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

查字典政治网 2019-11-15

ժҪ: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深刻理解亲和力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念及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因素可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除通过调整和优化其影响因素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外,还可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和厚植心理学基础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亲和力概念及其来源

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找到174条结果。从研究成果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发文量分别是11篇、50篇和83篇,占总发文量的82.8%,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最近三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由思想政治教育和亲和力两个概念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因此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首先要充分理解亲和力的含义。国内多篇研究成果提到,亲和力是一个来自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专业术语,经过不断演进,逐渐被引入到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用来描述人们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现在广泛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1]亲和力概念最初用于解释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西方先哲们对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原因做出过多种解释,哲学家安比德克罗(Empedocles)用人类的爱与恨来解释元素之间的结合与分裂,医学家希波克立特(Hippocrates)认为物质化合的原因是彼此间的亲近和同情。13世纪,炼金家阿尔贝特马格努斯(AlbertMagnus)用化学亲和力来解释物质在相互作用时的化学活泼性。[2]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Mehrabian)出版的《无声的信息》(SilentMessages)一书使用了im-mediacy一词来表示亲和力。[3]由此可以推定,亲和力是由国外引进的一个外来词语。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内涵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近三年才成为热点问题,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述,学者们的观点各有差异。陈桂蓉等从主客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了定义,既考虑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的有效作用,又兼顾到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观感受。[4]白显良从整体和各要素相结合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了解释,强调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积极性,整体上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5]李建从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及其满足的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了诠释,认为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来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从而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一种主观认同。[6]唐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通过优化教育过程所形成的,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推动力,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亲和力三个方面入手对亲和力的内在逻辑进行了论述。[7]根据以上几种下定义的方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的一种影响力。其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种知觉,属于意识范畴,这种意识容易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要素的影响;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目的导向性的活动,追求的是目标的完成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够促进教育实践活动达成其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种知觉和主观感受,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知觉作为一种结果,可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引起的理性知觉在持久性上要比感性知觉更长久。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应该从整体与要素、结果与过程、外在与内在几种关系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的学者认为应当从主体论、系统论和过程论三个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阐述。综观以上研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因素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交往与互动中完成的,亲和力作为纽带将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系到一起,同时侧重于教育主体发力,影响和感染教育客体。[8]从哲学角度来看,主体性哲学仅仅关注主客体关系,忽视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哲学更加强调主体间性哲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又可以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不论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还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主导性问题,即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对象处于支配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亲和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个人素养上,这种素养既包括先天的遗传因素,也包括后天的养成因素,具体体现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人文修养、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提高个人素养的关键在于慎独和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自主性,能够从自我意识出发自主地去认知、思考和选择,对于符合自身特质的内容会予以接受,否则将予以拒斥。因此,教育对象唯有对教育者个人素养具有充分的信赖,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高校学生处于思想的活跃期,容易相信他人,也愿意接纳他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熟练运用共情的方法同青年学生建立起伙伴关系,就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主导意识和目的性,对教育目标了然于胸,对教育方法融会贯通;要具有自觉意识和示范性,能够成为青年学生的榜样,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具有朋辈意识和友善性,熟悉青年学生的生活,做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之一,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随意选择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合目的性,就是说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合主体性,就是说教育者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要非常熟悉,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在对教育对象传授的过程中要具有控制力,否则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合对象性,就是说要针对不同教育群体的不同特征来选择教育内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一定要选择能够激发青年人学习兴趣,能够让青年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获得感的教育内容;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合环境性,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合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又要合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处共享的小环境,在小环境中传递的教育内容要显得恰到好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有规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既要兼顾到大政方针、形势政策教育,又要兼顾到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上,要把深奥的哲理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生动展示出来,要让青年学生觉得就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对自己的成长确有帮助。要重视道德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等方面内容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伴随着青年学生的成长而出现,会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恰当地安排教育内容及其展现形式,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与互动离不开载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根据新情况和新变化做出适当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被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运用的,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促进主客体互动的思想教育活动形式。[9]根据此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指通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组织承办的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实践所采取的载体(活动)形式能否被教育对象乐意接受。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不拘泥于活动形式,不为了活动而活动,要将教育对象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到活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特点进行选择,政治性的教育内容要注重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日常教育内容要注重活动形式的现实性和生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还要具有创新性,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已经进入5G时代,人工智能也为我们所熟知,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新事物相结合才能保证其生命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关键在于创新。一方面是传播媒介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青年学生信息交流的方式不断更新,从QQ、BBS论坛到人人网、微博、微信、抖音,新媒体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活动方式的创新,可以将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方式的文化艺术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主动一方,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对教育对象采取的具体教育方法。如何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从内涵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或思想政治教育艺术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而教育对象的思想具有不确定性,不注重教育过程中的艺术和方法,教育目的就难以实现。教育者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目的性特征,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来选择方法,既要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人经历、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还要考虑思想道德活动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教育者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要具有艺术性,要结合自身能力水平和实践经验,选择自身能够驾驭和熟练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要讲究语言运用的艺术,要做到准确通俗、形象生动、风格多样、语调适度,还要注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同时面临生理成长和心理成熟双重问题,在此过程中认同感的形成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如果不能获得角色认同,就难以顺利完成思想道德的发展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恰恰在于通过使用语言的艺术、选择时机的艺术、把握分寸的艺术、适时升华的艺术,巧妙地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获得角色认同,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最终实现思想道德的发展。

