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5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5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5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8-07-11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不同的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各生产要素和实体不断融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向前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信息技术同样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互融合,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高校的教学实践当中。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本文从湖南高校的实践出发,从当下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入手,逐一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湖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广泛推广。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引言

在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良好观念的重要一课。但是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学生乐于学习并能够起到重要提升的一门课程,是所有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片面追求形式,缺乏对于实际教学课程内容的重视

在对有些教师的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存在对于多媒体课件过分依赖的现象,在上课的过程中通常在多媒体课件中配备了新颖的图片,绚烂夺目的动画效果,让学生过度沉迷于这些内容而忽视了教学的实际内容。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更好地突出课程内容,但终究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太过追求华丽的表达形式不仅不会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

2.2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课件信息量过大

当课堂的信息量过大时,使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虽然能够体现出多媒体技术存储量大的优势,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吸引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笔者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现在的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防止课程内容上的欠缺,在课件中添加了大量的与课程主体内容相关或不相关的内容,因此由于内容过多,教师必须加快教学速度,使自己预先设置好的内容都能涉及到。但是当大量的信息一股脑全部灌输到学生当中,会造成学生一时难以全部接受,抓不住重点,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一直是教学中的核心,但是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中心地位,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转变,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老师与学生相互认知的过程,应该是非常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形成讨论问题的小组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式,但是也应该看到如果运用不当另一方面也同样制约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了课堂互动的丰富性。

3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3.1坚持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改革当下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形式和内容上出发,首先在形式上,许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就是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信息化教学完全渗透到教学中,但是这难免造成了教学的过分形式化,从而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应该细化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加强对感官上的视觉和听觉的影响,传达正确的教学内容。如果一味地忽视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没有理论和系统的思考,教学的效果一般不会很理想。同时,在个别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过分重视兴趣和娱乐上交流,无法突出其思想和知识上的传达,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

3.2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感情投入的结合,实现技术与情感上的统一

当下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在笔者看来是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阻隔。然而,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与学生进行的重要性。因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特殊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过分依靠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或网上资源内容,照搬照抄,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实际需要,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重视情感上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3坚持信息技术从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实现课上与课下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祖国的青年一代,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他们学会知识,同时也应该学会做人,正所谓成才先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湖南省高校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它也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显性的课堂式教育,也可以是隐性的渗透式教育,然而,就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状来看,课程开设时间较为有限,一方面不能充分地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内在要求也远远达不到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的课外知识,比如是一些时事政策等,利用互联网实现有用的信息资源的搜索和筛选,客观分析问题,实现课内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民营科技,2017(7):80.

[2]司会敏.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29-30.

作者:杨红芳 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均处于趋于完善的阶段中,为引导其树立一个健康的价值观,高校方面设置了思政教育课程,经由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内容的讲解,促使大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文章将四个全民战略作为指导,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包括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应用价值以及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路径。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个全面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理论成果,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贯彻的战略思想,更应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导方向。在新时期,各种四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而也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此,各高校必须要贯彻四个全民战略思想,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促使思政教育能够切实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从而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1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应用价值分析

1.1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基础支持

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一个核心指导思想,而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需要迎合时代的变化实现创新发展,在此环境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则成为了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指导[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涵盖着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涉及到众多内容,且有重点有规划,充分的展现出哲学的系统化以及理论化特点。从四个全面的布局来看,所展现的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战略思想,这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开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将四个全面引入到是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开阔整体格局,强化长远的且能够从整体出发的战略思想能力,促使其能够立足于大局对各种思政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系统化的战略决策。

1.2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问题

四个全面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矛盾提出的战略思想,针对不同的矛盾均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向[2]。四个全面战略中有提出,任何一种问题都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针对各种矛盾的解决,应该关注的是提升问题意识,认可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从事思政教育者应该有能力将认识与化解矛盾作为突破工作局面的着手点。现阶段,各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问题,学校领导层需要将当前工作重点放到突出的矛盾上,需要正视当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能够在科学的分析后,对各种矛盾加以解决。

