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三轮复习专题:哲学常识_学习方法-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学习园地> 学习方法> 高考政治第三轮复习专题:哲学常识

高考政治第三轮复习专题:哲学常识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5-09

第一部分 唯物论

(一)重要考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的含义,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事求是。

5.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第二部分 辩证法

(一) 重要考点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的目标。

3.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而,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4.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统筹兼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8.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9.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10.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 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它是有条件的,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5.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6.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处于统率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二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三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一是两者不可分割;二是两者相互影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耍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规律与规划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性质不同。联系:正确的规划根据规律制定并反映规律。

9.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为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10.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1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2.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与一点论相对。是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做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它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13.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基本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之下 ,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它们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内、外因的关系:①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 ,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 ,即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0. 事物发展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的关系: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 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一一质变一一新的量变一一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量变引起质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飞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第一,联系观与孤立观的对立;第二,发展 观与静止观的对立;第三,全面观与片面观的对立。而它们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三部分 认识论和人生观

(一)重要考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5.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6.人生价值: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7.理想与现实: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实践: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获得物质成果。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如实反映 ,假象是对本质的歪曲反映。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

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作用。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也是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②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原因。

8.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要用集体主义来调节。

9.意识的反作用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与坚持集体主义是相通的。

10.个人的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含义不同、方向目的不同,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和把个人利益摆放的地位不同,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也不同。

1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基础是生产关系)来看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不能理解为某一个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相对于动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不是唯一属性。

12.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在社会人生价值中的地位来看的。要重视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辩证的统一。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坚持实践问题上的唯物论,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坚持实践问题上的辩证法。

15.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认识发展观是辩证法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16.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要结合政治常识一起把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考政治视频

高考政治一轮:《经济生活》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练习

高考政治3

高考政治常见计算题类型及其解题方法(三)

[天天象上]2014年高考真题_北京卷_政治第35题

高中政治_2010年高考样卷分析(普陀中学 刘洪波)_优质课

高考政治常见计算题类型及其解题方法(二)

成人高考

高考辅导课堂-政治 第6节课 高考辅导

高考政治全套视频

[天天象上]2014年高考真题_大纲卷_政治第35题

与"高考政治第三轮复习专题:哲学常识"相关的文章

热门学习园地<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