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战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必背之文化生活-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学习园地> 知识总结> 2015备战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必背之文化生活

2015备战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必背之文化生活

查字典政治网 2015-05-27

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本质含义

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影响着个人、民族和国家,个人、民族和国家在其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文化具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文化发展可能会超前或滞后于经济、政治)。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人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世界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形成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的景象。

8.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全球范围的联系日益紧密、便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幅射和传播。中华文化向外的幅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同时,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世界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我们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我们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9.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没有文化的底蕴。

传统文化继承主要有:传统习俗的继承(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④传统思想的继承(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相对稳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既不能搞全盘否定、全部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继承。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保持和弘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0.文化继承与发展

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辩证地统一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推动。

教育是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必须投身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1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有:继承传统,革故鼎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第一,"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第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1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衰微。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1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又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内容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注重实用。其区域特征明显: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其民族特色鲜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5.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6.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长征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如,"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今天,如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承和丰富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18.当代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19.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0.提高鉴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在当前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还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属于认识方面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我们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我们对文化生活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着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身体力行,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2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人们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总会因为不同的生活体验而有所差异。然而,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2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6.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7.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人。

28.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主观世界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观念形态。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考政治视频

高考政治提分技巧—选择题

高考政治5

高考政治4

马宇轩解析2014北京高考政治试题

高考政治辅导:政治生活主观题2012北京高考文综真题38(3)

高考政治辅导:政治生活主观题2013高考政治北京西城一模38(4)

高考政治全套视频22 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上)

北京高考政治试题解析名师郑关飞

高考政治辅导:货币试题训练

高考政治全套视频24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概述(中)

与"2015备战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必背之文化生活"相关的文章

热门学习园地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