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查字典政治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年级政治小论文:中秋节俭风正起 搏饼归真情更浓,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或许在月将圆的前几日,厦门的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的叮当声,节日的喜气洋溢于其中。每年听到骰子掷入碗中的清脆声响,我都禁不住会心一笑,总在甜甜地想:月到中秋,又可以搏饼啦,今年我会博到什么呢?会是状元么?如果是状元的话,那就好了,据说博中状元的人,不仅一年平安顺利,而且运气总是会特别好心想事成哦!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忌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衍变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闽南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厦门人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叫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据说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倍思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思乡之情,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一边赏月,一边博状元饼。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博饼活动便在厦门和台湾流传开来,成为福建闽南一带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博饼活动也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于2008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饼是厦门人最钟爱的中秋活动,在厦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清脆的骰子声,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在这节日里博一把,讨个好。
近年,这一传统活动着实让我喜欢让我忧。喜的是:作为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博饼文化具有很高的群众性。中秋佳节,家人和亲戚朋友们团聚在一起,热闹又有趣,近年来,搏饼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传播到周边闽南其他地区和港、台,以及东南亚一些闽南籍华侨华人聚集地,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饼文化,增强了海外华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成为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展示。更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博饼文化与厦门经济相交融,自2003年起,我市还每年举办一届 厦门中秋博饼节,与旅游结合起来弘扬这项民俗活动,提升了厦门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促进厦门旅游经济的发展。
忧的是会饼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再仅仅是月饼,也有实用日品,食品组合而成,只要按照会饼规定的数量组合即可,大家想于节日中找个乐子,本无可厚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小玩意儿好象不再刺激,于是会饼来了个华丽转身,身价大涨:前两年聊起搏饼,同学的父母有搏得彩电冰箱的,有小轿车、购物卡的,还有赤裸裸巨额现金的近几年微博上甚至频频晒出几十万现金或游艇状元的豪博,厦门传统的博饼游戏似乎已演变成了一场全民赌博。更忧的是:厦门独有的博饼风俗带旺了以博饼奖品为主线的整条产业链,让中秋的消费市场成为许多商家的必争之地,很多商家甚至把全年的销售业绩重心都押在了中秋上,这本来是一种商业行为,有人却拿这中秋搏饼大做文章,一些人为私利花费重金购买奖品讨好领导,甚至用公款搞搏饼活动,变向滥用公款吃喝玩乐这变味的搏饼,让博饼文化沾染了世俗的铜臭,滋生了职务犯罪与腐败,中秋博饼--最热闹的一个民俗节日经济活动悄然替代文化活动,特别是多元价值与利益诉求的冲击,使得传统博饼中真文化被人们日益淡忘 ,骰子之声不再清脆悦耳。
9月3日,中共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重大节日期间,是对干部作风的重要检验;中秋节、国庆节就要到了,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中秋节、国庆节。这一精神既是正党风、促廉洁的重要举措,也为搏饼的铜臭味与腐臭味来了一个秋风扫落叶似的洗涤,对传统节日脱离物质羁绊、回归文化本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场自上而下的反腐风暴打乱了厦门商家的阵脚,高档月饼销售锐减,主营茶叶、烟酒,礼品的商家销售大打折扣,本希望能在中秋狠捞一把的购物卡发卡机构,也集体失声。有专家认为:中央的反腐风暴正好刹住了这股歪风,从短期来看,反腐风暴一定程度上抑制住了厦门的中秋消费,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利于厦门博饼文化的传,只有回归传统,才能代表厦门文化,传向四面八方。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数千年来赋予美好喻义、寄托温馨情思的中秋佳节,有着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传,它关联着民族情感,沿继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厦门的博饼习俗成为一种正能量文化传播得更远,回归传统的博饼文化,防止变味,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是既要保持博饼的原有特色,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发展;二是要糅入现代元素,少一点商业味道,多一点文化内容,使传统风俗和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整理、挖掘和创新出适合现代人的文化休闲娱乐方式,在提升现代文化价值和品位上做好文章。面对今年最大最亮的一轮明月,是我们再思考如何让搏饼回归传统的时候啦!
搏饼回归民俗味:几家相聚,中秋月圆,搏饼方罢,请在坐的厦门老人讲讲答嘴鼓、漆线雕、歌仔戏、南音和高甲戏等跻身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遗们,欣赏几段厦门的南音、歌仔戏或学几段闽南童谣,在闽南方言及闽南文化所表现的乡音乡情中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皓月当空,情谊正浓,用乡音讲讲郑成功如何收复台湾,挖掘博饼文化真正内涵。有人认为:博饼文化真正内涵是爱成功靠博拼。这简单六个字结合厦门地域人文精神,融入厦但门博饼传统习俗,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催人上进;爱成功这句话人心所向,要想达到事业成功,光凭一股闯劲,没有真材实学是不行的。因此,博学是成功基础,爱拼才有动力,厦门有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事迹,爱成功一语双关,符合厦门人的情感寄托,凸显厦门博饼文化内涵。让更多人认识博饼,懂得博饼,了解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博饼。
搏饼回归文化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出了关于秋月的不朽的诗句,创造诗情画意的中秋文化,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作,同学朋友相聚,不妨给搏饼加点文化味:大家分工收集、欣赏、吟诵、学习有关中秋的文学作品、歌曲、短信等,面对一轮转圆月,效仿古人借月抒情,多读国学经典,多诵诗词歌赋,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搏饼文化日久弥香,别有一番浪漫情怀。
我最喜欢的是搏饼回归亲情味:中秋夜,我们祖孙三代,吃完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餐,在院子的小桌子围坐下来,一壶铁观音,一套会饼,几盘茶点,轮流掷着骰子,碗中的骰子叮叮当当,为爸爸的对堂鼓掌,为我的状元叫好,欢笑声叮当声不绝于耳,搏完饼,遥望一轮明月,品尝香甜的月饼,爷爷缅怀过去的峥嵘岁月,讲述我们听了好几遍的年轻趣事,我们仍然和听第一次一样地哈哈大笑;爸爸妈妈放下工作的辛苦,忆起亲朋的点滴恩情,畅想明年的中秋,月正明,花正好,茶正醇,情正浓,和家人在一起,尽情沉醉其中,悠长绵实的幸福感洋溢在我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今后的农历八月,你走在厦门不知名的街道上,听到骰子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你可以会心一笑,因为博饼文化被赋予正能量的传统回归,处处你都能感受到中秋浓浓的亲情、友情与民俗情。
高一年级政治小论文:中秋节俭风正起 搏饼归真情更浓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在观看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查字典政治网伴你成长!
新课标下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建议
高考政治复习微观知识整合探索
巧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帝国主义
“五段式”教学法
谈高中思想政治科学法指导
政治高考论述题的哲学思维解法
政治课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让政治课焕发出魅力
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自由经济意识形态的传播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彩图插图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如何提高
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
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四读二论”教学法
如何增强政治科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效率
知识分类与政治课教学策略的优化
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
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
设计考前自主复习 实现高考完美冲刺
“三自一导”教学模式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