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同时是人格与魅力的展现,文章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为载体,论述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所展现的人格与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语言艺术;思想政治教学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初中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性是其显着特征之一,因而,政治课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精当,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首先,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准确规范地使用政治专业术语。准确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反之,如果一味强调通俗,将术语任意简单化,或者混淆概念,用语不确切,学生学到的不仅不是“通俗”的政治,甚至可能是一堆“垃圾”政治。
专业表述的要求,也适用于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强调,中考的主观题答卷,必须是专业的表述,切忌没有理论表述基础的自我语言。在堂上练习或提问中,我绝不允许学生太多的自我语言(结合自身分析情况除外)。同一意思表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术语或直接引用课本的专业句子。
以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政治教师课堂术语,对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自觉表达中,更应以学生的专业表达为出发点、落脚点。
其次,政治课教师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新语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一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群,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及时汲取新的“营养”,确保教师的“思维机器”既能“有米可炊”,又能给学生提供一股“活水”。
我带的班级,课前5分钟设置学生活动环节:时政点评。学生的精心设置,常带来最新、最受关注的时政热点。教师的位置,需要给学生一个更高度的认识,提升他们对时政的认识、抨击和分析能力。这需要不断汲取的营养成份,如:信息不对称、犯罪成本等跨学科概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
(二)逻辑性
逻辑性是政治课教学的精髓。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表达,还是联系实际的发挥,都必须体现逻辑性。而逻辑性以层层推进为载体得以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所以,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思路清晰,敏锐把握问题的本质,破题简洁明快,入题新颖独特,论题精辟深刻,联系实际合情合理,并且要讲究表达上的启承转合,遵循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思路,层层推进。
当然,对知识适当的梳理,则起到画龙点睛的明朗效果。
(三)生动性
政治教师应当化理为情,融情入理,情理交融,运用具体形象、生动优美的言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学生的脑海。
首先,是语速的调整,感情的交融。教师语言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相反,平铺直叙的语调,波澜全无的情感,只能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此种状况下的师生,即使面对面,也如背靠背,更谈不上“师生平等对话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充满感情,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此时此刻,语言效果能上升到另一境界:激励性。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沉默、停顿”,也是在必要时可以巧用的一种艺术。新课标以人为本,需要政治教师能巧妙设置课堂“空白点”,让学生自主性得以发挥。给学生思考、表达观点的空间,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转化。
其次,要注重运用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妥贴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穷根究底,积极探索;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把实实在在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逐步“随心所欲不逾矩”“芬芳遍地醉君心”的境界。
(四)启发性
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知识的果实。
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刻意把话说错,可以达到两个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下接第150页)
(上接第141页)性得以发挥的同时,知识在强调中得以掌握。这是一个“教师刻意犯错------学生指出------教师纠正”的活动过程。例如:教师说“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一致”,学生指出“应该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教师纠正“根本一致,具体问题上可能存在矛盾”。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驾驭”课堂。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强调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口吐莲花,更吐出马克思主义哲理之真,教师红烛之善,学生人格之美。
二、简述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所展现的人格与魅力
(一)关注学生心理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是一个心理场,有不同的心理镜像在课堂中活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语言、体态,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拉进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优美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同样能增强政治课的魅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总能以期待的眼神回望学生;在学生进行列举的时候,我总能扳手指给他盘点等,实践证明,教师细微的动作,不仅能传达尊重、关爱的信息,还能给学生无言的鼓励。所以,体态语言,应渗透在教学语言中。这是个人特色、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一堂和谐的政治课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自信心的展现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句,必须明确而且言之有物。以高度的自信心,驾御课堂。特别是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给学生顿悟的感觉。反之,敷衍了事,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的。
总的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源于善良和慈爱,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教师把人格魅力注入活的语言,带进初中政治课堂,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5).
[2]余文森.重建教师的专业形象和权威性[J].福建教育,2004,(3A).
[3]谢世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素质的提高[J].成才,2004,(2).
[4]陈白缦.课程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4,(2).
[5]魏书生.课堂教学的艺术[M].漓江出版社.
七下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同步练习.
七下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单元测试
七下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单元测试
人教版政治七下第三单元目标检测题
第8单元《分辨是非 对自己行为负责》单元测试题(七下)
第十二课 花季中的男孩女孩 同步测试(七下)
鲁教版初一政治上期中试题及答案
七下7.3《自我保护》同步测试
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七下第一单元目标检测题
第十八颗《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训练题(七下)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14-15七下期末考试
2.1《自信让我如此美丽》试题(七下)
七下第26课 万众一心奔小康同步练习
七下5.3《青春闪光》同步测试
七下7.2《处处保护》同步测试
七下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规则》单元测试(七年级下)
七下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同步练习
七下第五单元 遵纪守法 测试
鲁教版初一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下第四单元 热爱生命
七下第20课 法律护我成长
陕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课期中试题及答案
1.3《公共生活中的礼仪和礼貌》试题(七下)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15年6月七年级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试卷
七下第17课 成长不烦恼
七下6.2《磨砺意志》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 过有选择的生活单元测试(七下)
第四单元 诚信为本单元测试(七下)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