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知识真正的精通就必须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下面是查字典政治网为大家带来的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同步练习,希望大家通过这个能真正的对知识灵活运用。
1.文化大师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就是指优秀的民族文化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民族兴旺发达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
2.为庆祝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展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丰富内涵及独特魅力。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属于( )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思想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3.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中庸》《论语》《大学》《老子》等在内的古文(书)。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这一观点表明( )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 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儿童成长的消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4.“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
C.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5.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B.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相结合
C.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
D.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
6.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通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让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这说明( )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能力提升
7.世界气象组织规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命名由该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我国提供了龙王、悟空、玉兔、杜鹃、海棠等10个名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或者寓意,其中有6个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从我国提供的台风名称可以看出( )
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D.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重要见证
8.[2011•山东卷]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以富春江两岸秋色为主题的《富春山居图》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清初被焚为两段,2011年6月1日,《剩山图》(由浙江博物馆收藏)与《无用师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聚首。一卷曾经充满悲情的绘画,在此成就一段文化佳话。这幅600多年前的古作,在断为两半300多年之后 ,双卷合璧,山水梦圆。这表明( )
A.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促进作用
B.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被人们世代沿袭
C.传统文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10.[2012•广州模拟] 2011年5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深圳进行调研。在参观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时,李长春强调,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已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唯一手段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2•盐城模拟] 对下边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只 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③实现文化创新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2012•济南模拟]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B.实现我国文化发展就要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根本改革
C.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思想运动
D.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摒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1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011年6月21日在成都市某楼盘的舞台上,一群小朋友身穿长衫、头系彩带,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国学经典。据悉,许多学校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国学”篇目重新列为必修课,要求学生熟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孩子加入“读经”的行列。
请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说明如何传承“四书五经”等“国学”。
选做习题
14.材料一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 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 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涵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 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材料二 “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1)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阅读材料二回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课时作业(二十四)
1.B [解析] 张岱年的话强调民族文化在树立民族自尊和维系民族生 存发展中的作用,故选B。A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C、D不符合题干规定 性。
2.C [解析] 音乐舞蹈属于文化艺术类,故选C。
3.B [解析] 题干强调笼统地学习传统文化是危险的,意思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坚持正确的态度,要辩证认识,要看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 考查对文化继承的理解。全面继承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决摒弃的是有害的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在批判的基础 上继承传统文化,A、B、C正确。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D错误。
5.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 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问题,B不选。人民群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中小学生,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6.A [解析] 汉字的创造、统一以及传播汉字的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文明的沉淀、流动与传播,这说明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因此,A是正确的。
7.C [解析] 依据教材A、B、D本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的繁荣、取舍及文化典籍角度。C项本身符合客观现实,且与题目“有6个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吻合,故选C。
8.B [解析]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说法错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故④说法错误。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意味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故①③的说法符合题意。
9.D [解析] 传统文艺有精华与糟粕,所以A中的“促进作用”说法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B中的“被人们世代沿袭”说法错误。“双卷合 璧,山水梦圆”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故选D而排除C。
10.B [解析] 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因为科技的重大作用,①②④符合要求。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已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手段,③说法错误。
11.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漫画是政治选择题常用形式之一,此类题目多从反面考查教材知识,回答时应注意反正面转化并结合漫画找主旨。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②③④本身正确。①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部抛弃;依据漫画,对“已知未知”的思索可转化为②③中的观点,漫画未提及实践,故④不选。
12.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推动文化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实现我国文化发展要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改革,而不是“根本”改革,B错误。C不符合题意。文化发展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D错在“摒弃传统文化”。
13.[答案] ①我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发扬。②要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不可照单全收。③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注意方式,不要搞一刀切。④创新与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既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外来与外国文化,更要创新发展现代文化。
[解析] 此题属于“怎么办类”主观题,传承国学的具体态 度和做法是答题的落脚点。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地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育的方式、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展开分析。
14.[答案] (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2)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解析] 第(1)问,文化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既不能全面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第(2)问,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旧事物就没有新事物。新事物 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抛弃了旧事物中那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因此,本题要从联系和区别多个方面去分析“和”。
查字典政治网为大家推荐的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同步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更多同步练习,尽在查字典政治网。
初一政治新自我 新认识教案及练习题
我们在行动
共同建设集体
初一政治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教案及练习题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教案
初一政治成功需自信教案及练习题教案
初一政治描绘自强人生教案及练习题
《保护自我》教案
做意志坚强的人教案
《少年能自强》教案
《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 学案
礼貌待人
《学会学习》教案
初一政治做人要自尊教案及练习题教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案
要“鱼”还是要“渔” 教案
成才的阶梯教案及练习题教案
七年级思品让人三尺又何妨教案
《人之常情》教学案例教案
我爱我师导学案
初一政治新生活 新起点教案及练习题
共同愿望 学案
初一政治我爱我师教案及练习题
开始新学习
规则与秩序教案
《人生难免有挫折》导学案
七年级政治下时事期末复习资料教案
我们学会自主选择 教案
初一政治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1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