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 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 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他们要求学生善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情景。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规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进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是设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戏剧性的道德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这种模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效果,因此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种体谅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历年不衰。
(二)美国中学的“能力模式”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全国中学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各州有各州的课程,甚至一个州之中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课程。有的受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价值澄清模式影响,还有的受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影响。但无论受哪种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美国中学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 培养训练。
美国中学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课程主要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即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该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输的 方式,认为灌输的方式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该教育模式采用7个过 程提醒或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怎样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地生活。这7个过程是:(1)自由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评估并珍视个人的选择;(5)公开个人选择以求得公众的认可;(6)按个人选择去行动;(7)重复这种行动,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能力模式”影响下,1983年美国“全球探索中心”组织了57位着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专家编写了《青少年能力》一书。
这一模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灵活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制作等多种实际活动,培养训练学生具体的道德能力。每节课老师仅讲一刻钟,每班仅十几名学生,并配2名教师指导活动。例如:学生模拟怎样拒绝他人的不正当邀请,练习“合格地倾听他人讲话”的技巧,编写征集朋友并为朋友服务的广告词,集体创造解决家庭纠纷的趣味活动,开展具体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与训练活动。
《青少年能力》课程为培养学生道德能力设计了几十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启发学生学会人际交流 ,建立自信心;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学习对他人的尊重。还介绍现代社会的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等。
(三)新加坡中学“东方内容加西方形式”的模式
新加坡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近二十年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思想和经典事例,但教学方法又多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教学方法。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保持东方道德传统,抵制西方道德侵蚀。他们认为“东方哲学是我们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是我们的支柱”,“东方内容与西方形式必须结合起来”。
新加坡不仅创立了独特的本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而且创立了独特的道德教育模式。他们在讲授《儒家 伦理》这样以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课程时,大量采用了西方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体现出东西方结合的特征。
他们把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和英文,并在每篇课文中穿插人物故事。据统计全书共264页,各种插 图、图表就有89幅之多。
新加坡中学开设的《儒家伦理》课程给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研究以很大启发。本来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由中国首先挖掘开发利用,但是这一工作却由新加坡抢先利用并取得效果。新加坡不仅在中学正式开设课程,编写专用教材,而且研究出一套现代教育方式方法,使传统教育内容加上现代教育方法形成一种新颖而又有实效的德育模式。
(四)我国中学的“政治教育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大体是配合当时社会的政治 运动安排教育内容。例如建国初期进行的“土改教育”,1957年增加的“反右派斗争”,后来选用党的文件、领袖讲话直接作为教材,利用授课时间开展政治运动。可以说这一段时间中学德育课程是一种倾向成人化的政 治教育模式。
(五)我国中学的传统灌输模式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是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 、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
多年来由于中学德育课程采用传统灌输模式,出现了呆板、生硬等弊病。例如,目前中学德育教材中许多 内容与小学重复,不管学生是否已接受,还是重复性地坚持灌输。还有,中学德育课中的《民主与法制》中讲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八项内容7000字,而同样内容大学德育课程仅讲五项,6000字。像这种中学内容深,大学内容浅,中学内容成人化的现象,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表现出只注重简单地灌输,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由于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灌输,一度被学生称为“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这种传统灌输模式在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六)我国中学的“应试”模式
所谓应试模式是指教育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方面突出应对考试的要求,具有一切为考试服务的 特征。这一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形成的。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政治考 试高分的现象。教师采用的是“凡不考的内容不讲”,学生是“凡不考的内容不学”。形成“教师讲条条,学 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学校竞相出复习资料,竞相搞模拟考试,甚至出现大讲答题技巧、“蒙题技巧”的现象 ,进一步强化了只重视考题的应试模式特征。
比较国外三种中学德育模式与我国中学德育三种模式倾向,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国外德育课程模式,或从 道德情感,或从道德能力,或从东西方道德教育结合方面,都体现出注重对学生具体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则过于偏向政治观念,偏重教师讲授,偏重应对考试。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偏重教育的主 观意识,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呆板。
从德育课程内容上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课程也可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上,各国德育课程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取长补短。像新加坡十分重视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德育课程模式。
通过比较,我们一方面看清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可以借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中学德 育课程存在的弊病。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的模式特点,重点改进过于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倾向;应该改革现行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授课方法。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第一课时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
高二政治说课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礼貌显魅力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说课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市场交易的原则说课稿
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丰富多彩的情绪
初二政治《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的说课稿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高二政治说课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人的性格 各不相同 教学设计(一)
笑迎新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六单元 自强不息 6.3 自立自强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十五课第一框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1
品味生活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走进中学》说课稿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