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文轩
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系统,它不利于学习者的潜能发展,为此本文根据成功学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提出了一个新型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平行的探索式教育模式。该模式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以达到人生成功;教育者必须以培养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为核心,通过采取个人目标设计、情绪唤起、行为强化为潜能激发策略,最终培养成功的心理素质,继而通过学业成功,使学习者走向积极向上的未来人生成功道路;依据这一新型模式的原理,评价了目前教育现状的许多不当之处,阐释了这一新型模式的实际运用价值和意义,并就在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思路。
关键词:教育模式,潜能激发,成功思维方式
一、目前教育模式的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综观目前整个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基础教育,毋庸质疑,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研究揭示出:由于学校教育过度"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习者优劣的唯一手段,其结果是压抑了大多数学习者潜能的发展。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共同发现,许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者,走向社会后,未必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而那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学习者,未必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最近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做了一项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第十名现象"。①
周武老师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三名的"尖子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之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而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名前后直至20名前后的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型"人才。
这个调查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学业成功难以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学校教育到底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孩子?如何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然考试分数难以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那么什么能预测呢?近几年,有关"情商"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些成功心理素质能预测一个人未来能否成材,人生能否成功。
之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这种成功的心理素质,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育者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现了偏误:他们把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需要的学习者,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好" 与"差", 这显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不公平的心理竞争气氛,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由于这种强大的、稳定的教育系统的存在,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大量学习者体验到了无能力感,失败感,以及无奈,很早就使学习者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直至感受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人生的渺茫。分析这种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垂直的竞争式系统,国内外的教育学者都认为,这种教育系统压抑了大部分学习者潜能的发展,压抑了许多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的产生②。
这种教育系统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也和我们的教育体制、价值观念有关。社会已经长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考取大学才能成材,将来才有出息,高考成了唯一通向成功的道路,而上大学凭靠的就是分数,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在强调升学率、考试成绩是评价优秀学校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由于受招生数量的限制,自然中考、高考就成了竞争的"战场",同时受到社会竞争气氛的影响,也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竞争的手段--围绕着分数进行排名、奖励,来激励学习者学习。所谓竞争就是团体中所有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只有当其它人达不到目标时,个体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 ,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之间形成的相互排斥的关系就是竞争。
这种垂直的竞争模式显然歪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共同发展。因而竞争手段不适于教育。事实上,其中之一正是学校、教师、家长过度地采取竞争的手段(如考试、比赛、排名、评比),导致了我国大量差生的产生,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天赋,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丧失对未来人生的自信心,可以想象:假如只上了三个月学的爱迪生继续在学校的话,可能不会有如此多的发明。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这种教育模式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精神。