1.3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个全面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创新发展,对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内容进行去除,同时增加全新的内容。将四个全面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开展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寻找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与路径,具体而言也就是推动现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迎合大学生思维与知识获取习惯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创新并非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直接否定,而是保留并发扬以往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精华部分,对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部分进行否定,最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2基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2.1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在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现代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做出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能够促使教育模式以及手段充分的迎合全新指导思想,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客观认识到,全新形式下形成的各种矛盾,并且能够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够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3]。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涉及到众多方向,包括理论教育基础、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均需要纳入到改革范畴。以理论基础教学为例,思政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进程中,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新时期的重要构成部分存在。

2.2完善学校法制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的效果呈现缓慢,且教学成果的表现也不够明显,比较容易让教育者忽视。为此,若想要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方面必须要在各项规章制度上做出优化。但是,当前国内普遍高校的法制建设都不够健全,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甚至有部分高校严重缺乏法制观念,在解决问题是往往不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依法治国是我国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依法办校也应该是各高校遵循的基础原则,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同时设立独立的部门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规章制度。

2.3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而思政课程教师则承担着创新教学办法以及模式的重要责任,从这一点来看,为切实的将四个全面引入到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中,首要任务便是强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新时期,各高校思政教师呈现出教学观念滞后、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新时期思政教育矛盾的主要表现。针对着这一情况,高校方面必须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素质的培养,确保教师队伍能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基础上保障思政课程的开展质量。

3结语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创新发展,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需要适当的做出改革。为迎合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全新要求,需要高校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并在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形成符合新时期战略思想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林伯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04):68~72.

[2]颜晓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09(04):4~11.

[3]王玉珏.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2):1~10.

作者:张怡 单位: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断探索体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基础。将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要求,结合校园体育的各个环节和大学精神的要求,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关键词: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1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的行为习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当今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断探索体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基础。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隐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断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磨练意志,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度。体育教育注重通过体育文化氛围给学生带来的意志品质的提升,通过各项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来不断开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体育教育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诚实守信积极上进的意志品质。实践证明,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校园体育的各个环节和大学精神的要求,能够比较全面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展开较为全面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个性化的需求,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接受度逐渐下降,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展各项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现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交汇,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高校体育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他业务工作起引领作用,与其他业务工作之间是辩证关系,对其他业务工作起保障、服务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指导引领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也是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汇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体育教育的正常运行,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教育目的的基本实现。同时,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承担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进取品质的教育目的,实现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良性互动,促使其二者有机结合,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

2.1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具体运用。一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均是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的,最终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如果脱离了教学实践,其自身就没有任何价值。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来看,将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展研究,深入探索二者相互融合的规律,归根结底在于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最终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2.2能够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体育教育起到价值引领及动力性保障的作用。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学科教学,必须把锻炼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第一,大强度训练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身体承担的负荷会逐渐加大,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出现生理反应,如感到累、身体酸痛、呼吸急促等,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顽强的精神品质和不放弃的精神来克服训练中的各种困难。第二,体育教育的规范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团队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遵循客观的体育锻炼规律,经过一定时间多层次的反复练习,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学生的个体性特点要求。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因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形式多样,学生想要掌握各种运动技术,不仅对其思想品质有较高的要求,还必须根据不同的运动类型来调整自身的生理状态。综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质量。

2.3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想确保高校的育人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于其他的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足,会使针对学生的教育发生偏移,无法实现高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广大高校教师需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自身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内涵,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浸润式教育,不仅要在体育课程中完成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深入发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水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由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促进二者相互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4能够反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题。一方面是因为在体育教育等专业教育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的尝试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在体育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尝试,不仅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还能完成对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的检验,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加辩证地认识问题,最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完善起到反哺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二者相互融合,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又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还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

3高校体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3.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深入发掘其思想性内容的外延。根据每个学生个体不同的受教育情况,开展针对性、目的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本身的思想内涵,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上奢靡浪费、铺张享受、不求进取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在篮球项目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的不仅是篮球技能的训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组织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情操的目的。

