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我们在做政治题目时,为什么有些题目常常跑题或答不到要点?
教师:要正确回答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目的设问,理解题目本身所传递给你的题意。当你能正确理解、搞清题目的真正意图后,解答就变得很明确。
学生:那么,怎么才能看懂题目,弄清题意呢?
教师:如下列题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从此,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上材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并就你收集的剪报中或者你所了解的上海近几年的巨变中,举两个例子。这道题目很多同学都答不到要点,以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所致,因此很多同学都答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含义。
学生: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难道不是由于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吗?
教师:基本路线是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的原因。
题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从此,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注意“从此”这个词语。“从”是时间限定,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此”是代词,指党制定并提出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显然,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所以,题目中党制定了基本路线的“制定”是要点,是说明道理的首要选择。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党制定基本路线的根据是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应该是研究国情的意义。
学生:我们在审题中应该怎么样理解并把握题目的关键词语?
教师:同学们在审题时应当学会全面地理解、把握题目的意思,对出现的如“制定”、“提出”、“从此”、“变化”等提示性词语能完整理解,知道它们的因果关系。因为,党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了基本路线,所以,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制定”、“提出”、“从此”、“变化”,实际上已经暗示你答题的方向,而不是一个明示的概念。
学生:举例也是同学容易扣分的地方,怎么样能使举例既正确又具体?
教师:举例说明题是政治学科的一种题目类型,它要求学生在知道道理以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以考查学生对道理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在平时能够注意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信息,要举一个例子说明政治学科的道理应当是容易的。如上海近几年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地区的建设以及市政方面的建设成就很多。据我所知,我们很多学校的政治学科都要求学生做时政剪报,学生们可以积累剪报,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的社会信息,这样对你以后的举例及材料说明,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学习政治一定要结合社会实际,结合自己的实际,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收集社会信息的能力,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学科水平。
时政热点:“贫困县炫富”倒逼管理创新
时政热点:用良法规范政府职能
时政热点:从国考新变化看改革新风
时政热点:机构"瘦身"是法治必需,"健身"是责任所在
时政热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里程碑
时政热点: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时政热点:适应作风新常态需安好“三心”
时政热点:公车改革,账该怎么算?
时政热点:反腐不可能再“松”
时政热点:“改革拖延症”是“软腐败”
时政热点:破解“作风反弹”难题
时政热点:培养年轻干部要远离“温室”
时政热点: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时政热点:反腐伴生懒政如何防治
时政热点:四中全会的“法治语境”
时政热点:法治是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的惟一通途
时政热点:补齐监督短板,让“禁读令”令行禁止
时政热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时政热点:建设以人为本的法治文明
时政热点:法律惩罚有力 诚信才有根基
时政热点:让法治信仰镌刻在全民心中
时政热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地落实好群众路线
时政热点:推进法治进程仍需“继续严厉反腐”
时政热点:流转的地为何不种粮?政府要守住政策底线
时政热点:扎好笼子,勒紧心中“紧箍咒”
时政热点:如何“修补”基层公务员晋升“断层”
时政热点:公务员怎么考核比考什么重要
时政热点:以治理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时政热点:从基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 不限 |
| 政治教案 |
| 政治课件 |
| 政治试题 |
| 不限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
| 发布时间 |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