国内外学者研究也发现:采取竞争的目标结构,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Ames,1992;Nicholls,1984;Nicholls&Miller,1994,1996)③④。这是因为竞争的目标结构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指向他们自己的能力,而削弱了他们对任务本身的兴趣,促使学习者对成绩的社会化比较和成败的能力归因,因而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或称能力目标定向。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成绩目标定向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策略、动机水平、以及情绪产生不利的影响(张贵良,1999)④,导致了学习者学习的不适应。
二、建构新型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既然目前教育模式压抑了大多数学习者的潜能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建构怎样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学习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呢?事实上有许多成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依据,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⑥(二)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④(三)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⑦
(一)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因此一个好的教育模式必须关注人的未来成长。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我们可以从世界上伟大的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示,而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正是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访问了美国504位杰出的成功人士创立的,包括爱迪生、贝尔、福特、威尔逊总统、罗斯福总统等世界级大师,他的学说为人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真谛--如何才能成功,他本人被尊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美国成功学的大宗师"。
他的成功学展现的一个真理就是:人人都能成功,肯定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反思我们的教育,却因为暂时考试成绩不佳或排名不是居前,就断定将来不能成功,可以想象这对学习者的潜能发展造成了多大的障碍。
成功学中告戒我们的十七项成功原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设定明确目标、建立自信心、创造积极进取心、培养积极心态、正确地思考等,它所告诉我们的成功真谛就是:成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在成功的的思维之中,而我们的教育者许多都是在关注表面的分数,而不是关注使人生成功的积极思维和心态。
因此,成功学原理为我们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成功心理品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 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既然培养积极的思维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最能使人成功呢?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及其有关的大量实证研究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成就目标理论肯定当一个人处在成就环境或情境中(如学生的学习环境),对自己和成就任务要进行认识和思考,正因为这种认知方式或感受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成就行为。其中有两种不同的成就目标(Achievement Goal),即任务目标(Task Goal)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
任务目标是指个体把发展能力作为学习目的,他们关心的重点是学习任务本身,是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兴趣在于解决问题,挑战困难的任务,以自我提高、进步和真正掌握为满足,坚信获得成功或取得优异成绩靠得是刻苦努力,而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反馈信息,激励他更加继续努力,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能力目标是指个体把证明能力作为学习目的,他们关心的重点不是学习任务本身,而是与别人能力的比较。当结果有利于评价或证明他们的能力比别人强时,他们往往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反之他们就回避,以防暴露缺乏能力,由于学习成绩(如考试分数)最能代表他们的能力,所以他们往往把成绩作为关心的重点,成绩作为行为的目标。因而,具有能力目标的个体,往往把胜过他人,证明高能,回避对能力的负性评价作为目标,重视学习结果(考试分数)或个人能力的表现,而证明能力是通过与别人比较得到的,所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旦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不利时,他们就容易放弃努力。
研究已经证实,当个体感知到环境强调任务目标时,个体将倾向于以任务目标为中心;而当感知到环境强调能力目标时,个体倾向于以能力目标为中心。大量研究也已证明任务目标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有效的学习策略及积极的情绪产生正面的影响,而能力目标的影响却分化很大。
由此表明: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以任务目标为中心的环境,培养学习者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如何激励学习者趋向于任务目标,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志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几顶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该理论提出以后,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加以发展,使之成为内容逐渐丰富和影响越来越大的新的激励理论。
