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阐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了解市场规则的含义。
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4.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就像体育竞赛离不开竞赛规则一样。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②必须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5.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领域和产品不能用市场来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6.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
(1)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大类型。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8.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理解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提高。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了解经济全球化含义,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了解跨国公司及其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跨国公司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3.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了解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
(1)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6.理解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也是严峻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7.明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8.理解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中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训练反思
一、单项选择题
1.2006年5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是 ( )
A.使丰富的资源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B.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更多的产品
C.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D.使资源集中到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中去
2.2006年6月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发展活力。上述要求的实质是 ( )
A.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3.2006年5月29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之所以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市场秩序 ( )
A.商品的价值才能决定价格
B.居民的消费结构才能改善
C.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D.国内物价总水平才能保持稳定
4.近些年来,市场上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现象,让人们对市场诚信多了几分怀疑;商业贿赂、欺诈行骗等现象的出现,也让人们对市场取向多了几分忧虑。因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 ( )
A.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
B.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C.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失信惩戒制度
D.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
5.重庆某地为扶持某矿泉水企业的成长,先后下发文件,把该企业的矿泉水列为辖区指定饮用水,要求辖区各乡镇、街道必须统一饮用这种矿泉水,同时成立督查机构检查落实。该政府的行为 ( )
A.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B.正确运用了行政手段调控经济
C.有利于增强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D.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6.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上半年,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这表明,存款准备金制度是 ( )
A.促进经济增长的行政手段
B.确保经济稳定的唯一措施
C.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
D.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7.2006年7月初,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体现了 ( )
A.我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B.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D.我国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8.2006年6月,被列为2005年中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十大案件之一的沈建韬等人生产、销售假冒中华牌铅笔案,在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主犯沈建韬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150万元。这表明 ( )
A.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经济活动
B.国家通过行政机构加强经济管理
C.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营行为
D.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9.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下列对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直接干预
B.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认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和错位。具体讲就是 ( )
A.不能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活动
B.政府要多为企业提供服务,少监督、少管理
C.要把市场的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D.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1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至20世纪末,我们顺利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从微观上看,现阶段人们的消费 ( )
A.已从贫困型消费过渡到温饱型消费
B.已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
C.已从小康型消费过渡到比较富裕型消费
D.已从比较富裕型消费过渡到高度富裕型消费
12.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建设。这是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C.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D.巩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13.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仍占领着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据世界银行估计,环境污染给中国带来相当于3.5%~8%的GDP损失。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 )
A.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B.要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C.要逐步降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D.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
14.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北京市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新理念,就是要注重实效,降低成本,把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和北京市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这一新理念折射出的道理是 ( )
A.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筹办奥运会的根本出发点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
C.要把筹办奥运会与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D.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国家
15.200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加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有利于 ( )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不断提高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D.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6.200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也在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人们观念的转变 D.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17.2006年6月26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世界贸易组织从1995年正式成立至今,欧盟委员会被起诉了73次,而美国被起诉了86次。巴西迄今为止提出了22个WTO贸易争端的案件,韩国是10个,与中国相关的案件到现在为止还是屈指可数的两三个,但随着中国贸易的增长,可以预见与中国相关的案件将会越来越多。这主要表明世贸组织( )
A.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B.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C.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D.其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
18.2006年6月21日,在南非访问的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绝不以扩大纺织品贸易规模来占领别国市场,中国在纺织品贸易上将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且致力于帮助有关国家提高纺织品生产的能力。这突出表明,中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 ( )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B.以交易双方互利共赢为着眼点
C.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D.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保护民族工业相结合19.WTO的过渡期结束后,很多保护性的措施将会取消,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放开,中国的银行就会面对更大的竞争环境。面对更大的竞争环境,中国银行首先应该 ( )
A.积极的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
B.接受挑战,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
C.寻求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化解竞争
D.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保护民族经济
20.2006年6月14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国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就要有一批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著名自主品牌产品并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是 ( )
A.不断扩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规模
B.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C.重视节约资源和能源
D.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二、双项选择题
21.近年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反行业垄断,重点整治供水、供电、供气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强制消费者购买其指定产品等强制交易行为。强制交易行为 ( )
A.使生产者利益受到损害
B.违背了市场交易的自愿规则
C.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D.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壮大
22.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三者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的调控作用主要为 ( )
A.禁止资源的使用,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
B.继承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C.规范生产、服务、消费的行为
D.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
23.针对夏季供电缺口将达100万千瓦的状况,北京市发改委决定,在执行峰谷电价20余年后,首次执行尖峰电价。峰段电价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向上浮动15%,每千瓦时0.86元;低谷电价向下浮动18%,每千瓦时0.21元。北京市发改委的上述举措 ( )
A.是使用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
B.其依据是价值决定价格
C.其依据是价格影响供求
D.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
24.2006年4月出版的《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我国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 ( )
A.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B.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C.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D.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5.根据十一五规划,2006年至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 ( )
A.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B.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
C.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D.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的总和
26.2006年3月1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 ( )
A.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不断提高国有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D.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7.2006年6月1日至1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单位组织展开安全生产万里行检查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关爱生命,促进社会和谐。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 )
A.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B.就是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中心
C.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民生命安全出发谋发展
D.可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所有权益
28.2006年6月8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形成了特有的高度保护体系,除对农业生产给予高额财政支持外,对重要农产品还实行高关税保护,并对出口农产品给予大量补贴。欧盟对农业实行的支持保护政策 ( )
A.是一种正当竞争行为,无可非议
B.扭曲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公平秩序
C.符合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D.背离了世贸组织的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29.2006年5月26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 )
A.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B.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前提的
C.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D.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30.2006年6月21日《江南时报》载文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引进外资中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出本地有竞争力的企业,那么我们不仅不能持续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而且今天的繁荣可能就是日后的悲哀。这主要告诉我们 ( )
A.实行对外开放必须有益于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B.必须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弊无利
D.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三、简答题
31.二十多年前,中国几乎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现在收入的差距已经到相当大的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目前中国居民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数值界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明贫富差距越大)已超过零点四五的红色警戒线。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蛋糕已经做大,进入共富时代的条件已经具备。民患寡亦患不均,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艰难平衡,是已经进入共富时代的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1)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强调实现共富?
(2)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不是必然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你认为我国有哪些条件能够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32.2006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将基本结束,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支持重点产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健全应对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1)简述世贸组织的作用。
(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辨析题
33.背景:从有毒奶粉到有毒泡菜,从苏丹红一号到立顿红茶,近年来,消费者遭遇的食品安全事件已不胜枚举。频频曝光的劣质食品案件,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基本生活大计,不可小视。
辨题:市场机制正常发展,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加强诚信教育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4.背景材料:2006年6月29日中国财经信息网载文指出,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
辨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利的。
五、分析与探究题
35.材料一:2006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其中,23个省份增速在12%以上。同期,全国有7个省份投资增幅超过40%,其中有2个省份超过50%。
材料二:2006年5月底,建设部等九部门出台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提出,对个人购买住房后销售的开征营业税;8月初,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紧急发布《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对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清理;7月5日和8月15日,央行两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市场预计冻结资金约3000亿元;8月19日,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运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对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进行分析。
36.材料一:目前,广东以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着占全国5%和ll%的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造成广东省酸雨面积高达70%,酸雨频率超过50%;广东省万元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日本、英国分别高2.3倍、6.2倍、3.2倍。
材料二:广东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单位生产总值(GDF)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要降低13%以上,其中,2006年要降低3%。
(1)材料一反映了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2)结合有关知识,请为广东省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