ժҪ:本文基于传播学思想,从手机传播的视角,凸显人际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运用问卷调查形式的量化分析方法,分析手机社交的传播特性,进而探究手机社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机遇和挑战,相应地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管理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手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大学生
网络时代,手机已成为公众必备的通讯工具,被认为是带着体温的工具,也有人将手机当作人体的又一显性器官。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有效样本量为509份,大学生手机使用率为100%,且都通过手机社交进行不同程度的人际传播。此外,更有52.65%的大学生表示使用手机的习惯是走哪带哪,很依赖手机。可见,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进行人际传播已呈常态化趋势,且其对手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依赖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无间断的网络学习。手机是网上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弄清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传播现状有助于学生之间思想文化的传递和信息的互送,使良好的人际交往圈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服务,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良好思想和文化精神。故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独辟蹊径地从移动社交、人际传播的角度,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交往行为,掌握其移动社交的特征,发挥手机社交的优势,挖掘其蕴藏的潜在价值,趋利避害,使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一、大学生手机社交的传播特征
(一)移动性
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认为:一种媒体越是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模式,越是在各种媒体的生存竞争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手机就满足了人们走路说话的需要,接近人类的本能状态,这就是手机媒体生存与扩张的胜算所在。①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人际交往传播自然受手机自身的特性所限制,而移动性就是其一大特性。手机自身所具有的移动性,可以说利弊兼有。移动性使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接收到信息,具有跨越时空的优势,其便利、灵活、快捷的特性皆源于其移动性。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手机的移动性使人接收信息具有间断性,对方的消息传播在信号好的地方自然是接收及时,在信号不好的地方则会延迟信息接收,比如在偏远的山区或者隧道等地,信息传播受阻,使其不能及时地传播信息。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使用手机进行人际传播的移动性,这也是通过手机进行人际传播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符号性
麦克卢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②他指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现在看来也具有合理性。在移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人就是媒介,人已经和手中的移动终端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移动互联网使作为个体的人就是网络上的某个节点,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人网合一,构成了一套扁平的、纵向的信息传播系统。③移动社交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变成了机与机的交往,但论其实质,手机已经变为一个有生命的中介。移动社交实现了人即符号的演变。现在大学生都是先获取对方的账号,再通过手机添加账号,与对方成为好友,然后进行交流,这一交流形式突破了以往的面对面的实际形象的交往,现在的交往方式都是通过虚拟的形象进行。这就使得大学生本身成为一种账号,也即一种符号。在以现实为载体的前提下,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变为符号之间的交流。通过符号的变化和装扮,大学生本身似乎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三)独特性
人的个性在新时代得以凸显,而手机的虚拟应用为张扬的个性提供了合适的场域。由于网络的普适性和大众化,监督成本高,信息的真假就更加难辨,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传播信息,人际交往也不例外。互联网传递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使得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个性表达方式。文字、图片、表情符号、视频和音乐等多种符号都可以随意挑选,个人的主体性在网络时代被鲜明突出,而这种独特性也满足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生在利用手机媒介进行交往时,自主性明显增强,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自我意识,会选择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并且在交往中体现出一种迫切性,即大学生渴望交往,都希望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与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在知识、年龄、阅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层级差异与利益纠葛,所以能够平等交往。人格独立和平等交流是大学生在交往中共同的追求。
(四)放射性
放射性既可以是一对多传播,也可以是点对面、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传播。相比传统媒体式的大众传播,手机媒介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于一体,既实现了点对面的传播,也具有点对点传播的精准性,这是其优势所在。现有的各种网站和社交软件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人际沟通,只要注册账号,便可以结识到互联网的不同人群。通过聊天、互送信息,弱关系也可以转化为强关系,虽然需要一段时间,但转化的可能性还是不能忽视。这种发散式的传播,能让一个人更容易、有效地结识新朋友,且能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无论是出于获取信息、娱乐、解压还是人际交往需求,放射性传播特征都能满足需要,同时还节约了交际成本,传播渠道的便捷使个人的能动性得到较大发挥,人际交往也更加活跃,大学生的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扩大,信息二次传播的概率显著提升。
二、手机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性分析
(一)手机传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马丁布伯指出: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人,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④利用手机进行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建立,在人际交往中传播具体信息,是当下大学生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而大学生手机应用对其人际交往传播的积极影响不仅体现在其能打破传播中的时空限制、延展传播链、深化人际交往圈,更能充分展现大学生在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能动性,营造和谐的传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建构工作有效开展。具体来说,人总是愿意相信认识的人所传播的信息,对不认识的人则会提高警惕,不愿意吐露心声。从调查数据也可看出,当问及在社交中更愿意向谁吐露真心时,65.62%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亲密朋友,另有26.33%的学生选择自己的朋友或熟人,4.72%的学生选择自己在生活中不常接触的普通人,仅有3.34%的学生愿意选择陌生人。对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建构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手机传播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想法,更要把握好时机,循序渐进,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中具有不同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如小组带头人、班级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学院带头人等。