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中的热门的话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遵循的是儿童品德与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把真实性与烦恼性,童趣性与教育性自悟性与启发性的统一,视为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最为显着的特点。
一、真实性与仿造性的统一
儿童生活化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的真实性。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的生活天天在进行,时时在进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品德教学应该从儿童生活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用于引导儿童的再生活。例如: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 “ 认识你真好 ” 首先引导学生体验小学生生活的愉快,应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 我像小树苗 ” 寄托着老师,父母共同的祝愿,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仿造性的途径主要有:自仿性,即师生根据教学的需要重视自己以往的真实生活图景。这种仿造的主要人物没变,但生活的时空,事件的缘由等都发生了变化。仿造性,即师生效仿或演练的是他人的真实生活,使学生进入当时当地的情境中得到一种间接性的直接体验。
二、童趣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童趣性是儿童生活最为显着的特点之一。凡具有童趣性的活动,他们就倾之爱之,否则就会避而远之。儿童生活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扑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从童趣出发,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自悟性与启发性的统一
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方面要靠他们的生活实践中自悟。自悟是儿童道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悟来自于体验,但又高于体验。体验是从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的类加,而是儿童大脑发生着的生活阅历,生活物景和未来的希翼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的转换活动。领悟到人类如此丰富的语言。随着这种感悟的不断明晰化,系统化,他们便会使用一些恰当或非恰当的短语、词句等来表示自己的顿悟和心得。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去获得知识和道理,是学生学习品德最本质的方式。所以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学生的自悟加上他人(包括老师)的启发,两者相互融合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2016年2月28日时事政治(国内)
2016年广州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点评
时政热点:食药安全监管如何做到“统一权威”
2016年3月14日时事政治(国内)
时政热点:期待“十三五”规划带给民众更多福祉
2016年3月9日时事政治(国内)
2016年3月17日时事政治(国内)
2016年3月17日时事政治(国际)
2016年3月3日时事政治(国际)
2016年2月24日时事政治(国内)
全面实施营改增要有紧迫感
2016年3月1日时事政治(国际)
2016年中考政治中的
2016年2月28日时事政治(国际)
2016年2月第4周国际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2016年3月18日时事政治(国内)
2016年3月18日时事政治(国际)
时政热点:化解民生疾苦,“抹香香领导”请离开
“‘一带一路’比苏伊士运河还好吗?”
2016年3月7日时事政治(国内)
时政热点:腐败亚文化没有受益者
2016年3月2日时事政治(国际)
流动时代,如何陪伴空巢父母
惠民生,当看得见摸得着
2016年3月5日时事政治(国内)
“假教师”让我们付出多少社会成本
时政热点:权力沦陷之恶甚于冒名顶替重演
2016年3月10日时事政治(国内)
时政热点:从法官辞职信窥伺基层司法生态
网络剧“无节操”真不是个好标签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