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曾说过一句话: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也许这样说在当时仅仅是一种号召,或是仅仅是提出了一个命题,甚至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种愿望。作为道德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面对社会和群众对于德育的众多批评与责难,面对学生的诸多不满,内心充满愧疚和自责。也许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我有点口出狂言。其实,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胡说。说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与智育不同)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问题在于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要求,它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发展的规训德育因此而变得面目可憎。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活,重新赋子它以应有的魅力。
回归于人和回归于生活是同一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是他的生活,没有离开生活的人,当然也不会有离开人的生活。我们在更多情况下讲回归生活,是因为这一提法避免导致人的抽象化,理解到每个人都是具体生活中的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课程建设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从新教材进入试验区到现在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对它的生存状态还难于做出最后的判断,但是就已有的教学实验情况来看,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当然实验的结果和反映的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然而,就它已得到的肯定来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该是有希望的课程,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认为,其应有的魅力会得到释放,它们有可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一信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它扎根于儿童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两门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
◎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其基本内容。儿童在课程中遭遇到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们、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他的生活、以及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他想了解的事和物。课程和教材中的人就是他的伙伴和朋友,他们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和探索、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他们在一起交谈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儿童不感到有心理距离的,因为它只是将儿童自己的生活内容展现在他们面前,其中有他们可以体会到的苦和乐,有他们曾经经验过的喜悦和烦恼,有他们能够理解的道理和知识,也有他们的期望和追求。为此,儿童们会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自己的,它是一个自己人。祛除了以往对课程和教材的疏离感,课程和教材有了亲和力、感染力,其魅力自然而生。
◎ 课程和教材既以生活为其取向,说明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它以生活为出发点,就是拒绝以某种教条、空洞的理论、个别人的指示为出发点,拒绝以不符合实际的事和人为出发点。在我们的课程中,生活不再是到处莺歌燕舞,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生活中的人不都是高大全的英雄,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可恼之处。生活化的课程反对的是一切不真实的假大空。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对于这两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真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在儿童率真的心灵中本来就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何况是用以示范和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
假大空的课程不仅是损害了课程的可信和权威,更主要的是它伤害了儿童的心灵,它会使儿童遭到腐蚀,使他们渐渐地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只是为了迎合课程所设定的一切,而不是面对生活中的真实。他们在不真实课程的导引下,也可能学会说空话、套话,在这些话语中往往找不到属于他们的真实感觉。语言的空壳化是以往背离生活的课程所留下的灾难。课程和教材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回归真实。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给儿童,才能使他们在课程中找到真实,他们才会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他们的真心朋友,愿意跟它讲真心话。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返魅力。
◎ 生活是感性的生命活动。课程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因为在那些抽象的道理中,具体的人和事往往都是被蒸发掉了的,成为一种找不到感觉的符号和话语。面向生活,就是要使儿童们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与儿童的生命同构,当他们与儿童的生命遭遇时,就有了沟通、有了共鸣,有了理解、有了体验。
回归生活,就是使课程成为儿童自己的,使课程成为真实可信的,使课程成为有生命的。
二、它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
读过《绿野仙踪》这则故事的人也许会记得里面有一段锡樵夫和稻草人关于脑子和心灵的对话:
稻草人说:我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你瞧,这就是我到里兹国来要些脑子的理由
噢!明白了!锡樵夫说。
但脑子毕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还有更好的吗?稻草人问。
没有,我脑袋很空,锡憔夫回答,但我曾经有过脑子和一颗心。经我试验,我宁可要一颗心。
稻草人却说,我宁愿要脑子而不要心。因为傻瓜即使有一颗心,也不知道要它来干什么。
锡樵夫说我却愿意要心,因为脑子不会使人幸福,而幸福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什么是稻草人和锡樵夫对话中的脑子和心?它们显然不是指称生理上的头脑和心脏,它喻示的是:人所具有的理性思维(脑子)和各种非理性的情感、态度、愿望等等(心灵)。我们认为,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脑子,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要化育人的心灵。只有脑子而没有心灵的人是一个机器人。我们常说缺心少眼,其实缺少的就是一种人性,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根本弊病。我们所说的心灵,它涉及人格的更深层面,它关系到一个人对人、对事、对待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态度。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教育往往只停留于人的认知、知识的层面,对于教育如何化育人之心灵,至今尚有许多难解之谜。但是,有一点似乎又是清楚的,那就是以心动心,要使对方的心得到感召和触动,必须自己捧出一颗心来。心只有和心才能产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舍此之外,没有其它东西可以替代这颗心。为此,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
新课程由于重视学生在情意层面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那种空心人的形象。在新课程的课堂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情意交融感人肺腑的场面,儿童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真心相交,倾情相诉,这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种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课程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三、它创设了愉悦的课程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对于一个受教育的学龄儿童来说这是构成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教育与课程。我们说,我们的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们在这种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快乐和喜悦,这种快乐和喜悦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 从感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在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等,在这种种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它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
◎ 从主动作业中获得快乐和喜悦:新课程、新教材有许多要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作出的表达等等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 这种自我实现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他人(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许。
◎ 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他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儿童快乐的事。
四、它倡导人性化的道德
道德和道德教育都是历史范畴,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也随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道德。处于当今社会大转型的时期,道德的发展和变化是必然的。这种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趋势表现为:道德的人性化。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处在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种阶级关系,道德是阶级的道德,它讲的是敌我分明,讲的是你死我活,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以阶级为本的道德而不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此外,在那个时期里,道德的领域也只限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范围之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被排除于道德的范畴之外。
当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导的历史时期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道德观必然要成为新课程的一种历史选择。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是贯彻了这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在江苏版的《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中我们明确提出教材所倡导的新道德观,其中包括: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生态关系;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是你死我活,也不是为了你的利益我就非要做出牺牲不可;
分享观: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对话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面谈、对话、沟通、认同、理解等;
我一你观:也即是把其他人都看作和我同样的、与我相对等的人,一个与我面对面的你,而不是与我无关或只是被我当作工具的他者;
我们观:也即是我在集体中,集体在我中的那种观念和感觉,而不是把个人和集体看作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两极。
此外,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要改变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狂妄自大,对于自然都是以征服者自居,自认为自然可以被人类所彻底战胜。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也许我们大家都知道康德说过的这段话: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诚如康德所说,道德是令人敬畏的,是它使人成为人。但同时我又认为,它如同我们头顶上的星空那样,也是迷人的。
做一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享有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最良善的情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门最有魅力的课程建设好!
2016高一政治寒假假期百分百作业
201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寒假政治试题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2016年高二文科政治第一学期寒假作业(含答案)
2016年高二政治寒假作业试题(有答案)
2016高一上学期寒假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中高一政治上学期寒假检测题(附答案)
2016年高一文科政治寒假试卷(有答案)
2016高一政治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寒假政治作业试题
2016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答案
高中二年级政治学科寒假试卷2016
2016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寒假作业本(附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寒假政治训练题
2016年高一政治寒假作业试题
2016年上学期高二政治寒假作业(带答案)
2016年2月19日时事政治(国际)
2016年高二寒假第一学期政治学科测试精选
高二政治寒假检测试题2016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2016年高一上册政治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
2016高一政治寒假作业(含答案)
2016级假期百分百高一政治答案
2016年高一政治寒假测试卷(附答案)
2016年高一政治上册寒假测试题精编
2016年高一寒假政治作业试题精编
2016年高三政治寒假作业试题
2016年高二寒假作业政治检测题(带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政治寒假作业
高一政治第一学期寒假作业本2016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