(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后天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充分显示了环境在人的后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荀子同样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马克思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曾做过既唯物又辩证的论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用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处的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效果来看,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微观环境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及其周围群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2019年1月,学习中国APP正式上线,一方面为广大党员在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亲和力的提升创造了难得的环境因素。正是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孟母三迁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诠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加强国家对不当言论的规范和整治;另一方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朋辈环境等,良好的小环境能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观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方面,学者们做了诸多研究。张青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最为突出,其亲和力主要表现在理论魅力、传授魅力、情感人格魅力方面,围绕着三个方面,应当进一步深化理论魅力,创建生动活泼的话语体系。[11]温海霞等与其观点有相似之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由知识说理的透彻力、语言表达的吸引力、人格的感染力结合起来形成的合力,因此应当构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紧密伙伴关系,增强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内容的实效性。[12]芮鸿岩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为基础,从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等不同层面把亲和力分解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渗透力,从而以吸引力引导德育主体的参与主动性,以感染力提升德育对象的价值认同感,以说服力增强德育活动的实践创造力,以渗透力凝聚高校的德育共同体。[13]王学俭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作为契合点,将三贴近作为立足点,将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作为着力点,把加强校园建设作为关键点,把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作为落脚点。[14]综观以上研究,学者们大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切入主题,通过优化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进而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整体提升,但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各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能否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量化,能否通过实验法进行信度和效度的验证等,还值得深入研究。

(二)转换研究视角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厚植心理学基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质上是对教育对象心理状态的一种描述,而心理学就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16],因此厚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学基础,充分掌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心理学以达到对行为的描述、理解、预测和控制为研究目标,注重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心理学实验为基础,同时配合自然观察法、临床法和调查法,通过心理学实验的不断证实或证伪来解释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因。心理学研究注重收集证据、精确描述与测量、准确定义、在受控条件下观察、研究的结果能够重现,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大都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但是心理学知识并不精通,更难以做到熟练运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常因学理性问题遭到其他学科的诟病,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便能增强学科自身的学理性,进一步树立学科自信。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厚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学基础,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借鉴心理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学学科相对成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理性,从而通过以理服人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小升初冲刺第5次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我来画棵家庭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褚萍萍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福建罗岚阳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_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_参与民主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1212788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家乡特产知多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贺旦旦

“小升初”背后是否真的暗藏猫腻?

精通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Lesson 20课文讲解

新闻现场 2019 省公安厅提示:“推优升学”“小升初占坑”是诈骗

博锐思小升初冲刺第6次例题方法讲解

奥数竞赛熄火,小升初会终结吗?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