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时政热点:通过严惩行贿破解“围猎之困”
时政热点:根治“办证难”解困还靠“发证人”
时政热点:政务“互联网+” 有风好扬帆
时政热点:不仅要多“减负”,还要少“添堵”
时政热点:司法改革也需要“货到付款”
时政热点:“双面官员”拷问摆设式监督
时政热点:签承诺杜绝腐败靠不住
时政热点:处长“把关”假动作背后是权力寻租
时政热点:财政所长“触电”再证“权力保险”短路
时政热点:“带病提拔”造就“前腐后继”
时政热点:天上掉公车,那“预算”太美我不敢看
时政热点:治理“公章马拉松”是深化改革必答题
时政热点:拆除部门利益藩篱须扎紧制度之笼
时政热点:莫让奢靡之风暗藏“机关”食堂
时政热点:让“严法”的操作性更强
时政热点:贪污腐败注定是“赔钱买卖”
时政热点;警惕灰色的“礼尚往来“成陷阱
时政热点:“吃零食骂群众”的作风病得治
时政热点:穷县建牌坊群,注定是“短命的功德碑”
时政热点:“市长吸毒” 有多少未解之谜
时政热点:“以陈顶新”式的职务腐败源于监管缺失
时政热点:清理“有权任性”的红头文件,关口还须前移
时政热点:“公务员身份”不是填湖建房的“通行证”
时政热点:用执法温度融化对立情绪的坚冰
时政热点:根治“奇葩证明”须摆正权力位置
时政热点:警惕离职公务员手中“人脉”成“腐脉”
时政热点:警惕“红顶中介”蚕食简政放权红利
时政热点:国贫县政府岂能“不爱粮仓爱红妆”?
时政热点:谁来清理1.3亿牌坊群下的一地“鸡毛”
时政热点:检察官去行政化绝不只是抹去行政职务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