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生活》主观题要点分析整理
一、经济意义
㈠对国家
1.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6.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
7.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方面的作用(具体哪一点可根据材料);
8.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9.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0.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共赢、多赢;等等。
12.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13.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15.有利于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16.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循序。
17.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㈡对社会
1.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金融安全。
3.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内需,稳外需。
4.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5.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6.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㈢对企业
1.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4.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5.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加经济效益;
6.有利于企业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
㈣对个人
1.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4.有利于劳动者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6.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7.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消费水平。
二、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措施
1.作为国家: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⑤培育新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作为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作为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
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是什么?”时,一般应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的要求(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要求(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5.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7.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详见后)
四、凡涉及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一般可运用以下知识作答。
㈠为什么……
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㈡怎么做――对外开放理论
1.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3.企业应该注意创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进出口结构,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4.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防范经济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5.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6.面对经济全球化,要严格按国际法律、法规办事,遵循和运用世贸组织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7.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维护我国的知识产权。
五、资源理论
1.必要性: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限的。
2.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要把市场调节和加强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等3点
4.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5.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树立节约意识
6.企业兼并、破产和联合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7.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8.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9.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基本战略,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再生资源和新兴能源
六、消费理论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⑴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⑵居民的收入(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①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消费(成正比);②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成反比)。
⑶物价总体水平(重要因素):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成反比)。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水平和习惯。
2.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总的发展趋势是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3.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6.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⑵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7.消费、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8.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七、公司经营与发展理论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
4.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5.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两型”企业。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7.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
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兼并、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
9.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
10.积极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1.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八、稳定物价理论
1.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生活)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宏观经济发展)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影响生产)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2.稳定物价的解决措施
⑴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④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⑤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⑵企业:
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决定价格)
②企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③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⑶公民:
①树立正确消费观。
②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
九、价格理论
1.价值决定价格: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⑵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提高(如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纸币发行量影响物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通货紧缩,物价下跌。
4.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等导致某些生产经营者哄抬物价。
5.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6.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物价下跌,消费水平提高。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或需求或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①价格下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价格上涨,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⑵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
②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
⑶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①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8.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或生产者)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规模;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十、就业理论
1.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3.国家: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4.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
5.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6.要积极适应市场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7.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十一、产品质量理论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者要重视产品质量)
2.企业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4.生产者要遵守市场交易的诚实守信原则(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6.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产品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的自发性等缺陷导致的)
7.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理论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A、政府: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7.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8.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0.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十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面临两个背景: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
2.坚持一个指针: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结合两个手段: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
4.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国际。既要扩大内需,又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2.市场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配置资源;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3.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4.严格实施市场竞争、市场准入和市场交易规则
5.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基本特征3点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10.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十四、生态文明(环保、绿色消费)理论
要注意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知识的结合)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2.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保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科学消费观及消费模式;
5.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6.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生产高质量商品;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五、科学技术理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企业经营成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4.加强宏观调控,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加大对科技事业的财政支持和投入。
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6.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7.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8.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