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类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从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到当今的美国精神教育,从孔子的“礼、仁、中庸”教育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军政训政宪政”教育,差别只在于政治方向、教育内容和智慧底蕴的不同。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秉公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共同推进的综合教育实践。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但国民素质与实现中国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主体性”失落、理论与实际脱离等的困境。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识概念的客观有效性、绝对性和普遍性,以一定的概念、语言形式来表达自身的合理性。但是,我们知道教育是主客体间的互动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老师的参与,而且学生也参与其中,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纯粹强调传统的知识论,一味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注重概念框架,而忽略人的存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的过程,其本身具有的独特地位、作用和价值精神也就不存在了。目前,看似形式各异,成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政教育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点,即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选择了传统的知识论方式。传统的知识论视教师为传授知识的机器,视学生为知识的接受者,从而抹杀了教育主题的主观能动性或者主体性。失去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和学生变为僵硬的、失去生命色彩的物,而非活生生的人,一种僵化的就、教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泯灭了人的价值与意义,这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在此情况下,传统的知识论将事物的本质视为自身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把“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视为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而关于人类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深入解答,更何况这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根源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是无需我们反思的,它是一个自明性的问题。然而现实中,缺乏对这一本源问题的追问,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气息,从而建构起来的是一个纯粹的、具有形式主义的理论空壳。
所以,缺乏生命哲学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论失去了实践的活力,成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缺失,这就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
基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改变这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生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让其充满人文关怀气息。
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人的肉体组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 这表明,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是以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和根本的。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个体生命为基础和前提,核心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或什么样的社会能够使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询引向深处,指导个体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对中基价值、信仰的追求。”【2】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命为逻辑原点,彰显“生命意识”,还原其本真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相适应,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的目的即“关怀生命”,除此之外不强加任何目的于自身,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牵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且牵涉二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启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格,回避这一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不能立足于长远,是不好的教育,没有学生真正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起到启发学生心智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厘清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效果还是强调培养健全人格,关注教育的个体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手段”还是“目的”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问题。厘清这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将概念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有利于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结合,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生活的真谛。
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生命原点,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关注教育个体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不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手段,而要视为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基于生命哲学立场的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个体生命的学生,注重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抚育,这样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教育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3 以生命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给教育对象传授书本知识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育对象的健全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和内心世界,重视人的情感、意志、道德和良心,弘扬人的主体性,不断调动教育对象高层次的‘人格需求’,才能在‘人格判断’的作用下产生积极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3】
第一,关注教育对象个体,重视个体生命价值。人是现实中的人,而非超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教育对象个体,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彰显教育对象的生命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生命组成的,有效的个体组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整体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一句话,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应彰显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通过思想的交流与对话,师生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共同的空间中相互交织、相互创造。
第二,培养公民意识,重视个体的社会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是在一个社会中完成的,人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因此,重视教育对象的公民教育,通过一定的社会知识或者社会实践行为,让学生自行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接受、内化社会政治规范,进而将这些规范或公约付诸实践,有利于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与优化。
第三,重视交流与合作,回归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生活中的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应是植根于现实之中,关注现实的个人。人生活于世界之中,必然与他人、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有关系,就存在一种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调解这种张力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课堂讨论,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一媒介,能够有效地启迪学生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