这种理论的一些原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如:教育者如何让学习者掌握目标的明确性和目标的难度、如何设立不同目标的层次等。
综观以上三种理论,其共同之处都注重人的潜能发展,为我们建构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新型教育模式--及其内涵
根据上面的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模式是垂直的竞争式教育系统,它通过少数人的学业成功阻碍了大多数人的潜能发展,不利于对全体学习者进行未来人生成功心理素质的培养。
鉴于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模式,重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应该消除目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根据每个个体的能力、个性特征,建构一种平行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其目的就在于:最大程度地把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激发出来,通过体验学业的成功、生活的成功,获取人生成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成功思维方式,培养未来人生成功的心理素质。
基于成功学阐述的 "人人都能成功"以及"人人都有巨大潜能"的理念,基于当代成就目标理论提出的建立"任务目标"环境气氛的原理,基于目标设置理论提供的确定目标的策略,我们构建了一种平行的探索式教育模式,称作 。这种教育模式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使每个个体达到人生成功,对于学习者而言,按照詹姆斯·O·的说法(399页),"学业成功是他们通向同辈人网络、最后通向成年人文化的最主要途径" ⑤,而未来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必须在获得学业成功的过程中首先得到培养和强化,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些成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基于培养成功的思维方式为前提。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认知或思维方式、观念最能对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因而正确的思维方式--成功思维方式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任何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均体现在能否改变或建构人的思维方式上;如何改变或建构人的成功思维方式,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应该针对每个人的能力、个性特征,采取恰当的个人目标设计策略、再以情绪唤起、行为强化策略作为辅助手 段。
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者采取恰当的个人目标设计、情绪唤起、行为强化三种潜能激发策略,以强化和建构个体成功的思维方式为核心,其目的是培养成功的心理素质,通过学业成功,最终使学习者走向积极向上的人生成功道路。
那么,什么是成功思维方式?为什么它是未来人生成功的核心因素?三大潜能激发策略是怎样的?它为什么有效?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这个新型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成功思维方式
为什么成功的人始终具有永不衰退的自信心、持久力、以及挫折耐受力,而失败的人却总是容易自暴自弃、半途而废?大量研究表明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的不同。
无论是对成功人士的研究而建立的成功学,还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动机的研究而提出的成就目标理论,均可以得出成功的思维方式的意义:做任何事都坚信努力是成功的法宝,能力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和改变,当失败时,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认为努力不够,并不断告诫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同时更加关注掌握策略、方法和提高能力上面,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我能行、我有能力"的思维习惯,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是一种典型的能力发展论者,因而他们自信心、持久力、挫折耐受力都很强;失败者的思维方式是:做任何事都先怀疑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认为成功是能力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结果,把能力和努力的关系割裂开来,认为能力是难以改变的,是天生遗传的,不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失败时,马上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它们是典型的能力不变论者,因而这种人遇事很容易放弃,或半途而废,长期形成了"我不行,我缺乏能力"的不良思维习惯。
因而,成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能力和努力的正确认知-努力能够导致成功,努力能够提高能力,这种信念或观念长期形成了固有习惯,谁也无法动摇。正是因为有这种成功思维方式,因此成为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模式的核心。
除此之外,这种成功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就目的。成功思维方式者在对待成就目的上,以发展自我潜能,掌握新知,解决问题和创新为追求成就的目的,而不良思维方式者把成就目的集中在与他人能力的比较上面。我们时常能发现,智力优良者,有很多却未取得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受到某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得高分、获得好名次),过于注重显赫它们的能力高于其他人,因而他们的兴趣全部放在了能够证明他们能力的比赛,竞赛,评比等上面,一旦缺少这些活动,或者已经证明他们的能力是最强的,他们的动力就会下降;如果一旦失败,对他们的伤害最大,甚至会全盘否定自己。所以这种人难以取得大成就,或难以取得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成就。