3.2与教学纪律相结合

纪律是保障人类社会生产秩序的基本条件,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保障。作为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学纪律需要参与教学活动的老师和同学共同遵守,而在一些蕴含有思想性、教育意义的项目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对学生的队形要求、秩序要求,逐渐让学生形成遵守纪律、互助团结的行为习惯,将高校体育活动最为广泛、最富有创意、最具有活力的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表现出来,通过体育项目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觉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与教学现实相结合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强调身体素质的提升、强调实践性。学生在开展体育练习中容易发生冲突,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篮球比赛因犯规引起的口角冲突,教师不仅要解决场上的冲突问题,更应以此为契机,渗透信念教育、情感陶冶、心理疏导、增强团结,多角度开展教育,使发生冲突的同学能遵守篮球规则,真正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罗晓彤,张英.花大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例分析以体育教育为例[J].才智,2016(03).

[2]许世巍.浅谈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35).

[3]孙霞.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8).

作者:余飞海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

第四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解决当代社会矛盾和问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处于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的中国的精神文化、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相对薄弱,思想政治的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教育而言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各种状况和困境,构建一个统筹协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意义非凡,有着实际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

一、二十一世纪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向协同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深远影响

追溯中国过去的教育历史,从由儒家的孔子提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教育以及后来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的教育理念,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吉林大学的陈秉公教授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共同推进的综合教育实践。当前,在由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各方都被鞭策,我们希冀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人民的政治素质及思想水平,现实情景和这一宏伟蓝图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乃至个体都急需一个以和谐、统一、科学为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当下,随着社会的急速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际化培养背景下,悄然出现许多不断冲击高校学生价值观的事物,更加复杂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的大环境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简单直白的教育机构和其采取的教育方式在新时代的浪潮来袭之时明显手足无措,一些高校缺乏有力的措施去应对挑战。因此,一个更加符合现实情景的创新的思政教育课程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将这一设想转变为现实,有相当数目的研究者转变了思路,之前把提高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作为重心的方针已不再适用,确立协同教育理念以及建立,完善协同教育体系是当下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协同,这个词语的本义是指遵循一定的秩序,各个影响元素在普通规律支配下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根据广大民众的理解,协同是多方力量聚集起来解决多个问题,由于实际力量的增加,无疑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协就是协调统一,同就是共同。协同就是合理安排集体力量,共同合作。更加准确的解释是,协同是组织并协调多个的不同职能部门或者不同个体,做到资源整合,调动资源,共同努力,使问题得到更加合理的节省时间,财力的解决方案。科学的协同工作机制,可以引领高校学生建立符合社会道德品德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现实生活上、心理上,指导高校学生。当下高校学生处于学校的象牙塔,和社会接触甚少,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立,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思考方式还未定型。处于这种阶段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是社会和高校的共同作用。高校和社会科学地协调、联系,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裨益甚多。在这个协同的教育体制中,面对某一共同难题,我们可以调动两方、三方,甚至多方的力量。像一个大型机器一样,在协同的机制中,各个团体承担了不同的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团体都在发挥着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科学地协调了各个团体,使这个机器能够高效地运作。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齐心问题解。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针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从未停息,各个高校不时探讨,各大专家进行了相当数目的试验,虽然我们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速其创新还有漫漫长路去征服,现在工作的展开无疑遇到了沟壑。学校行政系统与教学系统分离管理,形成了教学事务和学生事务两个界限分明的系统,导致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传授中剥离出来,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将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分离,最终导致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阶段完全出现断层,学生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思政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面对当今新时期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和国际化培养背景下,协同机制的构建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政治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当足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它是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发展的催化剂。

