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基本上是由英殖民到美殖民的演变过程,查字典政治网为大家准备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题,希望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朋友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C.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D.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1946年”“丘吉尔”等信息,可知斯大林所指为“铁幕”演说,该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可知美苏开始由同盟走向对抗,D正确;此时法西斯势力已被消灭,A错误;在“冷战”背景下,大国间没有试图发动相互间战争,B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故C错误。
2.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是两国竞争地缘政治利益的结果。苏联曾尝试将其地缘政治利益延伸到美国的后院,由此引发了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柏林墙”危机 D.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选D。朝鲜位于东亚地区,越南位于东南亚地区,而美国位于北美洲地区,三国相距甚远,故A、B错误;德国位于欧洲地区,不属于美国后院,故C错误;古巴位于中美洲地区,距美国较近,故D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目的”的是 ()
A.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
D.扶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个计划主要是恢复欧洲经济,由此可判断为马歇尔计划,而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A错误,C正确;材料是指经济方面的政策,而不是军事方面的北约,故B错误;材料所指整个欧洲而非联邦德国,故D错误。
【拓展延伸】从经济折射点看马歇尔计划
两极格局下,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战后经济复兴,从经济上增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但是缺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不完整的。
4.(2016·南阳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
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形成两极对峙的格局,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苏联实行对抗,因此材料中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的变化,说明美国减少敌对国家,目的是遏制苏联,故B正确。
5.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 ()
A.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C.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解析】选D。法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取得政治大国的地位,故A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美攻苏守,故B错误;材料中法国谋求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关系,与欧洲普遍加强政治经济联系无关,故C错误;戴高乐的外交活动意在提高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外交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故D正确。
6.(2016·德州模拟)1970年,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作为补偿,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这反映出 ()
A.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
B.美国放弃了全球称霸战略
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
D.美国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欧洲
【解析】选A。“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说明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故A正确;1970年是美苏对峙时期,美国并没有放弃全球称霸战略,故B错误;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只是表面现象,故C错误;1970年美国战略重心仍在亚洲,故D错误。
7.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
B.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D.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
【解析】选D。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不是美国“冷战”的主要目的,故A错误;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说法错误,故B错误;美国意图是控制苏联,不是改善美苏关系,故C错误;美国利用文化侵略,体现“冷战”另一种形式,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故D正确。
8.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发生着变化,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多,地域不断向东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出于维护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欧盟不断东扩
B.加入欧盟的成员国,按照欧盟规定,平均关税税率降低,这意味着亚洲国家对欧洲的出口受到抑制
C.欧盟东扩后,势必会提高欧洲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分量,所以欧盟不断东扩
D.加入欧盟的成员国,随着平均关税税率降低,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与新入盟国家的交易成本
【解析】选D。欧盟东扩不仅出于经济因素,也与欧洲政治、文化的认同感有关,据此排除A、C。欧盟东扩不会抑制中国等亚洲国家对欧盟的出口,因此排除B。
9.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受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所以选D。
10.(2016·湖北联考)从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以来,有些西方学者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国际关系是“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这一论调主要忽略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B.苏联解体的重要影响
C.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D.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
【解析】选A。“美利坚治下的和平”是站在美国一极的基础上讲的,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相违背,故A正确;苏联解体和中国的崛起都是世界多极化的原因,单独讲不全面,故B、C错误;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1.(2016·信阳模拟)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
C.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
D.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
【解析】选C。材料提到美国成不了“警察、银行家、道德家”,并且探讨了美国成不了的原因是缺乏“名正言顺的合法性、拥有偿债能力及自身清白”,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故C正确。
12.(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
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
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
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选A。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从美苏“冷战”到“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反映了“深刻调整”,故A正确;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与“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不符,故B错误;意识形态的冲突仍然存在,故C错误;多极化格局还是趋势,尚未“形成”,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除非有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英国或其他国家就很难挺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紧接着,美英等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手建立更大范围的更牢固的防御体系。
材料二 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
——《“冷战”与中国》
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材料一中英美等国后来建立的防御体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为什么主张建立这一体系?(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8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观点?(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1948年”“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可知该防御体系是后来建立的北约;“原因”从外部苏联威胁、内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西欧与美国社会制度相同等方面回答;第(2)题,“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美苏的拉拢和对抗从中美、中苏外交关系发展史实方面回答即可;第(3)题,涉及对“冷战”的评价,“冷战”对世界产生消极和客观积极两方面的影响,材料三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答案:(1)体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分)原因:战后欧洲自身实力的衰落;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6分)
(2)特点:独立自主;灵活性。(2分)
拉拢: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抗:中苏关系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遏制中国。(6分)
(3)材料中的观点是“冷战”威胁世界和平,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消极: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积极: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冷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美苏之外的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努力寻求发展,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夏克传《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解析】首先要依据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中“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的信息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论证可结合所学,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特点以及阻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论证:(1)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组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各国在此过程中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国际形势会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8分)
(2)“冷战”结束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凭借强大实力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成为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6分)
(3)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受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过程。(8分)
(4)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建立多极格局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多极化的进程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4分)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题(含解析)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大家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高二政治说课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勇于开拓进取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笑迎新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课
《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说课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课稿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品味生活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初二政治《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的说课稿
法律打击经济犯罪
初三政治说课稿
第六单元 自强不息 6.3 自立自强
市场交易的原则说课稿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礼貌显魅力
高二政治说课稿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第10课责任重于泰山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人的性格 各不相同 教学设计(一)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