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 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 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
关键字:
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六、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思想品德教研:“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实验总结
占领网络新阵地,构建德育新平台
浅谈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注重思想素质大力开展德育教育
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
在文明礼仪教育上下真功夫
15-1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政治第四单元试题
邓小平学校德育思想初探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
为“德育”正名——关于“德育”概念规范化的思考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
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讨会综述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初二年级上册政治第三单元测试题:2015年
思想品德教研:构建网络德育体系 培养e时代少年
关于教学《新规范》的解读
思想品德教研:美在思品课教学中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儒学和德育探微
必备的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整理:竞争与合作(第四单元)
农村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
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15年秋季学期八年级政治第四单元试题
思想品德教研:厚爱中差生,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关于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思考
第一学期八年级政治第三单元考试题(2015-2016学年度)
爱不必言出口
德育工作如何适应课改
2015-2016学期八年级上册政治第十课知识点:诚信是金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