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德育学科规划组,于1999 年1月13日至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 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专家、学者共22人参加了 会议。会议就德育的本质内涵、道德教育哲学、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德育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讨。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 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 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 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 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 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 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 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 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 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 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 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 :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 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 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 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 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 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 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 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 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 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 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 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 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 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 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 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 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 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 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 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 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 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 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 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第一,整体构建德育模式。该模式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 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 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情感德育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认定情感既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行为发生 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 能状态。
第三,活动道德教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 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教育者应以活动 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之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十五课第一框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意志坚强的表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课稿
初中政治说课稿-《爱国情操的表现》
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
高二政治说课稿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高二政治说课稿 什么是经济效益
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第一课时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市场交易的原则说课稿
《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说课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初三政治说课稿
《走进中学》说课稿
人的性格 各不相同 教学设计(一)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情绪——奇妙的“窗口”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初二政治《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的说课稿
法律打击经济犯罪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勇于开拓进取
笑迎新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丰富多彩的情绪
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