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中考,考生对待任何科目的考试都需保持平常心态,查字典政治网同学们整理了政治高频考点测试卷,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列国志》记载,荆轲在宴中看到捧酒的美人双手如玉,便啧啧赞道美哉手也!太子便令断美人手送荆轲欣赏。而从人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主要说明了系统的()
A.层次性B.结构性C.开放性D.整体性
2.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过程性B.事物发展的整体性
C.事物发展的全面性D.事物发展的客观性
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与系统。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如黑格尔所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人这个系统是由头、手、脚等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位组成的,而不是各个孤立部位的简单拼凑。手的性质、功能要受人这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当手脱离了人这一整体后,就已经失去了手的性质和意义了。选项ABC虽然是系统的特征,但是与题干均不相符。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过程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体现了发展的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选项BCD与题干均不相符,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过程性。
这道题是一道运用名人名言来命题的类型题。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话,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事物的集合体。说明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一种过程。如果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那就是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恩格斯的这句话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答案是选项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发展的实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旧事物的交替。如何判断新事物有其固定的标准,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二者的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而是看它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正确答案是选项D.
二、多选题
1.「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人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
该题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题中所讲的关于农民喜鹊柿子的相互联系的事例,说明人与自然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所以,D项正确: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自然,但自然不能作为认识主体利用人类,所以C项不选;该材料还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B项正确;同时材料还体现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A项正确。所以,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D项。
2.「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系统或系统的要素而存在;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而同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试题中所说的一个人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表明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也表明了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而实现(信息接力就是通过中介)。因此,正确选项是A和C.
电子邮件的信息固然是人发出的,但是信息的传输、接受却是一个客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运动过程,信源和信息的传输、接受都依赖于物质,物质是信息的载体。选项B把事物之间的联系都看成是人为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应予排除。
信息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而是物质的属性和功能的表现,信息的发出、传递和接受,都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它依赖于物质。因此,信息不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选项D应予排除。
总结:以上就是政治高频考点测试卷的介绍了,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考生们都能积极备考,保持一个好心态,最终能取得好成绩!
2014第一学期高三政治期中试卷
上海市天山中学高三期中考试政治试卷2014
高三政治下册月考试题汇总
2015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三政治上册第三次段考检测试题2014
2014高三政治模拟试卷练习辅导
2014高三政治上册第五次月考试卷
2015高三政治综合模拟试卷
高三年级政治期末试卷2015
高三政治上册第一次模拟试题2014
上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题2014
2014秦岭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政治试题
2014浙江严州高三政治考前模拟试卷
2015北京东城高三期末政治试卷及答案
衢州二中高三政治三模试卷2014
2014蓟县马伸桥高三政治二模试卷
新余四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段考政治试卷2014
2015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黑龙江双鸭山第一中学2015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杭州高级中学高三政治最后模拟试卷2014
2015高三上学期政治期末测试题汇总
高三政治一模试题2014
高中三年级上学期政治期末测试题整理
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盐城市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浙江苍南县高三政治全真模拟试卷2014
2014高三政治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期末考试政治试题2015
2014高三上学期文综二诊试题
2015届北京海淀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下载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