2、成功和失败的内涵。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成功思维方式者把成功赋予了新的内涵:认为不断进步、提高、掌握、创新就是成功,即: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满足于每天的点点进步和逐步掌握上面,因而他们总是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永久发展的积极心态;不良思维方式者把成功仅仅局限在得高分、获胜上面,其结果是体验到的成功机会大大减少,自然容易形成无能感、失败感等消极心态;成功思维方式者把失败理解为成功之母,一种反馈信息,一次发展能力的大好机会,甚至把失败视为一种恩赐,越是失败越能激起斗志和挑战的欲望,而不不良思维方式者把失败理解为缺乏能力,不敢再去尝试,回避失败目的是怕暴露自己缺乏能力,自然失去了发展能力的机会。
有了对成功和失败认识上的差异,显然对学业成功的认识也应发生变化。那么,什么是学业成功呢?如何正确看待学业成功呢?如果按照目前现行的教育模式,大多数人认为学业成功就是考取大学,就是上重点高中,就是上重点初中:学业成功就是排名前几名,胜过其他同伴,否则就认为学业失败。于是,那些升不了学的的学生、排名倒数的学生遭到社会、学校、家庭莫大的羞辱,认为是个失败者,没有出息的人。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在学前活泼聪明、天真烂漫、有无限好奇心的孩子,上了学后,逐渐从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面对一切困难的问题,都不敢尝试,因为失败后怕遭受对能力的负面评价。回避困难的问题,或去做一些简单的任务,是最安全的路。反过来,按照我们的新型教育模式,学业成功应该是个个体化的概念,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在自我努力的前提下,逐步地掌握和进步,因而学业成功的评价标准和自我能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高能力的人与低能力的人在学业成功评价标准上应该不同,一个能吃5个馒头的学生和一个能吃2个馒头的学生自然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吃3个馒头的标准衡量优劣,这对教育没有益处。
3、评价标准。成功思维方式者以自我比较是否进步做为评价标准,总是在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提高,不断丰富经验和掌握新方法、新技巧。而不良思维方式者常常以常模或社会比较做为评价标准。因此,成功思维方式者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概念总是很积极的。
正是由于在努力、能力、成就目的、成功、失败、评价标准等诸方面的自我认识、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了成功思维方式和不良思维方式。大量研究表明,建构了以上成功思维方式的人,学习或工作有目标、有计划、自尊、自信、自主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概念)都很强,显然可以预见这种人将度过成功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和幸福快乐的人生,最终也是对人类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因此,综上所述,发挥教育效能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培养或建构人的这种成功思维方式。但建构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长期反复的强化,让学习者能够深刻的体验。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却不利于培养这种成功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这种教育模式,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过成功,失败,再成功的经历反复体验出来的。为了形成个体稳定的成功思维方式,教育者应该采取三大潜能激发策略:个人目标设计、情绪唤起、行为强化,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培养成功思维方式的环境。
(二)、目标设计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成功的体验较多,他们对成功的期望水平就会增加,也就容易培养成功思维方式。对学习者来说,初次成功的经历更为重要,所谓"成功孕育着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尤其是经过努力仍失败,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形成不良思维方式。目前的教育模式,只为少数能力强的学习者提供了较多的成功机会,而对大多数学习者却很难感受到较多的成功。
如何使人增加成功的机会,而减少失败的次数呢?根据成功学原理、目标设置理论及成就目标理论的相互结合,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恰当的目标设计策略。目标设计包括三种策略或三个步骤:明确目标、小目标阶梯式递进、拟订详细计划。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标,而且目标要明确,按照一定的进度,有计划地逐步实施,这似乎我们都在这么做。我们有教育的总目标--教育方针,教学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上课有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似乎目标设计问题已经解决,但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为每个个体,每个学习者设计的、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设计不只是教育部门、教育者的事,而要协助学习者逐渐从不会到会,直至能够独立地进行自我目标设计,任何包办和代替都要屏弃,因此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学会目标设计,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为了学习者能够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目标可以分成大目标和小目标;既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目标,必须结合个体的年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以及解决的问题特性等多种因素来设计。即使都是长远目标,对于成人和学习者来说,其"长远"的时间概念就不同;即使都是同一目标,同一年龄层次的人,由于个体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其达到目标的时间,小目标体系的设计和安排以及实现目标的详细计划都会不同,所以目标设计一定要体现个体化,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下面就目标设计的三种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1、目标明确。明确目标在取得成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目标越明确,越能唤起人们实现它的欲望,目标越明确越能使人注意力集中,目标越明确越使人信念增强。
