一)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载体

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渗透在大学生在校成长的诸多管理方面,包括生活管理、活动管理、教学管理、思想管理、行为管理等,这些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传导与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方式有所提升和改进。高校日常管理活动的实质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理顺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优化日常管理载体,一是可以发挥管理的教育功能,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使管理与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提升管理制度化、机制化、程序化的程度;二是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思想,转变传统的简单、机械的管理理念,以服务为管理的首要宗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是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而营造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使作为管理的教育载体发挥其最大作用。

(二)进一步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载体

课程载体作为一种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正规的载体,对大学生能够起到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等功能,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阵地。要想做到巩固和开发课程载体,一是可以将传授基础知识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基础上,发掘其他学科课程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系统的、有渗透力的课程体系;二是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余,可以增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栏,还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演讲会、形势报告会等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外延续,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政治观点;三是对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教育者主动听取受教育者的想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学生的良好人格。

(三)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载体就是高校对文化产品中的教育因素进行发掘和利用,运用文化载体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去,发挥文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达到吸引人、教育人的目的。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校园文化载体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将时代与学校的精神文化要求相凝炼、相结合,赋予校园精神文化新的内涵,以此来达到学生与高校的思想共识,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三是在高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同时,注重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现有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风尚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进一步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实践活动载体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它以社会作为生动、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堂,让学生在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所以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学会运用一些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进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与改革,配合高校以往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建立积极向上的长效机制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社团类活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创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通过直接参与实践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社会基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开办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高校还可以开展参观纪念馆、红色旅游等教育活动,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提升道德认识,培养道德品质。

(五)进一步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兴传媒载体

在对以往的日常管理载体、教学课堂载体、活动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的优化和创新的同时,要依据当今的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的新兴成果,运用符合大学生阶段特点的媒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关注点的引导和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可以开展适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立比较完备的网络规范制度,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其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构建网络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并在提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网络教育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后,就是可以运用网络的匿名性,构建一个校园范围的网络社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同一个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能够使教育者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其思想变化给出适当的引导,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人格。

作者:张婷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七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思考

一、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想事情、做事情应从人民的角度去考虑,保障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想法。我们所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在高校的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特性和本质。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事情、想事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做到学生高于一切。

二、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注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教育人和关心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确立新的教育方法,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生动。国际和国内环境日益复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素质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良好知识素养的群体,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降低,在面对一些困难时,会手足无措,找不到恰当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相结合,进一步实施三贴近

(一)贴近学生实际

1.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接受活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达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让理论靠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进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并不是让学生能够记住大量理论知识,而是希望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去领会其中的思想。

2.我们应该把学生当成是理论实践的主人,让他们处于主导地位,老师进行引导。

经常开展以讨论为模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来解决问题。例如,对于社会的热点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加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这样我们的教育更有意义,同时更容易被接受。

3.把教育作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

哈贝尔斯在他的思想中体现过这样的观点:把教育作为交往的过程。哈贝尔斯的观点为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教育的过程是个交往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把教育变轻松、变生动,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贴近学生生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任何教育最终都会回到生活,而我们的理论同样来自生活,也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不可能脱离生活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我们抓住这一特点,要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连接,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

2.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首先,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以人为本要从学校生活出发。学校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案、教学设备等方面入手,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其次,从教师入手。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取消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最后,从学生生活入手,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学习和与人相处等多方面问题。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教育的缺失,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做、如何解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从不同角度,根据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开导与讲解。

(三)贴近学生心理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我们的教育就要贴近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有学者这样总结当代高校学生的最新特点:高、大、快、强。高,就是开放程度高;大,就是信息量大;快,就是思想变化快;强,就是个体意识强。最突出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他们希望平等,希望在交流中追求真理,希望自我支配自主决策,追求自立自强。根据当代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要高度重视,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引导,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我们的教育相结合。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只要我们肯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进,与他们靠近,就能被他们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老师要有理有据,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用道理说话,用事实证明,才可以让学生充分接受和信服。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适时进行阳性强化,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我们要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研究,自然就向教育教学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始终贯穿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贴近学生实际、贴进学生生活、贴进学生心理,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充分发挥其新的功能,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吕品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及其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生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使学生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一是二者学科领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法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心理学领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二是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为基本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作为理论支撑;三是二者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采用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四是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为统一的大班授课,但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措施

