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犯罪的含义-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设计> 第三册犯罪的含义

第三册犯罪的含义

查字典政治网 2013-01-22

一、设计理念:

说案知法,以法解案,分析讨论,自我教育。即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知识,通过所学知识解决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极性。采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能力:初步掌握犯罪及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过程方法:读讲练议结合学习法、启发引导法、归纳对比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情感态度: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三、教学重点: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

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犯罪

五、教学对象及其需要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的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不能很好把握住教材内容的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否则很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课前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通过本框的学习,明确什么是犯罪及其特点,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六、教学过程 :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第七课 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第二框 犯罪的含义

(幻灯片)

本课知识点

•犯罪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

•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犯罪

(幻灯片)

*马加爵照片

*案例:2004年2月13日至15日,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

(幻灯片)

一、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最本质)

违犯刑法的行为(标志)

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必然的法律后果)

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

(幻灯片)

材料一、青年李某与张某在台球室为一个球台发生争执,李某用球杆打伤了张某,张某经医治无效而死亡。

材料二、王某等三名青年,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起哄、吹口哨,周围群众和电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三人置之不理。

材料三、司机江某酒后不听他人劝阻,仍然驾车,结果撞上一长途汽车,造成多人死亡和受伤,后又逃离现场。

回顾上节课的有关知识点。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

二、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幻灯片)

联系

(幻灯片)

法制在线

*造毒品犯郑福兴,是福建省顺顺制药联合公司制剂车间主任、主管药剂师。受他人指使,郑福兴伙同他人翻译摇头丸英文制剂配方,绘制毒品化学合成反应过程及 生产操作工艺流程,且利用自己所在制药公司的车间分4批生产40余千克摇头丸。根据我国刑法第347条规定,造毒品犯郑福兴被判死刑。

*毛某赊欠河南省通许县酒厂啤酒、白酒用于饭店经营,折款23621元,经酒厂多次催要无果,将其告到法院。执行人员经过对其法制教育,协调双方商谈时,却遭到毛某的辱骂和威胁,并扬言余款不还。为维护法律尊严,通许县法院对其作出拘留15日,罚款1000元的决定。

* 11.18爆炸案:犯罪嫌疑人袁代中在铜梁县巴川镇洗马村4社一茶馆内实施爆炸,造成15人死亡、28人受伤。据查,袁在实施爆炸前,还将其妻谭某杀死在家中,警方在其家中发现有爆炸物品及其行凶杀人的作案工具。

*沈阳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慕 绥新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本人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大肆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其中,慕绥新于1993年4月至2000年12月,受贿价值人民币661.4万余元的财物,并有人民币269.5万余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辽宁、江苏的审判机关对慕绥新贪污受贿等案分别作出一审判决。慕绥新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1:15岁的初三学生庄海在初中一年级时加入了共青团,当选为班长,工作负责,学习优良,先后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

2:有一天他与父母告别后准备回家时,发现一个初二学生在他父母后面做鬼脸,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问一问,说一说,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庄海非常生气,认为是对自己父母的侮辱,竟和几个同学一起上去教训他一顿。原以为被教训者不敢怎样,没想到却引起这个学生邀约的一帮人来报复。

3:在双放殴打中,庄海拿出随身带的一把刀捅上去,造成一死一伤,法院判处庄海犯故意伤害罪。

4:在监狱里,庄海面对铁窗、铁门、高墙,回顾不该发生的事,无限悔恨……

(幻灯片)

(幻灯片)

课堂练习

1、(单选题)“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古语揭示的道理主要( )

A、必须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B、一般违法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C、小错必铸成大错,违法必定走向犯罪

D、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2、(单选题)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违反了刑法

C、应受到刑罚的处罚

3、

3、(判断题

(1)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 )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一般违法行为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因而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 )

(幻灯片)

布置家作

开发性试题:(课后作业 )

某中学学生丁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升上初二后,他更沉迷于上网,为了去网吧,花完了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最后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部件去卖,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他在网上结交了一些网上损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儿义气”,他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致重伤,丁某受到刑罚处罚。

1、指出上述案例中,丁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2、丁某从违纪到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呢?

总结本课有关知识点

马加爵的行为属于?

问:请同学们找一找,他的犯罪行为具有哪些特征?

问:了解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请回答什么是犯罪呢?

总结归纳知识点,并且补充三个基本特征中的相应知识。

问: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呢?

问:在上节课中违法行为中的哪种行为也称为犯罪?

问:哪两种违法行为被叫做一般违法行为?

课前发给学生表格(表格见附录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要求他们能完整地表述原理内容,并注重文字上的准确性,消除学生以知而非甚知的感觉。

提醒和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看一看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哪些属于一般违法?

介绍有关段落让学生阅读参考

有些涉及政策法规的案例,还要介绍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问:庄海原来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问:此段影片中,庄海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吗?

问:他的悔过……

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讲解:少年犯们的一切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真的,,所以我们千万要记住把握青春,把握住自己,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的青春在自己手里大放光彩,让我们青春无悔!

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倡议书。

给予学生:青春无悔

答: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答:材料一中李某的行为和材料三中江某的行为属于犯罪。

答:刑事违法行为。

答: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自学书本P89-90的知识,填表格,做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自学效果。

郑福兴的行为属于犯罪。

答:毛某的行为不属于犯罪,是一般违法行为。

袁代中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答:慕绥新属于犯罪行为

答:小明的行为不是犯罪,是一般违法行为。

回答

答:不是,是犯罪。

学生构思,把倡议书的提纲写下来,然后大家一起来谈一谈。

B

选A

1)√

(2)×

通过先讲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再引出犯罪的含义,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法律的有关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地深入案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当然整个讨论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阅读书本,来培养学生的自学;通过填写表格,来提高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训练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技能应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环。

边听边问边回答,步步引导的训练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让学生了解如果由于自己一时的刺激,一时的义气,一时的激动,而毁了自己一生,那是非常非常不值得的。

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

通过做练习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

课后的政治作业 需要的是精练,通过做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

让学生心灵有所触动

七、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1、本框围绕什么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防微杜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这些知识点对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己感觉对这框内容的知识点,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 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案例的丰富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究。

3、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1)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专用名词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分析案例的时候,要将之转化为具体的透彻的讲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写的倡议书《提高道德修养,远离犯罪》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附录1

第七课 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第二框 犯罪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1、自学填表:

关系

一般违法

犯罪

联系

2、请你面向未成年人写一份《提高自身素养,远离犯罪》的倡议书提纲。(建议

60字)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初二政治视频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法不可违》宁夏杨国燕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法不可违》河北吴海云

道德与法治八上《2.3 遵守规则》浙江魏紫琼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预防犯罪》北京高则一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预防犯罪》内蒙古胡素娟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辽宁宋东宁

道德与法治八上《1.2 网络改变世界》辽宁谭红

道德与法治八上《2.3 遵守规则》辽宁李昕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山西郝倩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河南高运

与"第三册犯罪的含义"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