二、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探讨研究

一方的教学努力无法让学生较好地接受思想教育,有了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深入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角度,学生才会主动接受采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前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只负责专业知识的教授,没有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学生主要从公众号的推送和各种新闻APP了解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在鱼龙混杂的媒体视角下逐渐淡化消失。多种原因造成现在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业上,导致其没有时间和精力面对时事政治;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化严重,思政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沟通机制未建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缺陷和上述两方面的现状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僵硬,新时期背景下,缺乏高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环节,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拘泥于课堂中,而是应该和多方面取得联系,使教育工作跳脱出课堂,尝试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协同机制,利用学校、实验室的各类资源,将其协同起来,利用资源,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穿插思政教育工作。导师带领学生将高尚的理想信念落实在平时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把对社会问题的感性关注上升到理性分析,帮助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等政治理论的有关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体三大要素组成人、组织和环境,而每个要素又包含多个二级要素,内部呈非线性特征。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让人、组织和环境协同、共同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建立人与组织,组织与环境的统一协同机制,在机制的协调统一下达到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人的主观意识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影响,充分发挥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让环境与组织两个因素与学生生个体的有机协同是进行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步。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方向进行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契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理念。

三、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协同教育机制的建议

正如人们普遍的认知,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建立与其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应该继续简单地放在课程教育上,忽视协同创新理念;不能拿只钻研课程,忽视人文关系。就协同的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对讲课老师、学生组织、家长等和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高频率接触的群体的影响给予重视。专业课的教师、导师等只是传授专业课知识,但对其所教授的学生的心理、生活以及政治观念基本不了解,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展开,专业教师除了教书的任务以外,也应当切实承担起育人的作用,在教授理论知识时,给予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关心,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点对点的了解,在专业课教育的实践平台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的具体要求,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情况、专业背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是通过自身行动,以身作则,以此提高一流学科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培养一流学科人才的综合能力。合力联动,配合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授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几句发人深省、言辞诚恳的言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在协同育人机制下,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十分重要,千言万语不如让学生亲自感受,在实践中进行思政教育不仅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更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以及效果的持续性。在世界要求国际化人才的今天,把能利用的资源整合起来,把现有的优势发扬,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很好的帮助。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的建立需要参考多方面的作用,从现实出发,展望未来。学校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思考、反思,能产生新的认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这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学生的关注和关心。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高校学生的,在隐性教育中做到言传身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从多个方面展开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利用宽广的思路、多样的方式、健全的体制、有趣的形式,建立一个体系完善、分工明确职能齐备的管理部门,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做到统筹安排、职能明确、协调合作,形成明确、协调、完备的合作体系。学校要有计划地联系各大教学部门,将教学工作、社区服务工作协调起来,把专业理论老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协调起来,共同管理高校学生,共同探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互学习,竭力做到思想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在保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难免会遇到诸多外在因素来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些因素来源与影响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推进时,要找到关键,分清主次,着手于事物的矛盾点和协调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出发,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斩草除根。此外,高校应该组建部门或者机构,明确相关职能,提高有效资源的利用率,使其能最大限度地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咏.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D].扬州大学,2015

[3]马俊峰,马兰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王洪贤,杨越明.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构建[D].湛江师范学院,2014

作者:赵岩 李根 单位: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反思

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使现代人的思维、交际、工作及生活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极深。大学生对网络的广泛诉求和涉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虚拟生存视域下探索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势在必行。

[关键词]虚拟生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拓展和延伸了人类生存空间,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世界,从而引发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孕育形成数字化生存或虚拟生存这一新型生存方式[1]。所谓虚拟生存是现实的人以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手段,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在超越现实的虚拟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生存方式[2]。是个体通过网络、电脑或手机等媒体,超越现实的时空局限,抽象地表达和实现主体意向的一种生存。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使现代人的思维、交际、工作及生活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极深。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虚拟空间,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困境。因此,在虚拟生存视域下探索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势在必行。

一、虚拟生存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再专心听讲,沉迷于虚拟网络,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降低自身要求

进入大学后,解除了升学压力,部分学生降低了学习要求,而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给他们带来空虚感,于是他们在网络中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因为网络能给现实主体带来心理满足感、归属感。他们能从网络中找到愉悦感,游戏能给他们带来刺激感,网络交际能让他们摆脱孤独感,影视、动漫能让他们忘掉烦恼,各种信息能让他们扩大视野等。正是因为自身要求的降低和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归属感,使他们不再在课堂上专注学习,而是沉迷于网络中。

