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复习:关注社会热点和地方特色
一、回归基础,查漏补缺。
尽管政治是开卷考试,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记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要抓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理论来分析材料。
二、善于梳理,注意联系。
由于中考是一次综合性的考试,许多学生感到政治复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此,在复习中可以采用归类整理、比较整理、重点整理等方法,将初二、初三、初四的知识分别整理,从宏观上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并将重点问题提炼出来。这样,在回答问题时才能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不至于漏掉要点。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注重与时事热点的联系以及与中学生自身的联系。
三、关注时事,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做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者结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中考试题中,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善于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关注热点问题,关注本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身边小事,将其与课本理论挂钩,对号入座,既要抓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发掘热点与知识的隐性联系,做到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分析。就今年而言,“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热点问题可能会成为考试重点。
四、注意审题,注重规范。
答题时一定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词及其他有效信息,提高审题能力,避免答非所问和丢三落四。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复习中,学生要加强答题思路、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的训练。分析材料时要全面,答题时注意把最重要的要点放在最前面。
五、注重实践,深入研究。
实践探究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因此,一定要注意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多接触一些新题型,在回答问题时要敢说、敢写、敢思考,要有创新意识,有独特的观点。当然,这种敢说、敢写要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上,不能漫无边际。
时政热点:让行政审判远离地方干预
时政热点:“任性”改地名背后的畸形政绩观
时政热点:聘任制助力事业单位竞进提质
时政热点:“城市看海”与政绩观
时政热点:“离任账本”是官员政绩观的校正器
时政热点:立法规定发薪时间体现制度善意
时政热点:建构责任导向 治理“为官不为”
时政热点:“五毒书记”的反思就是个笑料
时政热点:破解改革“痛点”需干部打通“任督二脉”
时政热点:用“三严三实”拉紧领导干部的底线
时政热点:破解异地办证难,增益改革获得感
时政热点:全面建成小康,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时政热点:别让端午节成为官员们腐败“最佳时期”
时政热点:端午节点早提醒 节日腐败早预防
时政热点:“领导安排受贿”未免太矫情
时政热点:清理“红顶中介”关键在管住权力
时政热点:市长坠楼与被查到底有无关系
时政热点:“一照一码”改革破除权力密码
时政热点:国务院请网友参与文件清理一举多赢
时政热点:县委书记要有治国经邦的才干
时政热点:不作为与乱作为同样糟糕
时政热点:贪官“坐牢补偿费”演绎腐败连续剧
时政热点:“运作”项目的官员,是“权力掮客”吗
时政热点:以国学教育官员不仅为反腐
时政热点:党执政治国的重要组织制度保障
时政热点:彰显法治政府的胸襟和自信
时政热点:“去行政化”并非是否定党的领导
时政热点:公考弃考权,政府当尊重
时政热点:央企反腐有赖巡视全覆盖
时政热点:公车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组合拳”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