目标从不明确到明确有一个过程,一个目标的出现刚开始可能很模糊,只有不断地把它明确起来,很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就如同已经实现了的一样,感到快乐和满足,只有每天想着它、念叨着它、把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出来,讲出来,或者写下来,或者放在能看到的地方,所谓心想事成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明确目标往往是教育者的事,家长和教师已经为学习者设计好了目标,学习者却很不清楚或不理解,不能和教育者发生共鸣。
从小培养学习者做事首先有明确目标的习惯,学习者对未来就会有梦想和理想。对学习者来说,把目标想得很明确,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刚开始要协助学习者学会明确目标,要让学习者深刻地、反复地体验明确目标所产生的神效,直至发展到学习者能独立地、自觉地、习惯地确定目标,明确目标。
2、小目标阶梯式递进。目标明确后,就要开始去实现它。但往往不可能马上实现,一蹴而就。如果把总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的小目标,实现它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如何应用这个策略?要遵循以下原则: (1)达到最终目标是从容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递进的;形成一个小目标体系,每一目标都是前一目标的进步阶梯。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都在遵循这种循序渐进的原则,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同一个小目标,对某些学习者来说可能很容易,对另一些学习者来说却可能很难。因此,(2)这种目标设计要考虑两种因素,其一是达到每个目标的难度水平,其二是学习者目前现有的能力。教育者要协助学习者针对本人现有的能力水平,划分出适合他能力的目标体系。(3)此一阶梯式目标的设计,最初由教育者帮助学习者制定,一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唤起他要试一试的欲望,然后过渡到由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制定,最后到以学习者为主,教育者为辅的阶段。(4)对学习者来说,教育者要加强每一目标的吸引力,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不是强迫。(5)每当学习者达到某个小目标后,教育者就要为他喝彩,并鼓励他向下一个目标挑战,此时教育者一定要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的原因依靠的是努力,要让学习者体验到能力通过努力在提高;当学习者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时,此时教育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学习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是否有厌烦何放弃的念头,如果每次都会出现这种情形,长期下去就容易导致不良思维方式的形成,此时,其实是培养学习者成功思维方式的大好时机。教育者首先要有宽容的态度和胸怀,允许学习者失败或犯错误,当学习者感受到教育者的这种态度时,他可能不会放弃,而是继续探索;如果学习者仍然有放弃的想法,教育者就要帮助学习者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了让学习者体验到是由于努力不够的原因,教育者就要鼓励学习者努力再去尝试,一旦成功,教育者就大加赞赏,表示出这么难的任务你也能完成,努力多重要呀!如果一旦不成功,就要仔细考虑是降低或修改目标的难度水平?还是教学习者新的技能或方法?但仍然不放弃,仍然是由于努力不够,只是方法或步骤不对!但最终一定能成功。这样学习者就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长期培养的结果,学习者对失败的承受力就会增强,自然就形成了成功思维方式。
这里,教育者要特别注意的是,形成这种成功思维方式,需要学习者反复亲身体验的,教育者不是靠说教,更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相信学习者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小目标阶梯式递进策略其实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习者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思维习惯,学习者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不会惧怕,而是积极地面对困难,敢于对困难去挑战。
3、拟定详细计划
把一个最终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目标,然后一步步实现它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或策略就是对每一个小目标拟定详细地实施计划。这和一般的教学进度和一般的计划不同,他更加"详细具体",即规定每一目标何时完成,完成的量是多少等等,只有拟定这样的详细计划,才能督促自己,监控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没有按时按量的完成,就知道自己的努力不够,意志力不强,起到了对自己鞭策和鼓舞的作用。
拟定这样的详细计划要注意的是要符合现实,不要制定太不切合实际的计划,这是一个经验问题,刚开始可能做不到,但只要坚持这么做,就会体验到它的功效。其实他是培养自我控制、坚持力的有效方法。坚持这么做下去,自我的成功思维方式就会逐渐强化起来。
总起来说,目标设计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要明确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准备要做什么。教育者要协助学习者学会通过想象来思考自己的目标实现时是怎样的。接着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把要实现的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的、难度适当的小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步骤,鼓励学习者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不怕出错,让学习者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不断的成功,体验到努力的价值和作用。
显然这种目标设计对培养正确的成功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种目标设计鼓励自我比较、自我进步,注重了个体能力差异,抛弃了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竞争,避免了过多的失败和挫折,而使人陷入长期的焦虑、悲伤、不安的情绪困扰中;通过建立自信心,增进驾驭思考判断和情绪的能力。
这种目标设计策略提供了较多的成功机会和成功经验,增强了失败承受力。