(二)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低

大学是以自我教育、管理为主,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还有交往等等进行自我觉醒、规划、执行。但是现代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低,在自我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加之欠缺人生经验,人生规划的方向和目的性摇摆不定,因此,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诱惑下,使其极容易沉迷于其中,其生活起居、学习受到极大的影响。再者,大学的管理比较宽松,以及以大班授课方式的大学课堂,为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提供了便利。

(三)逃避现实生存中的压力

大学生在虚拟生存中,可以超越现实时空的具体条件限制自由交往,可以获得在现实生存中无法获得的新体验,给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娱乐、游戏能给他们带来新鲜、刺激,使之愉悦,忘掉一切烦恼压力,从而沉溺于网络空间中。过度地沉浸于虚拟空间往往会引发心理危机,导致现实主体能力的退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与参与感缺失,从而使其逐渐失去自我,造成人的实践能力的迷失,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现实空间的限制

在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一些想法和活动不同程度地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其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得其学习和生活枯燥乏味,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而网络拓宽了大学生视野,使其主体性有了质的提高。在虚拟空间中,大学生能借助网络自由地发挥其能动性,可以自觉地选择、创造,可以毫无限制地看自己想看的各种信息,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可以毫无限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进行一些超越现实空间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令人无法想象的东西,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他们生存的意义。

二、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是培育学生在面对一切环境包括虚拟网络环境时的分辨力和自主选择能力。因此,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势在必行。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能力

面对虚拟生存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主导性能力迫在眉睫。提高主导性能力就是提高参与虚拟世界、渗透网络空间的能力。传统的主从、尾随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依附,缺乏自主性,而虚拟世界能实现大学生话语权平等,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对教师授课内容不再具有新鲜感,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为此,教师应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迎接虚拟世界带来的挑战,加强对虚拟世界、网络空间的了解,提高其参与虚拟世界、渗透网络空间的能力,从而提高主导性能力,引导学生甄别虚拟世界的不良信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3]。

(二)构建人与机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对于现代个体的存在和发展而言,虚拟和现实是一对双生的维度,虚拟相对于现实来说,是个体现实生存的映射,也是个体活动方式和内容在现实中的扩展和延伸[4]。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人与人的平面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教师讲,学生听、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虚拟生存环境下,学生已经腻烦这种教育模式,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需要充分地发泄和表达。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融入到虚拟生存环境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人与机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人与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体体现为:其一,在现实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其次是根据学生依赖手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网络查阅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其二,利用虚拟空间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完成转变[5]。在网络课堂学生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囿于大班授课无法使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因此,网络思政课课堂能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加以引导。

(三)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上面所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其自身控制能力差、不敢直视压力、人生消极等,而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又是良莠不齐的,容易误导学生,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迷失方向。比如在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匿名、自由式的活动,可以使其不受约束、淡化责任,从而引发道德失范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融入到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借代、隐喻等方式或者通过生动形象、感性简短、让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以规范学生的道德,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人生意义及其价值,进而提高大学生面对一切环境包括虚拟网络环境时的分辨力、自主选择能力。在虚拟生存视域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迎接挑战,坚决抵制虚拟网络的不良影响,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路径,自觉解决虚拟网络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分辨力和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握人生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儒国.教师虚拟生存的现实瓶颈与突围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9):91.

[2]孙余余.论人的虚拟生存的生成[J].齐鲁学刊,2011(7):80.

[3]张玉.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研究以张家港为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12):76.

[4]毛天虹.虚拟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112.

[5]程秀霞,王克勇.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

作者:王晓丽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如果我是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俞英

小升初1(共2节)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_第二单元__第五课_交友的智慧_网上交友新时空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我来画棵家庭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褚萍萍

新闻现场 2019 省公安厅提示:“推优升学”“小升初占坑”是诈骗

小升初常考题型七,相遇问题与比例的综合题,画路程线段图巧解题

小海燕小升初家长会

高级中学高考试卷分析专题教研评比活动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再调查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7 Lesson2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5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