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们班现有学生57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8人,年龄大都在10--11岁之间,学生是有周围的二十多个自然村的孩子和来本地经商的、务工人员的子女组成。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同学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迟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重后进生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教材简要地向学生展现了从家乡的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引导学生掌握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并掌握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本册教材的显着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家乡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家乡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人是家乡,了解不同家乡的风土人情作为基本事实,把认识家乡的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平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习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表明,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或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的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
4、引导学生将获取信息与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在一起,培养他们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能力。
5、通过设计活动和教材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 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平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6课时】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课时
2、家乡美景家乡的人 2课时
3、浓浓乡土情 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6课时】
1、吃、穿、用哪里来 2课时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2课时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8课时】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课时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2课时
3、从古到今话交通 2课时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8课时】
1、通信连万家 2课时
2、从烽火台到互没联网 2课时
3、小窗口大世界 2课时
4、从看电视说起 2课时
总计: 【2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