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呢?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靠粗暴的批评、简单的说教,而应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疏导方法,在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责任感教育、荣誉感教育、爱心教育等等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改变思想,学习做人。
一、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国古代思想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对为人师表的老师的最好注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老螃蟹带着儿子去海边散步。天气很好,碧水,蓝天,白云,海滩,螃蟹妈妈的心情特别好。它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得意地看着小螃蟹。突然,螃蟹妈妈发现小螃蟹走路的姿势非常难看。它居然横着走路。于是,妈妈把小螃蟹叫过来,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用那么难看的姿势走路?你不会向前走吗?小螃蟹奇怪地看了螃蟹妈妈一眼,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一直就是这个样子走路的呀,你没有教我向前走路的方法啊.
故事的道理很简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那么,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就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在学生眼中,老师是导师、是长者,他们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往往是从老师身上开始的。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如果要求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关爱他人,教师自己就必须首先做到感恩社会、热爱生活,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持之以恒、学而不厌;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自己就要治学严谨、备课充分;要求学生作业认真、书写工整,自己就应该认真批改作业,仔细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和板书;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自己就应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老师就应提前到教室候课;总之,教师应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个人情操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才能培养出学生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身教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所以老师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当自己犯错误时老师也不要忙着掩饰,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对学生表示歉意。而此时,你赢得的不是学生的嘲笑而是宽容和谅解,还有信任。因为,坦诚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同时,你以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二、 创设语文课堂内的德育情境
当代高中生具有很强自我意识,正处于心理上的封闭和反抗期,我们的德育工作应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变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而语文课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在语文课上适时的进行德育是非常合适的。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善于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奏效。那么,要如何创设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情境呢?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摸索了以下几条经验: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蕴涵德育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一直在坚持的一项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可以讲故事,可以评论实事,可以朗诵,甚至可以唱歌,目的在于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上台的同学很紧张,甚至言不成句,而台下的同学则在下面窃笑,甚至说话。面对这种情况,我告诉大家,人都需要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台上的同学占用大家的时间,所以必须好好的利用,认真地对待这次演讲,否则,则是浪费大家的生命;而台下的同学也会登上讲台,你如果不尊重别人的演讲,那么当你登台时,你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吗?为此,我还让其他的同学概述或评论演讲同学的内容或表现。这样三分钟演讲使大家都能受益,不仅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的美德,而且,学生们自己收集的一些小故事使大家受到了思想的启迪,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朝着健康的个性方面发展。
(二)课文学习中渗透德育
1、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德育情境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前提条件,而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手段。如在学习海轮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生活幸福吗?然后请几个同学站起来,闭上眼睛,找到《语文读本》,这几个同学都没有找到。这时候,我再问他们:你们觉得做一个盲人幸福还是正常人幸福?他们齐声说正常人!我想大家在学习课文时也一定理解了一个盲聋哑人生活的坚强和她对光明的渴望!
2、在课堂小结中营造德育氛围
小节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思想情感方面的。一个有创意的小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能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如在学完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时,我总结到: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作者们用包涵感情的文笔写下了他们家乡的风物人情,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你们,对我们故乡又了解多少?对它你又倾注了多少情感?接着我给学生放了一组滕州风景图片,让同学们对故乡这个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又重读了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从而加深了他们的家园情感。
3、在课堂进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感染
音乐、图片、老师动情的朗诵或演讲这些方式在运用的好的情况下都可以感染学生,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记得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关于我和母亲那一部分,我采用的是配着音乐动情地朗诵的方式,读到动情处我真想告戒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已泪流满面,而很多学生也是这样!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满文军的歌曲《母亲》,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知道他们对于母亲母爱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作文教学中浸润德育
人们常说人如其人,文品即人品,可见一个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先有好人品。特别是新课改的的大环境下,作文的设计更趋向于关注社会民生、关注自我,所以,语文老师应好好把握住这快阵地,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便使学生写出高品位的文章。
为此,我经常提醒学生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写作生活,在这一情境之下,学生才会有第一手资料,才会认识到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做出正确的评判。但是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毕竟很狭窄,比如以感恩关爱为话题的文章,学生所写的大多是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这时候就要加以引导,提醒学生不要仅仅做爱的接受者,还要施与爱与关心,让别人来感激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是从自身这一角度去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通过作文,加以正确引导,渐渐的让他们懂得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甚至面对关爱,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从而写出具有健康思想的文章。
三、德育无处不在
语文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德育无处不在,因为,生活中、学习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故而,我们的德育并不能仅停留在语文课堂之内,还应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中。
(一)利用作业评语进行德育教育
我觉得语文老师相比其他老师更易接近学生的心灵,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老师更具有亲和力,所以学生们也愿意在作业(主要是作文)中流露出自己的心声。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就可以利用作文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他们近期的表现和作文中流露出的情绪,通过评语的方式对他们的人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利用好文章进行德育教育
经常利用自习时间或课堂前几分钟时间读一些语言优美、内容感人的文章,也能达到德育的目的。比如在考试之后,我给学生们读了《做不可能的事》,来鼓舞士气,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母亲节和父亲节那天分别给学生读了《走在每一个母亲的情怀里》和《父亲》,让他们感受到习以为常的父爱母爱,学会感恩;在他们意志薄弱时给他们读了《烈火烧不毁的坚强》,让他们学习主人公的坚强乐观精神;在他们盲目追星时给他们读了《美少女懂事长》,让他们感受名人背后的艰辛;通过读这些文章,对学生的心灵或多或少都有些触动,这不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吗?
(三)利用影像视频进行德育教育
经常利用一些活动时间组织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片,比如《暖春》、《活着》、《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中国骄傲十大人物》、《洞穴之光》、《俺爹俺娘》并且在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或当堂谈感受、认识。事实证明,这些鲜活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能在学生心底久久的激起情感的波澜,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素养。
(四)利用谈心的机会进行德育
和学生谈心是了解学生状况,近而对其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更好地对学生的人生进行正确的诱导。比如我班一个叫李潇的同学,成绩很好,人品也不错,可是近几天却突然变得上课走神,作业不及时交,脾气急噪。面对这种状态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评价一下自己最近的表现,然后关心的问他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我耐心的询问之下他才流着眼泪告诉我他父亲得了肝癌晚期!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但是必须让他振作起来。所以我问他:你觉得你的表现对父亲的病有帮助吗?你能改变事实吗?他摇头,于是我趁机说:面对不可改变的不幸与其痛苦烦躁不如坚强面对,以自己出色的表现让父亲安心,母亲放心!后来,尽管这个学生又经历了失去外公的打击,但他已经能自我调整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
除上述四种主要的方式,我认为还可以抓住学校举行的诗歌朗诵比赛、歌咏比赛、运动会等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荣誉感教育,还可以抓住学生在课下时所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修养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德育的春风。
总之,把德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之中,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本学科的实际特点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积极探讨这一课题,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一)
《人贵有自尊自信》教学设计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二课时 磨砺自己的意志
北京师范大学版《思想品德》七年级出版说明
走进青春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第一册形象
第一册珍爱我们的生命
八年级下册教案2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
能够承受挫折 勇于开拓进取
第三课第二框题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人教版九年级年级第三课第一节第二框题《我国的人口问题》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我国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
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2)
第三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追求高雅情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第二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第六课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第一课时)
“呆滞的思想”对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影响与思考
第五课 第一框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有效手段 教学设计(三)
人的性格 各不相同 重难点分析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