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10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10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10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7-05-08

第一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管理

【关键词】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管理;思考;措施

【摘要】

近年来,大理大学发生了多起学生安全事故,在这些事故中,受害者是女生的比例较高。女性和男性比较起来,在体力上、体格上、身体的健壮程度上,处于弱势,目前因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较高,女大学生在学校中占的比例较高,所以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本文意在对女大学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完善,减少恶性事故的发生,使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能在大学里安全健康地成长。

一所大学有它的生机勃勃,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不乏发生一些安全事故,这些事故给学校发展蒙上了阴影,并给学生家长带来了重创。如何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学业有成,大学能更好更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大理大学近期发生的女学生安全事故,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目前,大理大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只是以笼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管理,没有按照性别进行管理。女生的性格较男生内敛、感情丰富、内心细腻、性格敏感,使女性在这种社会矛盾突出、各种观念冲突和碰撞的时代,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大学生的高失业率,尤其传统的影响对女性的就业、爱情、婚姻各种束缚,使女性在社会中生活承载了更加沉重的压力,是大学生管理工作向精细化管理迈进的必然趋势。女性在中国顶半边天,在社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家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女性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角色,既要工作又要抚养孩子,照顾家庭,他们比男性生活得更艰难,她们支撑着国家民族的希望,所以全社会都应对女性更多关爱,给她们更多的帮助。因此在大学的教育中也应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有更多研究和探索,引导她们认识社会、走入社会,在社会上立足。女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她们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问题

1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女大学生内心敏感、自尊、心思细腻,沟通能力欠缺,因地域、生活习惯的差异,难以适应宿舍生活。一部分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敢在公共社会场合交流,不敢与他人交流。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专门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但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年龄层次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管理教师缺乏对学生人文关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教师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在校情况没有太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没有因人而异、因性别而异,而是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逃生应急训练指导不够,缺少对女生遇到危险情况应如何处置的训练和指导。

3学业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心理负担。[1]女生在重压下,学习成绩在高中时期比男生好,进入大学生活后,学校生活既多元又丰富。同时,有的同学进入大学后,抱着混的思想,只要不挂科就行,没有人生规划,对人生前途的渺茫、无助,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女大学生感情上存在的问题

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熟期,生理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有的女大学生失恋,内心脆弱,心胸狭窄,忽视自身价值。恋爱中,因为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是弱势的一方,更容易在情感中受到致命的伤害。

5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学生各个方面的消费相当突出,网购、旅游、衣服、化妆品、吃饭等,有的女生来自农村或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通过打工、助学贷款、奖学金完成学业。有的女生虚荣心强,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望,对家庭失望。

6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充满了活力的群体。在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存在着缺乏信仰,缺乏爱国主义精神,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也存在以自我主义为中心、拜金主义等思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有的女大学生承受不了就业和社会上的各种压力而自杀,因此,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站在教育全局的高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措施和方法

1建立长效机制,关注女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为规范和细化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适合女生身心发展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强化学生管理者的职责、责任,加强管理教师的责任感,对学生多些关心、少些冷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经常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走访、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思想沟通;多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观。二是建立健全助学机制,使女大学生能安心学业,完善女大学生勤工俭学制度,给她们提供切实的帮助,提高生活质量和自信心。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女大学生成才立业。

2开展性别教育,认识自我

科学的性别教育是指在承认两性差异前提下的性别公平教育,没有性别偏见与歧视,没有传统的性别歧视,符合男女身心发展的教育和教学模式。[2]开展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女性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认识自我,培养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信。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养健全人格

高校在学生人文建设中,注重引导同学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包括正确看待爱情、友情、学习、就业,给予女大学生科学、客观的指导。以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教师为依托,为学生开设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室,为女生积极开展心理服务,答疑解惑,消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

