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4.评价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①最高标准是两个符合,即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③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
5.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是一种社会意识。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的基础, 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信用机制,诚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资源,无视信用则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公害。诚信是一种人品修养,是人格的提升和高尚的情操。
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
胡玖明:村干部不能成为“官老爷”
权威专家解读:什么样的房地产市场才是健康的?
【热点观察】困扰中国经济的恶性循环并未“寿终正寝”
打好中国经济发展“下半场”主要拼韧劲
高温津贴别成纸上福利
今年质量监管工作重点明确:“质量大考”开考在即
李义平:着眼市场经济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吴玉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热点聚焦:如何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
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机制:预防文化投资“热伤风”
孙雷: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用制度堵截“部门利益法制化”
私募“鲶鱼”搅动公募圈
刘世锦:如何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
聚焦农业发展新模式:“耕地宝”能成一个“大元宝”?
余丰慧:人民币汇率波动要有“底线”
陈俊: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加强我国互联网平台管理刻不容缓
发改委解答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该放的放下,该管的管好”
“定向降准”不是全面宽松
增强信心,适应中国发展新常态
明令禁止土地换项目扼住土地滥用的咽喉
朱进:坚持求真务实增强履职实效
定向降准依然低于市场预期
户籍改革正当时
刘元春:保持定力 适应调控新常态
王三运:落实主体责任 重在抓实责任主体
孙永春:彰显“讲认真”的鲜明特质
秦凤鸣:农民盼“农技课堂”进村入户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