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这些概念我们在哲学课堂上经常讲,以往的中学政治教材、新课程教材《哲学与生活》,以及各种哲学资料,也常使用这几个概念,教材在使用这几个概念时,并没有对这些概念做出具体的说明,常会引起老师和学生思维混乱和认识误区,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做出具体的说明,一分为二地认识这几个术语,一分为二地认识“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分为二”的内涵
一方面,要认识到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的内涵是一致的,有同样的内涵,都是指看问题和认识事物,既在看到这一面,又要看到另一面,既要看到这点,又要看到那点,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非本质、非主流的方面,一句话,不能只看一个方面。它们是矛盾分析法的内容,是带有普遍意义和根本性质的方法、是一种方法论。这几个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地位是一样的,这是主流方面。
另一方面,任何矛盾都具有特殊性,这几个概念也有微小的区别,它们在不同的范围和条件下、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它们的内涵强调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一分为二,强调分、强调对立和斗争性、强调不一样,强调从一到二的分的过程。两分法,强调是一种方法,是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两点论,侧重强调的是一种观点、一种理论。全面观点,侧重强调全、强调完备和齐全,包含内容更广一些。就好像同样是一句话:“王英同学是一位好学生”,不同的语境地中、不同的范围和条件下,可以强调强调“王英”,可以强调“一位”,可以强调“好”,可以强调“学生”,总体意思一样,但侧重点不同,会有差别。有语言专家说,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几十种语气和表达方面,一样的道理。这几个概念相对立或对应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一分为二,对应的是合二为一;两点论,对立或对应的是一点论、重点论;全面的观点,对立的是片面观点;两分法,对立的是一分法。总之,这几个概念的差别是微小的,是次要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必要、也可能没有条件去加以区分。
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分为二”的理论依据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几个方法论的理论依据都是矛盾观点,具体说来,是矛盾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要求的方法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与“统一”是矛盾两个基本属性。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观点。矛盾普遍性的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观点。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能只观其一。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不同的原理,强调的“二”,是不一样的“二”,总体上要求看到“二”和“两”,但具体的“二”和“两”的内涵有不同。即不同世界观强调的方法论要求的具体内涵有差异。矛盾含义所要求的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观点,是指分析矛盾、看问题,要看到矛盾双方,特别是要看到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看到对立性和统一性的两个基本属性,不能只看到统一性而忽略对立性,也不能只看到对立性而忽略统一性。强调的是看到两点中的关系,两点中的两方面关系。矛盾普遍性所要求的两点论、两分法、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强调的是看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看到两点,因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这两个方面。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所要求的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观点,是指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是,不仅要看到两点,而且要看到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看到两点和重点。虽然主次、两点和重点也是事物的两点、两个方面,但比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的方法论更具体,更深刻了。
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分为二”的科学性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两点论、两分法、全面观点、一分为二这个方法论是科学的,是带有普遍意义和根本性质的方法和观点,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这种观点和方法,,这是对立统一这个普遍规律要求的普遍性要求。不坚持这一点,就会走入形而上学,就会带来损害,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不仅具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世上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普遍规律,是事物的属性,但事物是无限复杂和纷繁多样的,事物不仅是一分为二的,也可以是“一分为三”、“一分为四”......、“一分为多的”,把所有事物都一分为二,或只看到二方面、两点,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我们既要看到一分为二的分的“分”的过程和要求,也要看到合的过程和要求,仅看到分的过程,而没有看到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仅看到事物的对立性、斗争性,没有看到事物的统一性,是一点论,也是形而上学的。所以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一分为三”、“一分为四”......、“一分为多”;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合二为一,不仅要“二”、“两”,而且要“一”,不仅要分,而且要合。
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分为二”的功绩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的科学性,看到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一分为二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核心内容,是区别于形而上学的实质所在。正如列宁所说,“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的本质之一)。"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过分套用一分为二,带来的损害。一分为二中的”分”是对立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倾向,换句话说,就是“斗争”,是指“矛盾的斗争性”。过分强调在对立统一中“斗争”比“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倾向)更重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运用到政治斗争中去就是一方战胜或消灭另一方。这在文革中的教训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过分强调了“分”——“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阶级斗争是纲”。把矛盾的斗争性强调到了极端的地步,把人群人为地分成两个阵营,把对立和斗争哲学发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成千上万的同志和朋友打成敌人,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世界是无限多样的,实践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坚持革命性,还应坚持科学性。要辩证的看待一分为二的历史功绩。
古代正式提出“一分为二”的是北宋的邵雍。但真正把“一分为二”提升为哲学范畴的是宋朝的大哲学家朱熹,他认为自然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他说:“一分为二,自然之理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通俗化为“一分为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分为二”的提出和发展过程看,也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使命,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既要学习、又要批判,不正是一分为二的要求吗!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分为二”。
8.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课件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
第五课 文化创新课件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单元复习课件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必修四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习题讲解课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课件
意识的作用课件
必修四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综合探究课件
4.1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
2.1感受文化影响课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课件
必修四4.1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7.2中华民族之魂课件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课件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必修4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
必修四5.1意识的本质课件
必修四3.1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课件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5.2文化创新的途径课件
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课件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件
| 不限 |
| 政治教案 |
| 政治课件 |
| 政治试题 |
| 不限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
| 发布时间 |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