只有发挥不同节点的作用,以点带面,延展人际交往的传播链,提升学生意见领袖的亲和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另外,手机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也决定了这是它的机遇,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传播方式的有效性是手机传播进行有效传播的关键。新媒体时代,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符号等多元内容共存,应有尽有。不仅如此,社交软件也使人应接不暇,除了人们经常使用的通讯社交软件QQ、微信,知识社交性的知乎、豆瓣,兴趣社交性的抖音、唱吧,还有校园社交性的超级课程表、师兄帮帮忙等多种社交软件,精细化方向发展已渗透到用户的各个层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教育手段,如开报告会、读报、听广播、看电影、谈心、家访等等,这些教育手段各有所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⑤在新媒体环境下,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逐渐被多向交流和直接交流方式以及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并用的形式替代。⑥因此,掌握有效的传播方式,熟悉手机传播的特性和方式,融入手机信息传播新渠道,正确利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传播,构建和谐的手机人际交往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传播良好的信息内容,有助于提升使用手机传播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效果,进而提升信息传播的安全意识,为建设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贡献力量。
(二)手机传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传播的主要渠道,手机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规避手机传播信息的不安全性、虚拟性,不良信息的快速扩散效应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局限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新时期使用手机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从手机及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虚拟性是手机传播的一大特性。如今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机,其传播参差不齐的信息使得大学生时常也难以分辨,包括大学生自身在网上也可能传递些虚假信息。调查中,当问及在您所使用的交往方式传播内容时哪些是真实的,69.35%的大学生认为电话内容为真实的,认为短信真实的学生占比为53.24%,其他内容的传播真实度占比均低于50%,包括昵称或用户名、头像、地理位置、年龄等。假信息泛滥,其变化多端的传播手法使人防不胜防。手机信息资源的内容十分庞杂,虽然其中主流的是先进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信息,但也有很多有害的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⑦调查数据显示,60.31%的大学生都遇到过网络诈骗行为。手机的移动性、自由性在给人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带来很多问题。再则手机传播的快速性使得不良信息快速扩散,信息污染更加难以控制,同时对舆论导向也具有不利影响,主流价值观传播受到阻碍,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不可控因素。总的来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传播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具有极大的挑战。另外,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主体内部角度来看,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传统教育方式以书面授课为主,同时通过会议、报纸、黑板报等进行宣传教育。而新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是网络教育的兴盛期,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教育形式的运用水平有待提高。网络直播课堂、视频教程、趣味互动、H5数字产品等新媒体应用技术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验。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地学习新技术,熟练地运用手机教学的多种功能,并具有发现新形式的创新能力,融合传统教学和新式教育并举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好手机媒体的优势,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认知问题,其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一定的难度。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学生的大力参与和积极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以手机的互动开展对话、进行信息交换,就使教育对象不再只是单方面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平等交流,主动接受⑧。倘若大学生整日沉迷于手机的娱乐应用,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是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欠缺。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更加需要大学生自身具有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影响,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然而,事实是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手机依赖症,自控能力不足,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工作来说相当于又添了一堵墙。从教育对象出发,除了注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外,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邓小平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同了。⑨面对手机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充分认识人际传播的特性,利用手机传播的优势和特征,克服阻碍,主动出击,输出正能量,使用正确的方式有序有效开展工作,不断地向新形势发出挑战,进而丰富手机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方式和内容。
三、结语
手机传播既能满足当下大学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其传播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阻碍。与其广撒网,不如精准发力,从大学生的手机社交角度来考量,了解大学生手机社交传播特征、手机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双重性,再进一步思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除了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教育者本身和学生素质方面来考虑,还可以从传播生态环境、媒介素养方面来深入探析。显然,媒介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升的,但可以通过建构不同的内容和使用适当的传播方式加以培养、引导来使其有所改善。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在不同方面有所建树,但面对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的纷繁复杂,其仍是一项值得继续深究的课题和攻克的难点。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件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单元复习课件
2.1感受文化影响课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综合探究课件
必修4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
第五课 文化创新课件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5.2文化创新的途径课件
必修四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课件
2.2文化塑造人生课件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件
1.1体味文化课件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8.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课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课件
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课件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习题讲解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课件
4.1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