只有成功与没有成功经验的学习都会产生后遗症,前者可能因禁不起挫败而濒临崩溃,后者因长期欠缺成功经验而产生习得无助感,可能从此拒绝学习。唯有在成功经验中,尝到失败教训的学习者,才能经一事、长一智,养成正确思维方式,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从而激励鞭策自己要更积极、更专注地学习,方能营造另一次成功的喜悦,积累再面对挑战时的智慧。
这种目标设计延缓了成功欲望的满足,因而培养了自我控制力、坚持力、忍耐力等高情商。
(二)、情绪(情感)唤起和行为强化
在培养成功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目标设计策略。但由于学习者年龄的差异,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不同,必要时应采取情绪(情感)唤起和行为强化策略作为辅助手段,它可以对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目标设计对成功思维方式产生间接影响。
1、情绪唤起
虽然,目标设计能够让教育者感受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以及感受到努力所产生价值和带来的自豪感,学习者会因此更加努力地从事下一个目标,但毕竟耗费了大量的努力,对学习者来说长此以往就会感到一种疲劳,而不想再"恋战",让学习者产生"这么努力值不值"的疑问。这同样会影响成功思维方式的最终形成,因为一旦放弃,毕竟不能最终取得大成功。此时情绪或情感唤起模式就变得非常重要。
情绪(情感)唤起模式的作用就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中,充分激发或调动情绪或情感为形成成功思维方式提供动力基础。
我们知道,任何能够使人兴奋和激动的事情,我们都乐于从事,而且会干得更好,更具有创造性。或者说,人类最重要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和表达,是人类健康、完美人格形成的基础⑤。教育界的专家门呼吁要有感情地学习。爱因斯坦谈到他的成就时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十分好奇"。对情绪领域的研究表明:情绪的根本性在于其联结和提高生活所有方面--社会的、个人的、教育的、经济的、艺术的和政治的--潜力。比其它领域来,情感似乎更有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成为任何行为的一部分。在皮亚杰(1972)看来:没有情感,便没有兴趣,没有需要,没有动机;于是问题或课题再也提不出来了,而智力也就不存在了。就如人类学家所倡导的,为了防止"心理硬化",在生命的所有时间里,人们都需要游戏,即继续发出欢笑、歌唱、跳舞、恋爱、尝试和探索⑤。
情绪唤起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多采取社会互动、社会赞扬的方式,让学习者把自己的能力在集体中得到表现,代之教育者简单的表扬和批评,屏弃或少用竞赛、评比的方式,非要论出一个高低来,而是一种聚会,创造一种轻松、欢乐、平等、鼓励的气氛,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爱好、兴趣,举行不同主题的聚会,在学习者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或者是组织不同的团体,采取团体学习的方式,让学习者多进行合作式、讨论式、集体探索式的学习、代替传统的竞争、比赛式的学习。
采取这种情绪唤起的策略,学习者会变得主动、积极、而且创造性增强,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更愿意采取目标设计策略,他们的学习、生活会更有目标,为了达到自己指定的目标,他们会情绪高昂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勤奋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社会价值,获得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得到了培养。
2、行为强化
行为强化在教育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按照行为主义斯金纳的观点,对学习者的行为采取正强化,远比采取负强化重要得多。尤其是学习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或挫折,其坚持性行为及时得到肯定和强化显得很重要。距离成功往往只差一步,遇事养成再坚持一会儿的习惯,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教育者应多用鼓励的办法,耐力的磨练要体现在生活和学习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这种为强化策略从小培养很重要,对培养成功思维方式产生直接作用。
另一方面,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虽然情绪唤起策略很重要,但学习者并不总是在解决很有趣味的问题,相反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时行为强化策略就显得很重要,强化学习者的坚持行为,对培养意志品质,对最终培养成功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改革
按照我们提出的,现代学校教育应该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的观念;第二、学校评价体系;第三、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第四、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
(一)、教育观念的革新
要培养未来人生成功的人,要把每个学习者的潜能都激发出来,要培养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凡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人都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不正确的态度,这些教育新观念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每个学习者都能成功,每个学习者都有无限的潜能。
在目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模式下,对于每个教育者而言是很难建立这种观念的,只有实施新型教育模式--,才能使每个教育者彻底改变观念。
2、保持学习者的人生兴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比一时的学习成绩重要得多;应该向学习者时时灌输这样的成功内涵:自我的进步和掌握就是成功,最大地发挥自我潜能就是成功,不断地提高能力就是成功,努力才是成功的源泉;教育必须切实树立长远和长期的观念,对学习者保持满怀的热情和期望,让学习者不为一时的学习成绩感到自卑,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3、禁止或少用这样的激励手段-把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成绩相互比较,而是采用目标设计的策略,结合学习者的特点,订出合乎实际地目标,以自我比较,自我进步的学习方式激励学习者。
4、教育者所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学习者编织一个安全网--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环境气氛,学习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尝试,去幻想,失败只能增加学习者的勇气,错误只能帮助学习者尽快地成功,要让学习者感到再不出现错误,再没有失败了,也就到了再没有兴致挑战的时候了,只有下一个更高的目标才能激起学习者新的兴趣。
