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符合发展人的创造性目的的教育理念,是关心人的权利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教育理念将对21世纪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文章主要分析和探究的问题。党和政府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造社会的和谐;学校要实现教育民主、制度公正和管理科学并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塑造校园的公正;教师要做一个坚定的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因材施教、关爱学生。
关键词:
学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造性;爱心
一、学为中心的发展意蕴
我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对传统教育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是相对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是以教学为中心的,考虑如何教学,如何服务教学。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整个教育的重点和中心是偏离学生的,教师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是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客体之间不是平等关系。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既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建构,也依赖于这种平等条件的创造,学生权利的声明和维护,也依赖于主动建构环境的创造。在对传统教育存在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刘献君指出在传统教育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只顾灌输或传授知识,这样谈不上教育更谈不上教育质量。教师的教授没有吸引和打动学生,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不少学生在玩手机、睡觉、听音乐,显得心不在焉。[1]刘献君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2]李培根教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能够解决钱学森之问,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能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教育的大爱。这样的教育要求教师无我地、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正的爱。[3]林光斌教授认为大学之大在于学,以学为中心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学教育要培育有自信有竞争力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培育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改变国内学生的管制型学习状态,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4]和学为中心相近的提法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中心。截至2015年5月,知网上以学生为本为篇名的文章达6454篇,以学生为主体为篇名的文章达4406篇,以学生为中心为篇名的文章达4549篇。研究以学生为本的学者们的主要诉求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认为教育是引导、感染、解放,而不是控制、教训和支配。但是以学生为本存在许多自然的误解和现实中的过分解读,存在着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问题,过分相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盲目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使得教师在教育中失去了主导作用[5]。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者们的主要诉求是正确对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是以学生为主体本身就饱含争议,甚至淡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等教育主体的教育责任,同时也未能从理论上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构和层次。学为中心的学是指学习、学术,包含以学生为中心,但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习、学术,也包括教师的学习、学术,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学术,管理者和服务者要以学为中心,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育模式。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看,学为中心要求学生在教育中被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从师生关系上看,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负起主体的责任,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从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上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视角,学生参与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确定和分类
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厘清后,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就是谁来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从概念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张耀灿教授这样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P4)从张耀灿教授的这个定义中我们发现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要对其成员进行影响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客体是其成员,受教育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者们同时清楚地界定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张耀灿教授、邱伟光教授和王建华教授在他们的专著中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我们党。张耀灿教授说,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7](P6);王建华教授认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8](P5)其次,我们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过程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学者们的论述差别不是很大,我们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作为例证。徐志远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9](P208)从徐志远教授的定义中我们看到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相反,不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邱柏生、董雅华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活动。[10](P131)这个定义同样认为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实现教育者的期望。再次,我们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义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祖嘉合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11]我们从学者们的定义中能够看出受教育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和实施者,也不能意识到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失败或效果不好引起的后果,因此,受教育者不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确定了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后必须对主体进行分类,这是确定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根据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原生性主体和派生性主体。国家、阶级和政党都是原生性主体,它们的主体地位具有原始性和原生性;学校、教师都是派生性主体,他们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原生性主体授权而获得,具有获得性和派生性。原生性主体和派生性主体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性质也不同,原生性主体比派生性主体主动性和主导性强。第二,根据主体涵盖的范围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有国家、阶级、政党和学校、企业、军队等,个体主体有主席、部长、省长等个人主体,还有校长、厂长和教师、员工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国家和政党需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其他群体主体需要依法、民主、科学行政和管理。个体主体要思想高尚、业务精炼。第三,根据主体实际履行职能的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应然性主体和实然性主体。应然性主体是指所有的思想和行为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主体,如政党、学校、教师、各级领导、公务员等;实然性主体是履行了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应然性主体,比如符合教师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师是实然性主体,腐败的党员干部就不是实然性主体。
三、学为中心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学为中心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主要探究主体如何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将对21世纪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确立并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这里主要研究党和政府、学校、教职员工如何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党和政府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本源性的、奠基性和根本性的。党和政府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上。党要管党,坚决打击和治理腐败,贯彻民主、法治和科学的理念。腐败关系到党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然主体的党受到严重危害,部分党员干部中的贪腐分子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使教育失去光辉和净化心灵的品质。教育最终要依靠教师,腐败的社会风气导致教师失去了定力,学为中心就无从谈起。政府有广义的政府和狭义的政府,我们这里谈论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包含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我们要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立法科学、执法严明、司法公正,这样才能够正本清源,社会和谐,人人心中有法、有爱,在和谐友爱的社会,人们的创造性会被无限激发。具体到学校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学校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在管理上实现民主、公正和科学、高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高校,主要是教育青年学生,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创造性,这里既包括学生创造性的启发,也包括教师创造性的保护。创造性的启发和保护依赖于学校管理的民主、公正和科学,这种民主、公正和科学主要体现在高层对于学校发展的高瞻远瞩,确定方向,审定规章制度,保证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中层制定规章制度并做好上传下达,基层执行规章制度,高层和中层不能干预基层对具体事务的处理,只能对基层处理具体事务中适用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进行判断和纠正,这样形成权力的正确分工,实现集权和分权的合理配置,保证学校的法治建设,塑造公正的校园环境和正确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最根本的是心中有无私的大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学校、献给教育、献给学生的大爱,教师要启发学生、因材施教,树立价值楷模。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坚定的人,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把这种信仰和信念传承下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价值楷模;其次教师要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提高理论素养,在学术上给学生指明提高学术修养的路径和方法,把学术精神传承给学生;第三,教师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并把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爱就是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如何教育好学生,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就能够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