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宗教观念、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梦境奇遇等都是
A.人的头脑主观创造出来的 B.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脑的结果
C.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现实生活中完全找不到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0年3月17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回答24题
2.从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这说明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D.自然界是不可认识的
3.温家宝总理在视察灾区时指出,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①一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②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④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4.旱灾发生后,有关部门根据天气预报,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实施人工增雨,为缓解旱情做出了积极贡献。这表明
A.人们能够改变事物运动的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自然物
C.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越充分,就越能达到积极的效果
5.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6.针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查阅资料、走访社区、问卷调查进而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7.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8.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 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 ③社会主义社会
④计算机算命 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 ⑥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 B.发展 C.规律 D.矛盾
10.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居安思危
11.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12. 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大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这表明
A.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部分制约整体,甚至起决定作用
C. 立足整体,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D. 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1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善于分析事物包含的主、次矛盾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D.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15.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的这一诗句对我们的哲学启示主要是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质变
16.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稳步推进。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7.十七大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18.下列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③新事物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 ④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在回答经济政策相关问题时说,要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回答20-21题
20.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A.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B.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C.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22.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夏天的荷花是这样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范大成描写秋天的荷花是这样的: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绢波浪绉浅蓝。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回答2425题。
24.材料表明:
A.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D.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了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5.下列俗语、成语与上述材料寓意不一致的是:
A.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量体裁衣,看菜吃饭 D.张冠李戴,良莠不分
某老师问学生:雪化了,是什么?大多数同学回答是水,是泥水。有一位同学却回答: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对此大加赞扬。据此回答2627题
26.事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可以有多个
B.许多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C.任何事物的答案不可能是惟一的
D.人们对某种现象的反映往往有不同的结论
27.雪化了,是春天。这是
A.抓主要矛盾的要求 B.创新精神的体现
C.立足全局的要求 D.抓本质,抓主流的要求
28.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这启示我们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
①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发挥内因和外因的合力作用 ④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9.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表明
A.创新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C.要敢于否定一切权威 D.要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30.中国家长常强调小孩要乖。乖,意味着对现有秩序的默认。而创新则是要打破惯性思维,锻炼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模式。乖小孩一般情况下会缺乏
A.对权威和书本知识的尊重 B.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C.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 D.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 非选择题(40分)
31. 材料: 去年秋季至今,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西南部分地区如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抗旱救灾工作。
问题: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合理性。(10分)
32. 材料: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问题: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10分)
33. 材料:《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做好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认清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34. 材料: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某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实现了新的发展。该企业把自己的成功秘笈概括为四条:一是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二是以敏锐眼光抓住政策带来的契机,把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商机;三是凭借拥有的过硬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四是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企业生产转型升级。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该企业是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新的发展的?(10分)
高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 CABCC 6-10 BDCDD 11-15 ACDDC 16-20 BAADD 21-25 CCABD
26-30 DBBBB
31. ①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分)党中央、国务院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求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就说明了这一点。(2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分)党中央、国务院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抗旱救灾工作就说明了这一点。(2分)
32.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4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4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2分)
33. (1)①体现了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它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②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辨证关系。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就体现了这一点。(4分)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答系统优化的方法或发展的观点也可给分)
34.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该企业面对危机,鼓足干劲,积极应对危机实现企业新的发展。(2分)
②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该企业抓住政策带来的契机,把机遇变商机,实现企业新的发展。(2分)
③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该企业大胆创新,提高研发能力,促进企业新的发展。(2分)
④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该企业通过优化结构,推进生产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新的发展。(2分)
⑤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某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实现了新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