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转化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他们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编准备了高三政治第二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检测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 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 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 脑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得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
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反映了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性 B.静止 C.运动 D.客观存在
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诗文给人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 事物的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未变
7. 地震是岩石圈受力所致。某些地震学家认为,断层两侧岩体由于受力的作用,会在两侧岩石上产生单性变形,当岩体继续受力,单性变形越来越大,会积累其变形能,断面上的摩擦力不能维持这种变形时,沿断面两侧的岩体就发生滑动,弹性变形也随之消失,变形能转变为位能,此时,就发生地震。这表明
①运动是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③事物的联系引起运动变化 ④物质有时不是运动的主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9.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自然界是物质的 B.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
C.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 D.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
10. [2014东城一练]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11.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B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C 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D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的联系
12. 不同宗教的诞生地域不同,向人们描绘的天堂模式也各异。如伊斯兰教的天堂原型是沙漠绿洲,而中国道教的天堂则是封建时代皇宫的翻版。这说明
A.宗教观念并非主观自生,其内容来自现实世界
B.宗教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C.宗教观念是人们善良愿望的反映
D.人间的绿洲和皇宫是天堂在尘世的影子
13.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
14.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观是完全以他自己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白纸',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它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它来同化客观的信息。这段话表明( )
A.人脑天生有意识 B.意识是人脑特有机能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D.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15.
漫画内三句话的想字体现的是( )
A.认识的计划性 B.认识的目的性 C.认识的预见性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 [2014承德期末]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同时,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右边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当务之急,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培养人们的节约型意识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
C.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8.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指出,要提高食品安全应急能力,修订《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需要
①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改变规律
③尊重固有的联系,分析把握事物存在的条件
④发挥意识的作用,自主选择认识问题的角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称,他们在实验室人工构造了一种单细胞模型,这种单细胞模型能够自我复制和进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这表明
A.人们可以改造自然物及其属性 B.人们能够根据自然规律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C.科学发展使物质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D.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规律
20. 今天,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央一再强调各个地方不要停留在宣传和口号上,不要搞形式主义。从哲学上说,这就是要求我们
A.做任何事都不需要形式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1. 2014年3月26日晚,我国86个城市的众多社区、企业、学校熄灯一小时,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全球环保活动。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武装,忌包装。如果只讲包装,不讲武装,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发展观是真理性的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4. 在交通事故鉴定过程中,出现完全相反的鉴定结论已屡见不鲜。当然,两个鉴定书中必定有一个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这表明 (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变为谬误
25.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主观题 (共50分)
26. 目前,全球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危机日益严重。随着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用水量剧增,另一方面水资源受到了污染。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提供的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天有近200吨垃圾倒入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都被污染。水污染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危害。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现在,各个国家都逐步认识到了水资源的危机,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理解。
27. (3)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10分)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 C
3. A
4. A
5. C
6. B
7. D
8. 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9. B
10. D
11. B
12. A
13. C
14. B
15. D
解析:漫画内三句话的想主要体现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来源于实践。
16. A
17. D
18. C
19. B
20. B
21. B
22. B
23. D
24. A
25. 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二、主观题
26.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
(2)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材料中由于人类只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态平衡规律,导致水污染与水危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尝到了这些行为的苦果。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这种制约也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要认识到工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缓解水危机,为人类服务。所以,应该正确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7.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28.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解析:审题,是关键,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目中设问的限定,是用规律相关的知识,首先要想到辩证法规律的含义,然后从认识论里面,和规律有关的是理性认识,以及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以及科学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最后别忘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以上知识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高三政治第二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检测题及答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浅议提高党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效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4篇)
2018年国内外时事新闻热点汇总(4月3日)
2018年4月6日时事政治考点(国内)
2018年国内外时事新闻热点汇总(4月10日)
2018年4月4日时事政治考点(国际)
浅议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路径
单亲家庭子女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述(3篇)
浅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2018年高考政治强调的基本能力
2018年2月1日时事政治考点(国际)
2018年中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
2018年4月7日时事政治考点(国内)
2018年4月11日时事政治考点(国际)
2018年国内外时事新闻热点汇总(4月2日)
2018年2月2日时事政治考点(国内)
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2018年4月8日时事政治考点(国内)
2018年4月5日时事政治考点(国内)
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怎样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2018年2月1日时事政治考点(国内)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讨(3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8年4月6日时事政治考点(国际)
2018年2月2日时事政治考点(国际)
高考政治专题汇总复习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