4开展女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针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要特别强调性教育、生命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地震火灾应急逃生演练等。第一,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符合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女大学生的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侵蚀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如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夜不归宿、半夜不外出;因事、因病需多天离开学校,应有请销假制度,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女大学生应尽量减少单独外出,外出应和同学一起相约出行。第二,女生要学会保护自己,恋爱的女大学生不和男生外出租房同居,不单独和男友远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宜过度亲密。第三,女大学生应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警惕。不被网络、手机、微信等虚假信息蒙骗。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提高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能力。第四,学校定期邀请公安机关、法律顾问、法官定时来学校为女大学生们开展法制讲座,普及法制知识,增强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消防演练,训练学生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对能力,保护自己。不私自上山、下海,学习在危急时刻,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第五,学校将安全教育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举办大学生安全文化周,警示校园中和宿舍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展示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不安全状况,并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活动的重点。利用校园网传播安全知识,进行安全知识竞赛,让安全观念深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心中。

四、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女性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其生存与发展,折射出了众多社会现象,对提高妇女地位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视角。大学时期对她们多一点关心、爱护,对她们多一点成长的指导,给她们创造适合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她们茁壮成长,也会影响着我们今后的社会发展、家庭的和睦、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做好此项工作,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和可靠的接班人,推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女性,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胡博,王钰.加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10-1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胡博,王钰.加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10-112

[4]肖俊.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二篇:新媒体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那么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就围绕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主题,重点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网络平台、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考与设计、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和思考,这三个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关键词】

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习

总书记在一些重大的的讲话中,曾经多次提及到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的讲话实际,已经为我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良好的方向。那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网络平台

1.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逐步向网络转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在大学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地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最好的选择。这充分地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所以,就当前而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网络化已经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1.2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纽带

单一化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在形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交互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元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当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个性比较明显。在接受网络信息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中,基于网络的教育必然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①。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和设计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根木利益为出发点,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应该选取对学生最为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能够真正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在思想上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必要充分依托网络这一特殊平台,促进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2.1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一是为了找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感,必须充分调研、了解需求。我们在高校进行了学生互联网使用、需求问卷调查活动,发现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时间已经被网络所占有。在网络中,学生的目的在于网络娱乐、网络社交、搜集信息这三大块。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网络成瘾。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网站的期待信息比较多。比如有关于考研辅导、职业规划,以及出国留学和学生发展就业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通过调研,也为学院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帮助学院理清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更为学院提供了科学的积极参考。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在高校中网络已经全面普及,且网络基础良好。在高校网络中,其网站建设比较完善和全面,在各大高校网站中包含的内容有招生就业、社会服务、校友联络,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所涉及方面很多,这些极其详实的内容充分地给大学校园生活带来了补充。尤其是学院网站中那些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视频点播精品课程,对学生的吸引极其强大。

2.2加强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网络思想教育执行力的提升

一是在网络队伍建设中,必须职责明确,且做到分工合理。在学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主体是教师,其载体为学生工作网平台。作为辅导员,在生活区建设、专业大赛、特殊群体帮扶,以及招生就业、、团队学习活动、党团组织等各个方面,必须做好分工,做到职责明确,各自做好各自的网络版块的积极建设,最大可能地丰富网站内容,真正做到网站建设不出现死角。二是为了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必须加强培训和完善管理。在学院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地运用自我管理,其目的在于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来管理网站和使用网站。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将学生干部引入到网站的管理维护中来。为了对网络资源收集,在高校中积极组建网编协会或者大学生记者团等一些团体组织,辅助教师做好对网站的信息更新工作。

2.3做好载体的精心设计,促进网络思政教育感染力的提升

一是在学院网站中开设学生新闻投稿这一特殊平台,促进学生价值感的提高。为学生搭建新闻稿件的投稿平台,并且积极地通过平台展开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考研心得、就业指导、学习雷锋,以及网络征文、感恩教育等有益于学生思想成长的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升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价值感的增强。二是在学院网站中建立起网络舆情引导的平台。当前,网络时代实际上就是崇尚言论自由的时代。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是主体,有着话语权和言论自由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常常会受到网络舆情所左右,对于社会中的真假不是很清楚。所以,院级官方舆论必须对学生进行舆论的正确引导②。

3.利用网络平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效和思考

3.1充分发挥首因效应,展开全面覆盖攻势

何为首因?首因就是指首次认知客体在脑中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开学最初期间,校方应该将全部网络平台的信息附加在刚入学的手册之中。并且可以在新生军训、走访新生寝室,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各个环节给予宣传强化。保证新生在短时期内进行全员注册工作完成,这样就会促使官方微信平台、学院网站访问率和点击量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