1.对教育观念进行整合

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对象统一为大学生。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思想和健康心理的综合型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树立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在培养学生德育的发展方面虽各有独特的教育意义,但却同样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思想问题往往也伴随心理问题,打开学生的心灵,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必要先将二者的教育观念进行整合,再按照各自的教学特点开展教学。

2.对教育原则进行整合

如果采用以往强制性的教育原则反而会增加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采取公开教学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二者虽然并无相似之处,但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则都需要学生投入情感,注重学生本身的能动性。例如在学校开展的各种话剧、情景剧和各种辩论赛中,都体现着二者教育原则的有机融合。要想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将二者的教育原则进行整合,则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也需具备这两个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

3.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许多大学生在刚步入校园时,由于大学的生活与以往各个时期的校园生活有着明显的不同,起初大学生对大学校园有着新鲜感,但新鲜感过后,许多的大学生会感觉到迷茫,导致其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产生诸多问题。如果对其问题进行单独解决,其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思想和心理两个层面出发,双管齐下解决学生的问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鉴心理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疏导。从思想和心理两个角度入手,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可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将学生在这一阶段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成果。

三、结语

大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建设。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才是我国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赵江永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第九篇: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性探析

一、新媒体的特点

第一,新媒体具有虚拟性。新媒体的虚拟性不仅表现在信息本身的虚拟性,还表现在传播关系的虚拟性上,即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虚拟性。首先,新媒体信息本身是虚拟的,由于新媒体是建立在虚拟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这些信息均是由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组成,再加上新媒体的来源极为广泛,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信息源,人们甚至可以利用各种软件修改原有的信息或者自己创造新信息,这就使得新媒体信息复杂多变,极具虚拟性。而新媒体信息本身的虚拟性也导致了新媒体传播关系的虚拟性。第二,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新媒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媒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信息从产生到被人们知道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媒体的信息制作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包括信息的采集、制作、审核、印刷和运输等,而新媒体则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信息接收的全天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几乎可以同时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和接受信息。第三,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传统媒体信息的获取必须经把关人的审核,而新媒体则越过传统媒体信息采编中心这一把关人,避免了内容的审核把关。所以,新媒体中越来越多的信息由普通大众所提供,网民通过门户网站、BBS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把二次创作的或是原创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以此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拥有了话语权和控制权,人人可以是记者、可以是编辑。第四,新媒体具有个性化。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为满足市场需求,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呈现碎片化和分众化,是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并最大程度地对受众进行细分。新媒体逐渐由大众服务向小众服务转型,传播者通过新媒体,针对不同类型的接收者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接收者对信息具有控制权,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信息、选择信息。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改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既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它在集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个性化、族群化等特点,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也更具吸引力。新媒体这种独特的信息传播特征,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重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通过一个连锁信件实验得出了六度分割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放大了这一理论的实际效果,改变了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方式,重塑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更乐于用匿名方式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

(三)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新媒体信息包罗万象,精华与糟粕同时存在,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及道德观念,新媒体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为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媒体极强的参与和互动性,使大学生在主动关心国家、社会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新媒体的开放性在容纳多元化思想的同时,也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民主观念的最佳场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选取何种内容、采用何种方法,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最终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借助课堂这个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出现了老师少、学生多的现象,老师既要忙于日常行政事务,又要接管学生工作,从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另外,高校内辅导员由专业课教师兼任的情况屡见不鲜,专业课教师既要承担着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又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在学生身上,在一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顾此失彼,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首先,新媒体的信息容量非常大。建立在虚拟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打破了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版面或时段、时长的限制,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把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所有信息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排列组合表现出来,这为新媒体容纳无限丰富的信息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接收,越来越多的信息由普通大众所提供,他们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再加上使用新媒体的人数不断增长,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网上的信息量每时每秒都在呈几何数增长。正是这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线增值性,保证了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提供更加及时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灌输、引导、惩罚、协调等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如内容重复、形式单调等。新媒体的出现提升了传统思政方法的有效性,也创建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逐渐把新媒体资源引进课堂,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不同的新媒体表现形式,向受教育者传授教育内容,提高了传统课堂的吸引力,甚至有时候,大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以视频点播的方式观看老师的课堂资源,而不必按传统的固定课题讲授方式获取所需的教育信息,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四)提高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及生活经验都表明,大学生的多数信息都是通过新媒体获取的,并且这些信息都是大学生乐意、主动获取的,体现了极强的自主性。其一,新媒体的公开性、共享性,使媒体信息来源广、内容丰富,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国内外最新、最全的各类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信息,针对性也更强,这些信息内容集文字、图片、视频与一体,形象生动,极具趣味性。其二,新媒体的交互性增强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受教育者可以和老师通过QQ、微信、Email等不同的即时工具进行交流、咨询问题、解决生活困惑,每当有热门事件发生,网民就踊跃参与讨论,不论是网站的浏览量或是累计的帖子及回应,数量动辄以百万计算,在这部分群体中有很多是青年学生。可见,新媒体的互动性大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参与性。

