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时期,三观的正确确立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小编准备了高三政治选修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同步练习,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北京西城区高一测试)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解析: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高级形式,经过改造,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给自己干活儿”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A正确;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B错误;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不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C错误;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公有制或全民所有制,D错误。
答案: A
2.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4年 1957年
贫农、中农 91.4% 2.7%
集体 8.6% 97.3%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表格清楚显示:我国土地公有化程度提高了,这与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有关,B正确;土地改革后依然是农民土地所有制,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C、D错误。
答案: B
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腾讯网发起了“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历史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
①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②有力地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一五”计划的作用和影响。“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其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一五”计划既在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故②③④说法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故①说法错误。
答案: C
4.(2011•苏北四市调研)“人财物各有所管,产供销互不见面。”这副对联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盛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 “产供销互不见面”是指生产和销售脱节,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
答案: A
5.(2011•秦皇岛模拟)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工业体系,A错误;实现工业化是长期过程,B错误;1958年以后才出现严重冒进倾向,D错误。
答案: C
6.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掌握的准确性。题干中的时间是1956年,选项B、C都是在1956年,选项D“一五”计划虽然是在1957年完成,但其即将完成的说法也是正确的。选项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8年。
答案: A
7.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根据材料可知“历史的教训”是指农村建设方面的。
答案: C
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 关键在于提取信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重新焕发生机”,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符合题意的是C项,而A、B、D三项都是具体的单方面的表现。
答案: C
9.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有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够。”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看春联表达的整体意思。从横批“已经过去”这一句话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欢迎。
答案: D
10.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由于()
A.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
B.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解析: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没有实事求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答案: C
11.下列两幅图片展示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都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两幅图片反映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
12.(2011•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 D.上海浦东新区
解析: 题干材料描绘的是深圳发展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过程中的背景画面,蛇口工业区是深圳的开始之地。上海浦东新区不能满足“临近香港”的要求,珠海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不能满足“第一声”的要求。
答案: A
13.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转福建省政府《关于厦门经济特区选址的报告》,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成立。同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录像带生产企业——厦门磁带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这则材料说明经济特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
A.龙头地位 B.主体地位
C.中心地位 D.领导地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经济特区是新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带动开放的区域逐渐向内地扩展,起了“龙头”的作用。
答案: A
14.下图中属于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 ②③是指厦门和深圳,它们是经济特区,故要排除;而①④是指福州和北海,它们是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 C
15.(2011•徐州模拟)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A、D两项是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项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政策,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两个讲全了。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等三方面的变化。(6分)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6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宏观的国内外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措施去把握相关的知识点。还应该把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
答案: (1)政治背景:“文革”结束。经济背景: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文化背景:政治思想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6分)
(2)经营方式:从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分配方式:从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管理机构:从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从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6分)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积极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6分)
(4)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最近,浙江省永康市的荆山夏村一些村民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被永康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荆山夏村,不顾村民们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群,耗资8 000多万元,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
——新华社杭州5月16日电
材料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次全会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新华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次运动?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6分)
(2)通过材料二,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克服哪些问题?(4分)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应注意解决好哪些与农民和农村切实相关的问题?(6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泛滥的结果。第(2)问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应克服的问题。第(3)问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案: (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源:“左”倾错误。(6分)
(2)脱离群众,不实事求是,工程质量不过关,贪污腐败等问题。(4分)
(3)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等。(6分)
高三政治选修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同步练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方法
如何轻松搞好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
论政治教学如何促进知识迁移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独特性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的有效性分析
高中政治与人文素质培养论述
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发展的策略分析
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思考方向
论上好高中政治第一课方法
高中政治教材的优点及问题探索
浅析部队政治工作的规范化路径
合理使用多媒体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问题和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出现“意外”的过程探讨
探讨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论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
对将目标教学融于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
论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初中政治思想教育探索
对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策略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解析
构建和谐警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在前列
(哈尔滨)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当代价值的研究
如何优化政治课堂德育功能
探究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初中思政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创新机制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方式建设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