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你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
1.随着高考越来越近,人们对目前全国各地存在的高考录取分数差越来越关注,高考移民现象愈演愈烈。尽管今年国家有关部门严堵高考移民,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曝光移民考生等,但是全国各地事实上存在的高考录取分数差并没有消除,近来不断有呼声要求全国所有考生在高考录取分数线面前,应一律平等。这说明了
A.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B.社会需要公平
C.分数面前一律平等,才会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 D.各地高考录取分数差别不可能消除
解析:此题以高考移民为背景,加深我们对社会公平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考录取分数存在着一定差异,说明公民受教育权利还难以实现公平,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社会期盼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D项认识片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高考录取分数差别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答案:ABC
2.文义同学在上学路上遇到一外地寻亲的老太太,在告知其路径后,老太太仍然不知该怎么走,于是文义将老人送到目的地才返回去学校。校长见他上学迟到了半小时,立即批评了他。文义觉得这不公平,心理委屈极了。此时,他应该
A.据理抗争以得到公平的对待 B.冷静下来,耐心向领导解释原因
C.接受批评并深入反思,多从自身找原因 D.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
解析:该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重点考查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生活中不公平的对待,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会解决的问题。A项据理抗争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故不可取。
答案:BCD
3.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全面的是
A.公平就是平均、平等 B.是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的权利
C.是分担自己该做的义务 D.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解析: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故D项较为全面。
答案:D
4.比尔盖茨把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这句话作为给人们的11点忠告之首。其目的是要告诫人们
A.公平是相对的,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B.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
C.理智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才能更好地生活 D.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
解析: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这句话,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活的正确理解。公平总是相对的,聪明的人不是去对生活发表感慨,而是正确地去选择,理智地去面对、去适应。
答案:ABC
5.在市中学生篮球赛中,十五中球员高波在球队与对手比分相持不下的关键时刻,远投入栏,赢得一片欢呼,可被裁判误判而未能得分。此时,高波及其队友应该
A.和同学们一起起哄表示抗议 B.保持冷静与裁判交涉
C.因裁判不公终止比赛 D.积极寻求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解析:此时此刻面对不公平的裁决,对高波及其队友来说,是一种打击,但也是生活对他们的一次考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而不能终止比赛,更不可以起哄滋事。
答案:BD
6.我国某著名长跑运动员因查出服用了兴奋剂,而被取消了第一名的成绩并被禁赛两年。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的查处
A.维护了比赛的公平,是正义行为 B.会遏制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竞争
C.不利于维护运动员的自尊心 D.太过于严厉,是非正义行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能否识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
答案:A
7.某市人事局在媒体上刊登2010年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的简章明文要求,只针对普通高校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自考生认为这样的启事和简章,使自考生成了被歧视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赋予自考生的平等权利被漠视了。我们要的不是公务员考试,要的是公平!自考生们疾呼。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有
A.该市自考生们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B.该市人事局的做法侵犯了自考生的合法权益
C.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公平可谈 D.公民应增强维权意识,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解析:公民的合法权益在生活中有时被侵犯,造成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但不能因为个别事情而否定社会中的公平行为,C项以偏概全,故不选。
答案:ABD
8.小钰的爸爸是一位大货车司机,有一次她见爸爸出车回来心事重重,偶尔听到爸爸和妈妈的对话,才知道爸爸开车撞伤人后逃逸了。这时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A.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爸爸的违法行为 B.帮爸爸隐瞒事实真相
C.劝说爸爸去投案自首,劝说不成再举报 D.只当没听到,大人之间的事与自己无关
解析:此题以家庭中的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非正义的认识以及能否把正义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答案:C
9.由上题的案例可见,正义需要
A.遵守当代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B.帮助父母隐瞒缺点和过失
C.在一切方面维护父母的利益 D.事事顺从父母
解析:法律和道德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而正义就体现在这些准则之中,所以坚持正义需要遵守当代的法律和道德,A项观点是正确的。
答案:A
10.福州市反扒联盟是民间的自愿性组织,自成立以来,不仅经常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反扒宣传,还参与反扒窃行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材料说明
A.社会需要竞争 B.社会需要诚信 C.社会需要公平 D.社会需要正义
解析:反扒联盟的成立是为了打击犯罪,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恰恰体现了邪不压正的观点,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正义行为。
答案:D
二、分析与说明(共50分)
11.(16分)初三某班有一个直升本校高中的保送名额,按学校规定,综合考评成绩在前两名的同学有资格参加面试。经过综合考评,排在前面两名的小赵和小孙入围面试。面试当天,两人惊奇地发现吴敏也出现在面试场上。面试的结果没有公开。最后,吴敏获得了这个保送名额,小孙和小赵则名落孙山,大家对此议论纷纷。面对上述选拔的结果,小孙和小赵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小赵忍气吞声,心想,算了吧,找也白搭;小孙找到班主任,要求给个说法。
阅读上述案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保送为什么要通过综合考评的方式来确定人选?