作者:李晶晶 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第十篇:高校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鉴的传统文化内容

1.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所一直具备的,在《礼记》中就已经点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后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都对其进行了诠释,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的情怀体现了出来。借助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爱国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牢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2.进取精神。

为了理想,中国人民可以不断奋斗和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其中,比较著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是激励了无数有志之人。实践表明,中华民族遭遇的挫折越多、越严重,越是可以将自强不息的面貌体现出来。在这种精神支撑之下,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较好的生活条件,并且家长往往十分溺爱,导致其没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容易害怕失败和苦难。通过自强不息教育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不畏惧。

3.和而不同的处世方针。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强调和而不同的理念,它已经深深扎根于我国人民的心中。和而不同指的是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但是不同事物之间又存在着联系。具体来讲,就是肯定多元化的世界,强调共生关系,给予他人足够的认同和尊重。在本理念下,大学生应该积极生活和学习,关怀他人;能够兼容并包其他的文化精神,将其中优良的部分借鉴过来,不好的部分给摒除掉。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能够对外面纷繁的世界正确看待,不容易丢失价值观,迷失在物欲横流之中。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保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保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思路包括: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积极开展校园活动。

通过对校园环境氛围的良好营造,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下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课余生活得到丰富,树立高尚的情操修养等。特别是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东西方交流日趋增强,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将一些著名的专家邀请过来,开展一些讲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知识竞赛、文学著作的诵读等,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可以被激发出来,努力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效果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两课教学中。

两课跨越了多个学科,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都被涵盖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紧密联系着我国传统文化,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果可以有机结合传统文化,将会更好地融汇贯通不同学科,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也可以积极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如今,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传统文化课,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门选修课有着较强的积极意义,不管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集,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教育价值,并且其艺术魅力十分浓厚,可以将大学生吸引过来。

3.大力建设师资力量,将各种德育平台给充分利用起来。

要想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日常生活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个人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要密切互动,互相交流与学习,以便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此外,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外,我们还可以将网络平台给利用起来,如开设一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对我国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并且积极解答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保定为例,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较微浓厚。驻保高校也可以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便促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增强。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古迹,让学生们课余时间去参观和感受,从而促使宣传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需要积极融入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此,就需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勇敢去追逐梦想和实现梦想。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精神内涵,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网站,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在整个校园覆盖中国梦核心内涵与高校文化建设。

4.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从政策层面凸显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具体落实作出规定并要求各高校严格实施,推动和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并制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经费投入、政策配套等内容的具体实施规划。

5.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利用各种建筑、橱窗、灯箱、板报、横幅、标语、路牌、警世语等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校园各处都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氛。同时,通过新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们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比如在宿舍或教学楼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一些修身立德的短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沉淀出来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德育教育当中。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念,将优秀文化中的积极方面继承下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运用,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促进其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杨丹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博锐思小升初冲刺第6次例题方法讲解

都市报道 2019 郑州小升初改革:32所民办中学今日派位33764人参加 电脑派位今录取4860人 下一步面谈?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7 Lesson2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我爱秋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袁雯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炎黄子孙-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谢旭霞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第三单元第2课《秋天的保健》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胡维

奥数竞赛熄火,小升初会终结吗?

儿子小升初,36岁辣妈竟焦虑到月经不调,提前进入更年期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下《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陈月波

小升初真题讲解10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10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