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中考政治考试的命题也悄换新颜,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其特点,选择相应的对策,搞好复习。
一、命题特点
1.热点与知识相结合
从中考政治试卷看,命题者善于运用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并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创设灵活多样的题型,使试卷具有清新感、时代感。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2.灵活创设情境,注重情感能力测试
近几年中考试卷多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文字、漫画、著名诗文等大量实际材料作为背景,多角度设计问题,题式变化多端,如“如果你是法官,该怎么判?”、“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形式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开放性试题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态度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认识同一问题,类似数学等学科中的一题多解。中考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形式各异,分值比重大;而且针对答案的多元性,有的还增设了创意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作答,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重视主体参与探究,关注实践性与综合性
中考试卷中常出现以创设活动情景来设计现实问题,并以“找对策”、“主题班会的安排”、“调查报告的草拟及上交” “请你发言”等题式出现的探究题。这类题置学生于测试的主体地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应对策略
从上面分析中可见中考命题倾向于能力考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策略要改变,以适应其需要。
1.加强记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网络的构建
中考试题虽高于教材,但源于教材,因而必须把握教材。只有注重记忆教材知识、积累知识,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答案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供选择使用。如果大脑之中一片空白,要想提高分析归纳是不可能的。试题内容综合性强、跨度大,这要求在记忆的同时,要抓住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2.关注热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培养自身能力
关注时政社会热点,要求我们在平时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阅读与活动中,多分析、多思考,找出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同时面对材料,试着多角度设问、多角度解答,使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与训练中不断增强。
3.答卷要注意“意在笔先、先易后难、多引少编” 。
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先审清题意,找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宽口径提取知识,构思好答案,把握好逻辑关系再做答,以避免答非所问、顾此失彼,遗漏等问题出现。
所谓先易后难就是指通过审题,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先做易的再做难的,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解题效率。
“多引少编”就是要求我们尽量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恰当运用政治术语,解决问题,力求在知识的运用中有所创新,而不能东拼西凑、生搬硬套,随心所欲。
时政热点:领导用错人,就该被问责
时政热点:如何让PPP模式走得稳走得远
时政热点:财政所长“触电”再证“权力保险”短路
时政热点:行诉法司法解释为监督权力淬火
时政热点:政务“互联网+” 有风好扬帆
时政热点:环卫工工资参照公务员太过理想化
时政热点:弱信访强司法是有效维权内在要求
时政热点:某些官员为何敢鄙视“国家规定”
时政热点:“领导专用词”折射出官本位陋习
时政热点:治理“公章马拉松”是深化改革必答题
时政热点:删帖自保的官员缺乏舆情知识
时政热点:从官员爆粗口反思“权力任性”
时政热点:医改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体验
时政热点:检察官去行政化绝不只是抹去行政职务
时政热点:别把贪官忏悔当表演道具
时政热点:细节性改革同样推动司法进步
时政热点:官嘴吃喝“打白条”源于问责作秀
时政热点:通过严惩行贿破解“围猎之困”
时政热点:“奇葩证明”频现是为公仆意识“打盹”
时政热点:新官不理旧事也该严肃问责
时政热点:及时给法律“体检”,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
时政热点:“私设”纪委书记见证权力的任性与疯狂
时政热点:“命运共同体”既为中国谋,更为世界谋
时政热点:揭开“盖子”才能还官场清明
时政热点:警惕离职公务员手中“人脉”成“腐脉”
时政热点:三证合一,政府自我革命的新注解
时政热点:“政治生活不能娱乐化”是底线亦是红线
时政热点:政策打架,莫让百姓埋单
时政热点:落实简政放权 先清理添堵“规定”
时政热点:严惩“围猎者” 更需制度硬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