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政治期中试题高二下册
政治期中试题高二下册一、选择题(请从下列各题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入答卷页,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举行的布拉格天文学联合大会上,太阳系大行星被重新洗牌,其中个头最小的冥王星被开除出太阳系行星家族。根据新通过的关于行星的定义,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1、太阳系大行星被重新洗牌、行星新定义的通过,从唯物论角度看,说明了
A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向前发展的
D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006年10月20日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颂》大型演唱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70年后的今天重温长征历史,观众更加感到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散发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2、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史实告诉人们,红军长征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这说明:
A 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
B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006年2月10日,我国公布了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右下图)。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3、从哲学上看,我国探月标识的写意:
A.具有原创性,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
B.具有主观性,来源于艺术家的灵感和创意
C.具有创新性,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具有客观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006年8月25日,一项长沙市的重点建设工程在远近闻名的岳麓书院旁悄悄开工四天后,被国家环保部门紧急叫停。此前,岳麓山要砍树新建赫曦台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不少长沙市民开始担心这个财政拨巨款兴建的庞然大物会破坏岳麓山的自然和文化生态。有专家质疑工程的选址,斥责其片面追求规模,好大喜功,违背审美规律。
4、这一事件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凡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 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部近日要求各地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得举办各种名目的重点学校、重点班。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教育部要求各地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得举办各种名目的重点学校、重点班。从哲学角度看,这是:
A 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 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 D 从整体着眼,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2006年10月9日,朝鲜进行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旦东北亚地区因朝鲜进行核试验而造成局势紧张,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将会戛然而止。温家宝用十字路口来形容目前朝鲜半岛核问题所处的局势:何去何从,事关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各方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也要看到希望,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努力解决这场危机。
6、何去何从,事关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 事态发生,其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D 整体对局部具有决定作用
7、朝鲜政府公布进行核试验的消息后,国际油价应声上涨,原油价格突破60美元一桶。消息一出,美元汇率也一路上扬。这表明:
A 因果联系就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 一果多因是因果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C 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对一棵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 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B 人的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 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 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法不同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因为:
A 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就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C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0、如果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的答案是:离窗口最近的那一幅。这一答案蕴含的哲理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联系的观点 ③全面的观点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11、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地球进一步连接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球村。这说明: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② 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③ 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④ 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12、物质与意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 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B 物质是抽象的,意识是具体的;
C 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D 物质是能独立存在的,意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13、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应这样表述:
A 物质决定于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4、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从
A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B 中国的国情出发,找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C 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快经济建设,使人民尽快富起来
D 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出发
15、下列说法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① 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 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⑤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⑥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16、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共同点都是
A 从本本出发 B 从狭隘的经验出发
C 从主观出发 D 从个人的好恶出发
17、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青藏铁路将成为推动青藏两省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世界了解铁路沿线神秘大自然生态、文化的桥梁。 青藏铁路使西藏人走下来,使世界走上去。
18、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实事求是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规律客观性的观点
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把握大局、同心同德、再接再励、开拓前进。之所以要把握大局从哲学上看,是由于
A.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保证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关系
C.全局和局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组成整体
D.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20、近些年来,内蒙古、河北坝上等地区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挖药材成风,致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上述事实说明。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任何事物总是无条件地与其周围的事物联系着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④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水在零度以下结成的冰 ②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③比较完备、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⑤采用计算机测算人的职务升迁 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2、有的同学认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高,并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位同学的看法的错误在于
A.没有弄清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没有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C.只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D.缺乏支持新事物成长的热情
建设诚信体系,共筑诚信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还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23、上述材料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
A、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B、一定的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
C、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涵
D、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中央全会在其重大决定中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作出正式重大调整。针对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而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它使经济潜能得到巨大释放,然而,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新趋势和新特点,党必须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行调整。
24、从唯物论角度看,上述材料体现了:①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的 ②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④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据此回答。
25、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座位号长郡中学2006年下学期段考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计50分)
26、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现绿色现代化,正是依据中国的现实条件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是符合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根据材料回答:
(1) 什么是规律?(4分)(2)绿色现代化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请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说明,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依据这个中国的现实条件? (6分)
27、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2006年10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红军长征造就的伟大精神穿越70年时光,依然具有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有关哲学知识回答:
(1)从哲学上看,题中的长征精神是指什么? (3分)
(2)运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说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弘扬这种精神? (6分)
28、环境专家指出,人类活动,诸如在沿海地带建造度假胜地,破坏自然环境保护设施,是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空前的一个原因--人类不该占据我们不该占据的地方。50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浮动,近海浅水处则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林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印度洋海啸带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8分)
29、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4分)
(2)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6分)
30、2006年9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简称中部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中部六省地处中国腹地,总面积近103万平方公里,人口3.61亿,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条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已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有条件成为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的物流中心和平台。二是中部地区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好的科教基础,产业门类齐全、承载能力强,有能力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外商投资企业中部再投资、以及国内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中部的投资。三是中部地区积淀了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空间,可以吸引人流、烘托人气、创造更多商机。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6分)(2)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说明中部崛起的重大意义。(7分)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教案
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教案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案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教学案
第七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第8课 有肩就得挑担子教学案
我们崇尚公平教案
第二单元“师友结伴而行”单元计划及教案
第5课 与父母平等沟通教学案
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案
第一课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第一框 感受挫折 教案
〈友好交往礼为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教学计划及教案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教案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教案
第15课 《搭建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第三课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教案
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教学案
第6课 公共利益的维护
感受小康 教案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教案
第一课 我知我家教案
八年级政治有肩就得挑担子教案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教学案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教案
一念之差教案
第十一课 与挫折同行教案
第五课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