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职能是高一教材中的一个基本知识,历年高考经常出现。其中关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货币的这两个职能,可以从教材上讲的几个方面去把握,但是学生是不好具体掌握的。
我认为按下面的办法去把握既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太难理解;老师讲解也容易。
那就是根据货币发生转移的时候有无商品的转移来确定。如果此时只有货币发生转移,那么就是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果此时既有货币发生转移,又有商品发生转移,那么此时货币就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可表示为:
图一中表示的就是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同时发生了转移,此时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图二中只是货币发生了转移,没有商品的转移,此时货币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例如,1.消费者在商店花了10元钱买了5斤苹果,此时货币从消费者手里转移到商店,而商品却从商店转移到消费者手里。在这一交换过程中,既有货币转移(10元钱从消费者手里转移到商店)又有商品发生转移(5斤苹果从商店转移到消费者手里),此时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2.如单位给职工发放工资1000元,此时只有货币发生了转移,却没有商品同时发生转移。货币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又如,(2005年高考题)商店的衣服标价50元,小王花了40元买了回来。这里的40元就是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商品(这一件衣服)的转移(商店到小王);又有货币(40元钱)的转移(从小王到商店)。
用这一方法在讲述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在图二中所说的这种情况,只有货币发生转移没有商品发生转移,其观察点只能是在货币转移的那个时候。
譬如,在赊账买卖的情况下,从长时间来看,还是既有商品转移又有货币转移的,只是说在货币转移的那个时候没有商品转移(商品在之前或者是在之后发生了转移),在这个场合中货币实际是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以上办法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希望能够给大家教学带来一点方便。
练习:
1、10元钱可以购买5斤苹果;
2、小张花了10元钱买了5斤苹果;
3、小张昨天在商店赊了5斤苹果,今天去付了10元钱;
4、小王昨天领取工资1000元。
答案: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支付手段;4、支付手段。
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意志坚强的表现
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1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市场交易的原则说课稿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初二政治《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的说课稿
丰富多彩的情绪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初三政治说课稿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礼貌显魅力
高二政治说课稿 什么是经济效益
高二政治说课稿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第10课责任重于泰山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走进中学》说课稿
法律打击经济犯罪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