(2)吴敏得到保送名额会带来什么影响?
(3)小赵的态度会带来什么影响?
(4)如果小孙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
解析:此题离学生生活很近,解答此题时应该仔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材料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答案:(1)通过综合考评,选取成绩优秀的前两名学生参加面试,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是公平合理的选拔方法。
(2)吴敏综合考评没有取得前两名,没有资格参加面试,她参加面试不符合选拔程序,并且面试结果没有公布,最后吴敏获得了保送名额,多数同学都会感到不公平,影响了吴敏的信誉,影响了学校选拔保送过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小赵的态度会助长不公平现象和非正义行为的继续蔓延,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4)有意义。小赵去找老师讨个说法,是有正义感的表现,是正义的行为,即使他的行为没有得到他所要的结果,也是对非正义行为的声讨,会得到大家的支持,有利于监督今后的选拔工作,使之更加公平正义。
12.(17分)有这样一则朴素的故事:一个瞎子与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困于楼内,眼看要坐而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完好的跛子,却恰巧地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身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
(1)如果二人都只顾个人的逃生,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瞎子指路,跛子背人,结局又会如何?
(2)谈谈你对这则故事的启示。
解析:此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预测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又给予我们对生活的思索。对于第(1)问,结局较为容易想到,关键是我们从结局中可以看出,不合作不能解决问题,不合理的合作只能将事情向恶性发展,这就是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两种情况下的结局显而易见,依据自己的想象力答出即可。
(2)启示: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社会生活是一种合作活动,生活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合作系统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与解决。
13.(17分)据报道,北京市对中小学生守则及相关行为规范进行了修改,从今春新学期第一天起,北京市中小学生将开始试行新的《北京市中学生守则》《北京市小学生守则》以及相关行为规范。
其中争议最大的修改是敢于斗争与见义勇为被抛弃。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0条最后一句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在新的《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只保留了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去掉了敢于斗争四个字。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
这一改动引起教育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赞扬与批评等量其观。
支持去掉敢于斗争与见义勇为的人,认为这是让孩子远离危险的需要,有利于小学生自我保护。他们认为,未成年人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本身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若不考虑这一年龄特点而一味要求去敢于斗争是不切合实际的,容易误导冒险行为,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反对方则认为,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抛弃敢于斗争与见义勇为是错误理解这些提法本意的必然结果。我们主张中小学生面对坏人坏事时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主要意图并不是要给中小学生规定什么义务与责任,主要是着眼于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抛弃敢于斗争与见义勇为对本来就有待于加强和革新的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破坏,违背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道德规范主要是一种义利选择准则。
你赞成哪方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有较强的开放性,你可以任意支持其中的一个观点,也可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关键是要讲清楚你的理由。
答案:能言之有理即可。
三、探究与实践(共20分)
14.正义的社会,需要有正义感的人来打造,我们中学生也可以为正义社会的形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请写一份倡议书,向中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同学们为和谐社会而尽一份力。
解析:此问题开放性比较强,主要考查践行能力,旨在培养开放性思维,培养正义意识。倡议书应结合自身实际,主题突出。
答案:(提示)写倡议书,应该以弘扬正义、培养正义感为出发点,说明自己对正义的认识,以及青少年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维护社会正义。
高二政治综合复习 哲学认识论部分
2014高二政治上册9月月考检测试题
2015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题
2014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2014高二政治下册第二次月考检测试题
2014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高二政治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2014
高二政治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2014
2015高二年级政治期末考试题
扬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政治期末试卷2015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2015
高二政治上册第二次月考调研考试试卷2014
2014高二政治下册第一次月考模块检试卷
高二阶段上册政治期中试卷2014
2014高二政治下册3月月考调研考试题
高二政治下册3月月考调研试题2014
2015鹰潭市高二第二学期政治期末试题
桂林中学高二政治下册3月月考检测试卷2014
瑞安中学高二政治下册3月月考检测试卷2014
2014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题
2015年高二政治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高二政治上册期末试题2015
高二政治上册期中水平检测试题2014
2014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调研考试卷
盐城市高二第二学期政治期末试卷2015
2015高二年级政治期末测试题
高二政治上册期中检测试题2014
高二政治上册8月月考检测试题2014
四川省什邡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2014
2014-2015年高二政治上期末试题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