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知识点整合
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备注: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联系: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A )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C )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此回答例3~4题。
【例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C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例4】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B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反对夸大绝对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例6】(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C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例7】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 D )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因为他否认了相对静止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8】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撞击的成功,表明( A )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例9】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沉重代价。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说明 ( B )
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C、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 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六、填空巩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并能为人的 所反映的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运动是 、 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 、 和 。
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 、 的联系。规律是 。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七、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C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基础是客观的 ④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C )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D )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4、(2002全国文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5、“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 B )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6、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 )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2004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D )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8、(2004年江苏,17)“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9、一种社会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社会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变化,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材料中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D )
A、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B、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0、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工作草图的宣告完成,将来人类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来改造生命。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D )
①为世界物质性理论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 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有力打击 ③随着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反作用越来越强,总有一天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 ④证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们承认和服从自然为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B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12、(02年全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C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3、“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4、“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B )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5、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77圈,行程约325万公里。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体现了( A )
A、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16、“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C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17、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1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B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19、“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 B )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0、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 B )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2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 B )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22、从哲学上看,“守株待兔”寓言中的农夫的错误在于 ( B )
①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 ②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③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④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荀子这些话说明 ( D )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4、“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 D )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2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 C )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26、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 B )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7、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 D )
A、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 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2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29、关于物质和运动的联系,正确的表述是 ( AB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主体
C、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D、物质是关于世界本质的范畴,运动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范畴
30、“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 ACD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三)辨析题
3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答:(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因此,认为万物都在运动的观点是正确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离不开自己的物质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的观点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都是错误。
四、论述题
32、材料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哲理?
(2)结合教材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问题(1)的结论的认识?
答:(1)材料一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材料二说明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2)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然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主观题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32、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传回了第一张月面图。“嫦娥一号”的发射及成功运行与“嫦娥人”的冲天干劲、革命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具有革命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成。
请你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2)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想把事情办成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我们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把事情办成。
(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及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3、去年9月,“鸟巢”完全独立地矗立在世人面前,预计到明年3月将全部竣工。但是四年前,“鸟巢”的初步设计方案施工后,14名院士上书国务院,指出“鸟巢”设计方案既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又忽视了“安全、实用、环保”的要求,该方案被暂停施工。北京市政府根据“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对“鸟巢”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使用可开启屋顶,并扩大了屋顶开口,优化了钢结构,大大减少了用钢量,同时缩小投影屏幕以减少光、声污染。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如“纳米易洁玻璃幕墙”、“区域性综合节水”、“体育馆钢桁架高空滑移”、“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等被首次使用。修改后的“鸟巢”方案不仅保持了原方案的设计理念和中国风格,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奥委会的认可。
运用所学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鸟巢”方案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优化的?
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暂停“鸟巢”施工,反复论证修改最初设计方案,就是从我国的资源国情出发,从安全、实用、环保的实际出发实现方案优化。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鸟巢”的设计建造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对“鸟巢”设计方案的修改建立在对生态环保规律尊重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诚信做人到永远习题第二课时下载
八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期末复习资料第二课下载
八年级上思想品德期末复习资料第九课下载
维护正义练习题及答案下载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下载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学习卷第二课练习题第一课时下载
2008-2009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试题及答案下载
老师伴我成长测试题下载
初二政治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下载
诚信做人到永远复习教案第三课时下载
明辨是非 为人正直练习题及答案下载
思想品德八年级测试试题下载
追求公平练习题及答案下载
八年级思想政治第二学期期中复习题下载
八年级思品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下载
八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试卷及答案下载
初二政治第一学期复习资料第七课下载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第一课测试题第二课时下载
诚信做人到永远练习题第一课时下载
2008年苏教版初二思想品德期末试卷及答案下载
多元文化“地球村”复习教案第三课时下载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第三课复习题第二课时下载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第一课练习题第一课时.rar下载
多元文化“地球村”第二课时复习资料下载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第一单元辩析题改错专项训练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期中试卷及答案下载
初二政治上思想品德期末复习资料第六课下载
多元文化“地球村”测试题下载
八年级上思想品德期末复习资料第五课下载
八年级第一学期思想品德期末复习资料第八课下载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