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选修1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人教版)-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学习园地> 同步练习> 高三政治选修1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人教版)

高三政治选修1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人教版)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9-19

高中生处于公民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必须给予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查字典政治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三政治选修1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后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故选C项。

答案:C

2.“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主要是指()

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其指导方针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C

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表明()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解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等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的成果,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故选A项。B、D两项与此无关,排除。C项中还包括三大改造,但材料中未涉及。

答案:A

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没收官僚资本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解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A发生于1949年,D发生于1953年,都与“1952年”不符。C属于工业,与粮食产量无关。

答案:B

5.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A.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

D.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全面跃进是“大跃进”模式,排除B;当时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除C;在一五建设时,也进行了对农业的改造,因此是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答案:A

6.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和平过渡”。这里的“和平过渡”是指()

A.工商业资本家由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过渡

B.工商业由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过渡

C.工商业公私合营向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平过渡”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故选D项。

答案:D

7.图一至图三是按时间顺序反映某一时段中国工业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判断其反映的时段是()

A.1927~1949年 B.1950~1956年

C.1956~1978年 D.1979~1999年

解析:从三个图中看出社会主义工业成分不断增加,说明的是建国后我国进行的三大改造。

答案:B

8.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解析:题目中材料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过于超前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B、C两项都是对材料的高度肯定;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

9.“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从“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答案:A

10.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 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解析: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1958年发动“大跃进”运动,但就工业而言也有了很大发展。

答案:A

11.“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段文字出现的时期大约是()

A.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解析:材料中“坐火箭”、“一天等于二十年”等信息反映了急躁冒进的思想,故选B项。

答案:B

12.“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解析: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对此,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选D项。

答案:D

13.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A.“文革”开始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B.“文革”虽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C.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进行了全面整顿,取得了明显成就

D.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72年以后,工农业总产值逐步回升,而这正是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的时期。A、B两项明显错误;D项出现于1960年,皆排除。

答案:C

14.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当时农村的极度困难,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即是“调整”所达到的效果,它促使国民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雇户 贫户 中户 富户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出农村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动是地主和富农消失了,而雇农和贫农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结合时间来分析,发生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第(2)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村仍然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人民公社体制。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它必须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对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即可;基本的启示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 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 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二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 504亿元 3 219亿元 1 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材料三 “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 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析:本题以“文革”中的国民经济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联系中共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来分析。第(2)问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分析。

答案:(1)材料一:①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②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材料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

(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持久保持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政治选修1第二单元同步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三政治视频

高三政治优质课视频《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李老师

高三政治常识知识体系(1)

高三政治《“不老实”商品与“伪老实”监管》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三政治 主观性试题讲评课

高三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教学视频

第五届电子白板大赛《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人教版政治高三,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邱萍)

2015优质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三政治人教版必须四3.7.1-深圳平冈中学:朱宇云

陕西省示范优质课《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及宗教政策2-1》高三政治复习课,西安中学:丁丽萍

高三政治优质课实录《文化创新的途径》人教版_李老师

2014高考政治高三政治 李谓 全2讲+讲义

与"高三政治选修1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人教版)"相关的文章

热门学习园地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