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授知轻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但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却偏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道德观点的讲解和道德规范的掌握,往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重在得出道德结论。
要走出这个误区,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主题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注重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活动过程不断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都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二、重主导轻主体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满堂灌现象,一节课的时间全都由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成为教师的演讲台,学生只是机械、单纯地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或讲读课文,是纯粹的受教育者,被动的客体。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创设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境和条件,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另外,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积极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要大胆放手,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尽量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验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感知,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自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个体活动,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三、重感悟轻体验
我们知道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体验,是他们学会待人做事,形成多元观、换位观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在强化体验德才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感受能力。但教师往往只注重道德观点的讲解和道德规范的掌握,不注意帮助学生挖掘他们已有的但没有很好地体验或没有体验到的事物,以强化他们的体验和感受,不会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所以, 在教学中首先要多关心儿童的学习情绪,多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多创设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情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多层面、多途径地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其次应给学生充分展示情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教学局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与重复,停留在学生原有肤浅的生活感受和认识上,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课堂上引导学生展示、交流、研讨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和进一步梳理、筛选、评价的过程,是不断情感体验升华的过程,学生在回味、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过程不是教师说几句,或几个同学的发言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和反复回味、消化,因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不同角度的去体验、去感悟。
四、重课上轻课下
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生活就变得十分重要。但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主要精力放在课上40分钟,不太重视对学生课下观察、访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指导,似乎布置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科书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材中的画面主要是点出了每个活动展开的例子,提示了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以及儿童的实际情况,在不改变主题活动目标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要重视活动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如秋天的收获这一主题活动,山区的学校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去采摘树叶,品尝野果,畅谈感受,以体验收获的乐趣。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良好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五、重直接目标轻多重目标
《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中每一课都含有多重的教育目标。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册的是教学目的中的直接目标,即围绕什么主题,进行哪方面的教育,而贯穿与整个课程之中的间接目标就被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是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
走出这种误区,教师应该关注课程的多重目标。 例如,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倾听、表达能力,与他人有效沟通、相互配合的能力等。合作学习是教师们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但应该看到,这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又与儿童已有的合作能力紧密相关,并受其制约。儿童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多大范围内能够进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合作学习是不一样的。教育者要心中有数,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再如,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利用多种手段查找信息的能力、观察力、选择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也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一步步地来培养。
初中初一上册政治第二单元学会学习测试题
政治时事热点:莫让权力沦为官员创作“推销员”
北师大版初二政治尊重他人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教学计划(第一课时)
北大师版初三政治把握时代坐标知识点(上学期)
社会时事热点:天价考研“保过班”打的是“概率牌”
政治时事热点:领导干部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北大师版初三政治认识社会巨变知识点(上学期)
北大师版初三政治了解经济生活知识点(上学期)
北师大版初二政治《感受青春律动》教学计划模板:第1课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学会学习
2016年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北大师版初一政治把握时代坐标知识点(上学期)
16年秋季初一上学期政治第二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政治认识社会巨变教学计划
经济时事热点:“互联网+农业”不只是发展农村电商
政治时事热点:“封堵假结婚新规”的启示
社会时事热点:“杀人卖尸配阴婚”,罪大恶极难恕
北大师版初一政治认识社会巨变知识点(上学期)
初中初二上学期政治第二单元达标侧试题
初二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第2课 共享花季友情
九年级上学期政治第二单元测试题(教科版含答案)
初三年级上册政治第二章测试题:《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政治时事热点:“一月整治508个违法排污”该喜还是忧?
八年级政治暑假作业综合试题(初中生)
政治时事热点:遏制保障房乱象还得打好“组合拳”
教科版初二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初三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6年9月12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北大师版初三政治参与民主政治知识点(上学期)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