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并非先在的,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渐次生成的;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马克思主义规律观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过程,通过历史纵向与现实横向分析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互渗、组合、回应超越和主导泛化的基本规律,以及经验型、结构功能型和过程型三大具体规律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规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此审视当今时代主体地位凸显、主体意识强烈的大学生,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内涵,遵循其生成规律,对当前高校激励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及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与主要特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与否,主体性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人认识客观世界程度的高低及改造客观世界为我所用的目的性善恶与否。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客观世界的程度愈高即愈合规律性,利用客观世界为我所用目的愈善即愈合目的性,其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确立程度愈高;反之,其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确立程度愈低。主体及其主体性,是现实中的人之一体两面。主体是实践中的人,主体性是实践中的人以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为手段,对事物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理论自觉、价值认同、行为信奉水平的状态描述与评价。以此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可以说,大学生在面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其理论认知、价值认同、行为信奉状态与水平高低,恰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是否确立及其主体性程度高低的现象描述与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主要特征。自上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一些学者在论及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问题时,极力推崇西方主体性哲学对人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观念,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其主体性存在是不证自明的、先在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1](P8)被视为人的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但这只是西方思辨哲学对人的逻辑推演与表象描述,并未透过现象揭示现实中人的本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转变到人中的作用》一文中早就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过渡到人脑。[2](P377)也就是说,人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并非西方思辨哲学所想象的那样是先在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渐次生成的。人在劳动实践中,面对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利用客观世界,不断丰富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力与反映结果,其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不断确立的过程,可称之为人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原始生成。同时,其原始生成成果,还会通过生物遗传和代际教育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可称之为人及人的主体性的承继生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大学生不断地认识、反思、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逐步对之进行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信奉,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也渐次生成。生成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而所谓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只不过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目的与手段,缺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认知、认同与信奉,只会生成异化、扭曲、迷失或单向度的主体及其主体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基本规律
既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渐次生成的,那么,其生成过程及发展趋势有没有规律可循,能否为我们所用?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P500)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互渗、组合、回应超越与主导泛化的基本规律。
1.互渗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以大学生已有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与社会对其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不完全相符、存在差异与矛盾为起点。党和国家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改造大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其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符具有客观必然性。大学生在其已有的人生经历中,对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映的问题上,虽然已经有了或多或少、或体系化或碎片化的认知认同与信奉,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而言,在数量、质量、理论化水平,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程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信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种契合客观现实的思想意识,生成一定程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笔者将促成此种主体性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间本质关系,称为互渗律。
2.组合律。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无论是理论形态的,还是具体直观形态的,都有其理论和现实社会影响的渊源,表现为承继发生与原始发生的不断组合。从理论形态上看,大学生面对已有的各种理论资源,尽管认知的范围和程度存在很大个体差异,认同的立场千姿百态,但每个大学生对这些理论资源都会有认知与选择,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都是其民族的或外来的理论资源组合体,可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承继发生。从具体直观形态上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与其成长的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同辈群体其他成员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不停地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信息交换,这些信息以视觉、听觉、行为、情感等形式留存于大学生主观映像之中,在以后遇到相似情境时,大学生会产生相似的反应,可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原始发生。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就是原始发生与承继发生两种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相互支撑、相互论证,最终形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这种以原始发生与承继发生方式,不断优化组合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本质关系,可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组合律。
3.回应超越律。人类之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一定的内容对各类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对其所处时代人们共同遭遇的有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等相关问题的回应与超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关注的主题,也正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等事关自然界、当代社会和当代人本身所遭遇的现实问题的关切。大学生从孩童时对坐、立、行、走,如何和同伴玩耍等这些人生最初遭遇问题的回应中,有了行为规则、尊重、合作与爱等这些最基本思想道德认知、认同与信奉。基于此,回应现实遭遇的问题,超越已有的思想意识局限,解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境遇问题,是其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信奉的始源。大学生能否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大学生遭遇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与现实的回应与超越能力与程度,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契合关系。因而,回应超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又一基本规律。
4.主导泛化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公共生活和爱好、兴趣、情感、个性等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高校虽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理论与实践、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理论灌输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不同路径,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等不同载体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些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内因来起作用,需要以一种主导的价值理想和价值标准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基本矛盾,促使大学生认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用于指导其工作学习生活实践,生成稳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这种用某一主导价值准则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与否,并延伸至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信奉的本质关系,可简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主导泛化律。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具体规律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社会环境,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及方式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我们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具体规律。
1.经验型具体规律。从历史纵向来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人们曾探索何种因素的参与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这种对历史和现实中,人们采用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我们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经验型具体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论认知、价值认同与行为信奉的合法性进行理论辩护。其次,注重培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与行的统一。此外,有一套基本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论认知、价值认同与行为信奉的落实。其中,理想信念的引导,是前提;知行相统一,是关键;构建相应的社会制度来实现自己倡导的理论学说,是基本保障。尽管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囿于客观条件限制,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客观事物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把握的程度存在诸多偏颇之处,但从这些措施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效果来看,都能达到大学生对其教育内容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信奉,其间存在本质契合关系。因而,可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理想信念引导、知行统一和社会制度保障的经验型具体规律。
2.结构功能型具体规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与介体各系统要素间信息输入与输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每一系统要素自身的结构功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生成存在本质联系,我们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要素结构功能型具体规律。首先,从主体结构功能方面看,由前人实践经验凝结而成的认知能力,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呈现为主体间教化与濡化交相融合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发展生成过程。其次,从客体结构功能方面看,在面对客观事物是什么这一实然问题,分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在认知上是趋向一致的。而对客观事物应该怎么样这一应然问题的判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却表现出受民族精神影响的特征。再次,从环体结构功能上看,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在规范引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最后,从介体结构功能上看,理论课教学、榜样示范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文化熏陶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介体结构功能的不断协同优化,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本质联系。因此,我们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认知发展、民族精神影响、环境规范引导和方法协同优化的要素结构功能型具体规律。
3.过程型具体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处理好不同的要素关系,才能更好地生成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我们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的过程型具体规律。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把握,还是对现实生活的体悟经验,都处于优势地位,由其主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符合客观实际。但是,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否认其主体地位。主导主体型师生关系,应伴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蕴含的价值追求能否在现实中得到逐步的实现,是制约大学生对其理论自觉、价值认同和行为信奉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描述的美好社会图景,还与现实并存的异质思潮所描绘的社会景象存在差异,倡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伴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本质契合关系。故此,我们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主导主体、价值实现保障、倡导与批判相统一的过程型具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