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珠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 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达到如下目标:
1、 在获取知识 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 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民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 课前准备
教师 | 学生 |
调查掌握,适当协调 | 确定主题,选择伙伴 |
指导培训,适时帮助 | 接受培训,制定计划 |
随时关注,及时鼓励 | 收集材料,实施研究 |
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 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
1、 确定主题,选择伙伴。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供若干与本课教学密切相关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题的同时选择合作伙伴。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主题下,又细化为“大气篇”、“土地篇”、“水篇”、“法律篇”、行动篇“等;教师在学生选择之后,适当调整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小组。
2、 接受培训,制定计划。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如:在“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题研究中,学生个人或小组在接受如何查阅文件、网络资源,如何进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如何进行数据归类、统计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识的指导和培训之后,选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制定详尽的研究进度。
3、 收集素材,实施研究。学生运用各种人方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如“大气组”可以采用统计、比较 数据的方法。将我市某两个月的大气质量作比较 分析,并横向联系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水组”可以采用实地考察对地理教师进行谈访的方法,分析我市水资源的状况成因并提出合理建议;“土地组”可以采用上网、剪报等方法搜集有关“沙尘暴”问题的知识、资料和图片等信息。
4、 形成成果,完善交流。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注意与相关学科老师建立联系,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三、 课件制作
1、 充分利用网上已有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
2、 教师利用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POWERPINT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 、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及音像资料的剪辑上。
3、 教师将师生作品、重要环保网站、网上信息进行链接,便于课堂上充分利用。
四、 教学流程
基本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学生活动 |
情景导入 , 做好辅垫 | 明确主题 | 组织学生观看“绿色奥运”的电脑画面并提问:“体育盛会为何冠以绿色?” | 观看电脑画面,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绿色奥运”的原因,明确本节课的主题――环境问题 |
参与实践, 探索新知 | 人类环境的含义 环境的分类 | A、展示要素的课件,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类环境的内涵。 B、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人类环境分类”的练习,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 | A、观看画面,积极思考、讨论,举例说明环境要素并尝试归纳出人类环境的内涵。 B、操作电脑进行练习,并及时更正失误,加深对人类环境分类的理解。 |
交流讨论, 经验共享 |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 A、通过电脑画面,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过程。 B、播放录像,使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 C、安排学生分组汇报有关对大气、水、土地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适时鼓励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及时补充相关材料。 | A、观看电脑画面,领悟懂得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过程。 认真观看录像,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B、各小组代表调出网上资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另汇报有关在气、水、土地等方面环境问题的原因、表现及其危害“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总结归纳,突破重点、难点 | “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通过概括学生的汇报成果,总结归纳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对难点进行“借助成语-具体事例-理性认识”的重点分析 | 借助教师提示,参与分析、讨论列举事例,真正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联系实际,巩固迁移 | 增强环境意识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 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为下节课做辅垫 | 列举自己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