ժҪ:认真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这就要求自觉地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劳模精神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破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劳模精神教育育人功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劳模精神;立德树人;劳动模范;校园文化
劳动模范(以下简称劳模),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主体劳动者中的先进分子和标兵榜样,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历史性。[1]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历程,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涵育的劳模精神都独具特色,并发挥着巨大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抓住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将对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如何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审视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缺少针对性。不同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传播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劳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精神内涵使其具备独特的教化育人作用。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施固定和统一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而忽视劳模文化自身的差异性,就会直接影响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教育效果,增加教学难度。广大师生对劳模精神认知水平偏低,以劳模精神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适合广大师生的现实需要,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够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只有准确理解劳模精神的真正内涵,针对高校不同的受教育主体采取针对性教学模式,在不同时间段加强在校师生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劳模精神的德育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然而,在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忽略了劳模精神同其他精神文化在价值观念引领作用和精神内涵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结合在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劳模精神教育效果差强人意,达不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有待丰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丰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劳模精神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广大师生的道德培养、精神凝聚和价值观塑造,进而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最重要的就是它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劳模精神的关注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深刻认识到劳模精神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其二,缺乏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机制。其三,没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来反思劳模精神的重要性。其四,虽然部分高校将劳模精神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个别式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在全国取得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劳模精神容易受到轻视,从而真正忽视劳模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总的来说,劳模精神的思想内容、教学效果、精神价值等,都没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得到展现。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健全的评价机制是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和抓手。目前以劳模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评价机制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评价机制僵硬,缺少人文关怀。道德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工具。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是教人去遵守社会规范、恪守道德规范,而是要使人回归为一个真正的人,进而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与本质力量的增强。[2]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来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问题。如果说教育教学评价单纯地为了教学管理、制定规则而评价,那么,这种评价是比较僵硬和陈旧。进行教育教学评价的时候,不注重人文关怀,就不会清楚,以劳模精神为主的德育教学成效如何,对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有多大,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其二,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不公正。教育评价主体主要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组成。通常情况下,评价结果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评价、或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评价。复杂性是教育评价活动的特征之一,评价主体单一,缺少第三方参与,评价主体缺少互动等因素都可能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在劳模精神教学实践评价过程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做出的评价结果只能呈现教育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侧重于教育客体,然而,教育主体如何参与教学的基本情况可能被忽略,无法反馈。反之亦然。因此,缺少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也很难做到自我评价,其结果只是针对评价客体。摒弃评价主体单一,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是评价结果公正的前提。
二、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坚持双主体育人原则,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劳模精神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当代大学生同为主体,因为只有这样,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主要是指,作为大学生群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自身接受的教育信息和内容,通过学习和交流对其他成员进行劳模精神的传播和交流,从而由教育客体转换为教育主体。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在劳模精神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理论课程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使其学会积极主动思考,使劳模精神相关课程内容内化为正确价值观塑造力量,外化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积极行动。一方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体引导作用。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处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模精神教育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大局意识,使教师队伍成为一支德艺双馨、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的合格工作队伍。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在参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教育主体。因此,思政课教师对劳模精神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自身理论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劳模精神德育功能是否正常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思政课教师首先进行劳模精神的专题培训,使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强化问题意识,明确劳模精神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全面的掌握劳模精神学习的相关资料。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劳模精神相关知识,让劳模精神的敬业精神、首创精神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化自己,塑造自己,才能发挥教师主体引导作用,才能向学生传授劳模精神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自我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3]劳模精神德育育人过程也是大学生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变的过程。作为教育客体的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劳模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领悟劳模精神内涵,抓住劳模精神学习要点,拓展劳模精神学习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劳模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生活全过程,大学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从而实现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转变。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他们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能力。2.重视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机械地把劳模精神强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而是要深刻审思劳模精神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充分阐释劳模精神的理论内涵,深入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丰富劳模精神自身的内涵,这是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国推广,切实在更大的空间上体现劳模精神的重要性,切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彰显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除此之外,要把劳模精神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充分让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活起来,从而真正彰显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深刻领悟劳模精神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性,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刻性。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各个环节。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为文化传承创新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并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4]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建设校园文化这个着力点,可以把劳模精神主题教育融入高校的各个环节。多措并举,以弘扬劳模精神为核心,以改善校园整体环境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文化育人的功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高等院校是弘扬劳模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把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其一,通过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劳模精神宣传力度。在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弘扬劳模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注重隐性教育。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是加大劳模精神宣传力度的重要方式。例如,增加各学院文化宣传栏专栏、建设适当的文化长廊、建设特色建设和文化景观等硬件设施建设都可以使劳模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去,让劳模精神通过校园环境的改变而深入人心。其二,完善教育机制,使劳模精神教育常态化。完善劳模精神德育教育机制,努力促使劳模精神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制度文化来实现劳模精神教育与规章制度相结合,规约甚至强制教育客体接受劳模精神教育。健全教育机制,为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支持。劳模精神教育和党日活动相结合,在保证劳模精神教育正常开展的同时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度保障,让劳模精神教育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另外,高校的相关院系,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要高度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加大师资投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劳模精神教育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对双主体的文化熏陶和培育功能,从而实现劳模精神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和培育作用。实现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高度重视教育者和当代大学生二者之间的互动,努力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将劳模精神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整合驾驭能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直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建安.简论劳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1).
[2]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3]黄永明.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
[4]马平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