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15年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不难发现2016年的中考试题仍然会呈现以下特点:
(1)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选择;
(2)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时代特征将更加凸显。试题将更加注重时政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反映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4)地方特色更加突出。试题将会更加注意联系地方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发展;
(5)试题将会丰富多彩,考查方式将会更加灵活多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复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九年级思品中考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想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读熟串精专新:
一、注重四读,熟悉考点和答题格式
政治中考开放性试题取材灵活新颖,侧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一些学生认为没必要读书了,这是错误的。试题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其根基仍在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题目都是依标据本而设,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要立足于书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读书要做到四读,即读标题(包括课、节、框、目标题),读概念,读原理,读引言和结论。读标题,可以大致了解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脉络体系;读概念,可以掌握科学理论机体的细胞;读原理,可以掌握关键知识;读引言和结论,可以理清教材的精髓和落脚点。
此外,《课程标准》和《考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考生也要仔细研读,明确中考的要求,把握能力要求,理解更新的中考改革理念,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对照《考纲》和样卷,确定自己的复习内容,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新课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知识不重要,从而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复习。结果在做选择题时,由于概念模棱两可,造成误选或漏选;做开放性试题时,也因为不熟悉教材的内容,而找不准甚至找不到原理,拿着课本左翻右翻,结果花费了时间却完不成任务,付出了惨重代价。
所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有了扎实的知识根基,才能砌成稳固的解题大厦。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熟读教材,熟悉考纲,整理重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例如:关于标志、前提、保证等等。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法律的特征,犯罪的特征、最主要特征、法律标志等等,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
这样夯实了基础知识,就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熟悉答题格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来有些省市的中考开卷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践行题。
这类题都会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要求写调查报告、倡议书、建议、设计班会、公益广告等等,学生在做这类题时往往失分多,有的甚至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作答。因此,让学生通过平常训练熟悉答题格式,探求解题规律至关重要。
二、串联知识结构,精选精练
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中考开放性试题突出了知识的相关性、相通性,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加以考查。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很有必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研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中考政治科目,学习的内容极为广泛,面面俱到无异于大海捞针,劳而无功。学习时应当提倡少就是多的原则,以吃得饱有营养为上策,资料投放前必须经过精心筛选,择其善者而用之。切忌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置身于题海之中,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
因此,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题目,注意质的延伸和量的扩展。如纵向比较本市多年中考试题,横向比较本省、市和外省、市中考试题,分析并选择与考纲有关系的题目进行练习。因为这些考题代表中考最新题型,较权威,难易程度适中。
三、链接新时政,抓好专题复习
新教材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为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四块内容,力图让每一教育模块所涉及的内容主题螺旋上升,贯穿在整个初中三年的课程中。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可以按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这四个专题的内容,进行专题训练,也可以按照中考各种题型(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简答、辨析、论述)进行专题训练,这样有利于强化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考试题往往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材料情境设问,从而体现社会热点,因此,在学习时,还要进行时事专题学习,使练习的内容变成连接课堂与课外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都是使用当年发生的国内国外重大时政作为命题的情景,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这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也是中考政治命题的基本原则。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当年的时政热点,如庆祝建国60周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第二届道德模范人物评选等等时政热点,注意找出它们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从理论上对时事进行多角度分析,使教材知识活起来,分析时政热点所体现或包含的教材观点和原理,注重知识迁移。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又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应对中考奠定了基础。
2016公务员考试备考时事新闻/时政热点(10月8日)
莫让“城市名片”被“李鬼”景区抹黑
2017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企业和劳动者考点总结
2016年10月8日国际时事政治热点
时政热点:重阳佳节只今朝,敬老爱老当久为
2017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国家机构
2017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世界互联网大会
时政热点:“撒手掌柜”是“弃守阵地”的不作为
2016年10月9日时事新闻(国内+国际)
政治热点:惩戒作弊“必杀技”,永不录用怕不怕?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题(含解析)
盘点2016年10月8日国际时事政治
2017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楼市火热需要理性治理
哄抢免费餐缘于商家不按规矩出牌
2016年10月07日国际时事新闻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哪些重点?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
2016年10月8日国内时事新闻总结
如何以高考角度进行政治复习?
2017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国家结构
时政热点:“提拔无望就想贪”的荒唐逻辑破解
高三政治复习如何提高效率?
2017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政党制度考点总结
红白事讲排场,源于非理性财富观
2017中考政治一模基础考点复习:承担社会责任
2016年9月时事政治汇总
政治热点:“年终奖入社保”引争议
2017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两会知识点
2016年10月09日国内时事新闻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