(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要实施我们提出的,不得不审视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仅仅把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或教育效果的唯一指标,显然不够科学。应该建立一种综合的评价体系。在这种评价体系中,评价成功心理素质的比重应该大于考试分数占有更大的比重。这些成功心理素质很重要的方面是学习者的积极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种综合评价体系,即衡量学习者的个人发展状况,同时也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目前部分学校正在尝试用等级评分制替代百分制,这是一种进步,但如果教育模式没有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没有转变,这种评价很可能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按照我们的新型教育模式,把进步率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教育模式的弊端。
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改变目前考试成绩公布张榜、排名的做法,而应该把分数作为一种个人的反馈信息,仅仅提供给个人,作为个人进步程度的指标,教育者可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是否在改变,作为具体指导学习者的依据。
(三)、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的转变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再加上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遵从。因而教师常常把听从老师教诲,能按照老师的规范学习的学生作为好学生,把那些不守规范的学生视为不尊重教师的坏学生,这在家庭当中也是如此。然而,在我们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下,要培养未来人生成功的人,要培养成功心理素质非常强的人,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必须改变,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协助者、鼓动者,是人梯,以学生超越自己为最光荣,以学生能打破教师不合理的规范为最喜悦的事情;而学生的角色不是简单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学习者,一个探险家,它需要教师的帮助 ,但不是依赖于教师,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四)、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变革
人生成功潜能教育模式给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基础。按照这种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根据学习者年龄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多采取自学和小组学习的探索式方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目标设计的策略,与教师协商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重点协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习者,通过情绪唤起和行为强化的策略,以培养成功思维方式为重点。课堂更多地作为聚会的场所,讨论的场所,学习者展现自我才能的场所。
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上,应加入人生成功潜能激发的内容,使学习者逐渐明白只要努力,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就能取得学业的成功。另外,在各学科之外,专门开设人生成功潜能激发课,安排富有意义的活动,为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寻找到发展的机会。采用目标设计策略、情绪唤起和行为强化策略,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培养成功思维方式和成功心理素质。
五、结 语
本文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模式,是一个个性化教育模式⑧,如同目前我国教育界提出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知教育、情境教育、美乐教育等,都注重个体性教育。但本模式更强调人的未来成长、更注重个人的长远发展战略,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更重视突出人的价值体现--思维的重要性;虽然本模式是一个微观模式,但它却站在宏观的立场上看待人的整体发展;同时该模式的操作性非常强,能直接指导教育实践,因此具有很大的实际运用价值,即可以用于对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也可以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设计;即可以满足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又能帮助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正因为如此,本模式在指导设计具体化的教育方案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本模式已经用于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一些用于其他教育的操作性方案在进一步的制订与实验研究中。
参考文献
①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北京青年报,1999.10.30
②奥斯本,人人都有潜能,辽宁出版社 1989
③张贵良,等级评分制在素质教育上的心理学意义 , 教育探索,1999年第1期
④张贵良,教育或指导父母培养孩子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终身教育理论与成人教育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130-153。
⑤詹姆斯·O·卢格(陈德民等译,1996) 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出版,1996年3月第1版。
⑥拿破仑·希尔,人人都能成功,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
⑦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2期
⑧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