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第6课_解题技巧-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学习园地> 解题技巧>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第6课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第6课

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18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查字典政治网编辑了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第6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源远流长:

① 表现:

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时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外因),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按演变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个方言区都使用汉字。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时候,但这些朝代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识。

B.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特点)。

2.博大精深:

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风格(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三、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 是什么: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2. 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 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见教材P69

四、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5. 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疑点难点】

【精题点评】

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I.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200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3.2006年2月,《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字使用错误,平均每十分钟就出现1次差错。我们之所以重视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是因为

A.汉字内涵丰富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C.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D.汉字使用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

4.2006年4月23 13,胡锦涛主席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发表演讲时讲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为人们提供了全面理解今天的启示,也为人们提供了正确开创未来的钥匙。回顾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总能给人以教益,深化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这说明

A.重视历史经验有益于创造光辉的未来

B.了解了历史就能促进今天的发展

C.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宏大

D.史书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5.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6.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这就是要求我们,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把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C.用文化塑造人生D.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7.2006年7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

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8.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蓄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这说明

A.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采

D.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9.2006年5月23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全球学习汉语热反映出

A.中国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B.汉字要代替其他民族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文化

C.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10.2006年五一前夕,青海省民俗博物馆正式开业。民俗展馆设有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展厅,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家居生活。这反映了

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干差万别

B.我国各民族文化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C.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D.各地区的文化不可能存在共性

11.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首先应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上的互相吸收、水乳交融,这一点,一部中国民族史就能准确告诉我们。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B.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相加形成的

C.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D.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2.2006年4月16日,由全国青联和香港青年协会联合主办的龙耀浦江青年大型交流活动进入高潮。上午,三千多名来自两岸四地的青年相聚在上海浦东,出席我们共同迈向世界青年论坛;傍晚,两岸四地的青年参加龙耀浦江主题活动,在黄浦江畔共舞长达468米的中华龙。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目的是

①培养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弱化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3.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多元一体的,就是说不只有一个源头。比如,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及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这说明

A.古老辉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C.文化的源头越多,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D.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

14.200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文化需要承载体,从文字、音乐到传统节日.从挂春联、买桃花到吃粽子、划龙舟、登高望远,一项项活动无不在做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作。这表明

A.中华文化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B.我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C.中华文化有其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D.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5.200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以洛阳古都凝聚的文化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幅射性。这说明

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B.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C.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16.2006年5月8日召开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切实保护好我国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

A.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B.记录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C.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17.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使其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并由此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任何形式的守旧和停滞都意味着对社会进步的扼制和对民族精神的消解。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B.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C.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三、简答题(9分)

18.2006年4月2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走民族化道路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盲目排外,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有效解决困扰我们的诗歌民族化问题。

(1)什么是兼收并蓄?(2分)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加以简要分析。(7分)

四、辨析题(11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19.科学技术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五、论述题(16分)

20.2006年3月3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文化力还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文化可以转换为生产力,文化产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A。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A正确。BCD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2.B。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B。A表述错误,CD不为材料所反映。

3.D。D正确表述了重视汉字的规范化使用的原因。ABC正确,但不是原因。

4.A。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5.B。AC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

6.A。A正确反映了材料要求。BC不是材料所要求的内容,故不选。不要误选D,D主要体现发展世界文化的要求,而题干强调的是我国文化的发展。

7.C。A表述错误,BD不合题意。

8.B。ACD不为材料所表明。

9.D。AC不为材料所反映,B表述错误,均不选。

10.B。AC不为材料所体现,不选;我国各地区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故D表述错误。

11.D。AC不为材料所表明,B表述错误。

12.B。②错误,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是为了同

化各民族文化。ACD均含②,故应排除。

二、选择题1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3.AD。BC不为材料说明。

14.BC。AD材料不体现。

15.AB。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故C错误。D不为材料所表明。

16.ABC。D表述错误。

17.ABC。材料的主旨是创新与文化的关系,D不合题意。、

三、简答题(9分)

18.(1)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分)

(2)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诗学,必须坚持文化开放,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7分)

四、辨析题(11分)

19.(1)认为科学技术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错误的。文字才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分)

(2)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科学技术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且古代科技知识中的很大部分也是通过汉字流传后世的。汉字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识。(6分)

五、论述题(16分)

20.(1)l~J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加强文化建设,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6分)

(2)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辉煌。(10分)

(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回答亦可。)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第6课,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三政治视频

陕西省示范优质课《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及宗教政策2-1》高三政治复习课,西安中学:丁丽萍

高三政治 主观性试题讲评课

2014高考政治高三政治 李谓 全2讲+讲义

2015优质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三政治人教版必须四3.7.1-深圳平冈中学:朱宇云

第五届电子白板大赛《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人教版政治高三,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邱萍)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教版高三政治,平冈中学:吕琼

高三第二轮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陕西省示范优质课《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及宗教政策2-2》高三政治复习课,西安中学:丁丽萍

《经济生活均衡价格类题目解题方法》高三政治-西安中学-肖晓锋-陕西省首届微课大赛

《文化对人的影响》高中高三政治优质课视频-魏胤君

与"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第6课"相关的文章

热门学习园地<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