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复习资料: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学法指导及测试-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学习园地> 知识总结>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学法指导及测试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学法指导及测试

查字典政治网 2017-02-13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学法指导及测试 

新课标解读:

1、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家策的必要性与作用,增强忧患意识。

2、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知识点梳理:

1、当今世界:现代科技,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也使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任何国家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2、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就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各个方面的开放。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4、人口现状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5、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6、我国的环境概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

7、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10、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1、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12、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13、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14、资源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损失、浪费严重。

15、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说到底都是发展问题。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形势,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16、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17、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精题解读:

1、材料一: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呈现明显的衰弱态势。

材料二: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指出,目前,我国1/3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30%成为劣五类水,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市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活动中,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问题解析:

本题第一问由“是什么”提出当前我国的资源问题,“为什么”指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问与第三问提出解决问题,到“怎么做”,从第二问从大的方面,国家角度来问如何做,这问回答时要求全面系统,不可只答一到二点,第三问从小的方面,个人角度如何做。做这样的题目,有一点难度,只要掌握基础知识,不难做出。但要注意一点,就是学生在回答“怎么做”时,要求尽量谈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把自己如何做,答到国家的角度上去,这点学生会常犯这样的错误。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原因是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或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原因: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甚至以损害环境这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如:自觉遵纪守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创造美好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等等。

精题解读:

2、材料一: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为39%。而世界各国科技贡献率平均为45%左右,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贡献率70%以上。

材料二:我国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

材料三:欧美媒体惊呼:2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取得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最高持续增长水平,中国正向着经济强国迈进。

(1)材料一、二说明我国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2)面对材料三中欧美媒体的评价,我们应该要有怎样的正确认识?

(3)结合你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说说我国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问题解析:

这个题目把课文中的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几大考点融合为一题,解这样的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能力,把课文知识点与材料结合起来。第一问从关键词“贡献力”的多少不难联系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从“能耗”的倍数不难得出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特点;第二问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今状况的正确认识;第三问就是要求学生针对三则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题中第三问,学生回答时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针对材料进行,否则就会是答非所问,而不能得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说明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说明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材料二说明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确实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资源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

(3)①我们要认清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成为经济强国。②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③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中考政治视频

中考政治02_ (2)

中考政治

中考政治总复习第一第二轮课程

宋胜利 理智面对学习压力_2013郑州初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中考政治2、如何进行中考二轮复习支慧 (2)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中考政治总复习第一第二轮课程 做这样的人(三)(调节情绪 培养情趣)

中考政治总复习第一第二轮课程第02讲 郑坛 模块一 认识国情(二)(民族政策与国家统一)

2013年度述职报告---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政治王晓玲

中考政治总复习 热点专题五 新的约定 新的出发课件

与"中考政治复习资料: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学法指导及测试"相关的文章

热门学习园地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