3.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中心工作,推动学生成长和成才

利用网络平台过程中,不仅要在思想上引领学生,还要在情感上引领学生。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专业成长版块的覆盖。进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跟外教可以实现在线的口语交流,还能够收看外文电影,以及收听BBC新闻,这样有助于补充专业技能。在平台开放之后,学生的口语听力得到了普遍提升。

3.3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地延伸了工作的触角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和家长存在着参与不足的状况。所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则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参与和监督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一些学院积极地开发了家校互动网络育人平台,并且在网站内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增加了网络家访和家长专栏版块,这些专栏的设定为学生家长构建出了全新的家校育人形式。这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促使育人合力的形成,学生、家长、学校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3.4提升网络平台魅力,完善网络机制

网络资源的优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不具备的。故而,为了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魅力,有必要对网络机制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在思想政治资源上,做好充分的补充。在网络管理上,建立责任制,网络必须对学生全面开放。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网络建设之中③。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高校育人的质量。在创新教育中,宜充分发挥首因效应,展开全面覆盖攻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中心工作,推动学生成长和成才;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地延伸工作的触角。相信只要创新努力,就会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注释:

①王彦丽.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州学刊,2014,07:27-31.

②武丹.构建高校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76-77.

③张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82-86.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深入论述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高校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并探讨其对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提升思政工作质量,规范思政人员工作重点的作用。本文论证思路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范。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重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定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项目编号:GXDJ2016A19,主持人:高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于高校而言,其占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地位,肩负学习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因此,鉴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方针、教育对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突出特点,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即高校以两课为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学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旨在加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以较为客观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趋势。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由于承载突出的教学任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一般采取课堂班级教学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由于当前网络教学的发达,有的学校也采取微课、慕课或者尔雅来尝试多媒体教学,这一方面使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拘泥于教室的集中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另一方面也因学习的个性化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是年轻大学生

全国高校教育主体是19-24岁左右的年轻大学生,他们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对象。这批年轻群体同时也是思想和身心正在迅速成熟的群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也是网络主体。除了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一般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学习两课。但是,在大学流传已久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戏谑传言中,两课无疑是他们首选的逃课对象。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如前所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教育内容主流化,教育阵地单一,非课堂教育效率低下,教育对象年轻化等特点,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尽管在内容上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但是也显示出了教育阵地缺失、教育主体难以驾驭的现状。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单薄,方式单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开展,辅助的手段有网络自学,但是从方式上来讲主要是传统一对多的传授,对于一门在考核上多以开卷,教学方法上多以照本宣科的大学通修课而言,当然其不被学生所重视的地位可想而知。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身心发展属于特殊

时期,理论学习程度有限,主观上学习观念淡漠。

二、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定力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备着社会主义教育和办学目标的应有之义,即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面对当下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群体、环境等现状也存在的诸多矛盾,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定力及与时俱进地重申其教育重点十分必要。

(一)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提供认识世界的观点,也指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信念和理想的方法论。在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状不断结合的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中。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当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放在首位。

(二)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传统文化滋养民族发展繁衍至今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强调中华文化厚重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对其中哲学的、道德的、文化伦理的精髓自动吸收内化,转变为现代人面对当下生活的精神动力。而高校也应当将其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重点建设和引领。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世界发展前景和其他可借鉴的文化有清醒认知

如前论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一种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蕴。与此同时,因为文化所具备的强大渗透力量,大学生通过便利的网络途径会接受到各种文化即意识形态冲击,这些冲击有的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十分隐秘地进行,有的直接是赤裸裸地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制度的攻击和诋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当训练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以科学的方法论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进程,并有鉴别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产品。

三、保持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鉴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其显著特征:即它是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和训练的,这一特点也内涵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特点和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教育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教育内容和方向直接决定了社会将得到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公民和建设人才。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内容并指明了建设目标。我国高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青年,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现状中能够看清事件发展主流,能够辨识世界发展方向,并因为具备如此客观的眼光而能够意识到发展中的矛盾和主流,并树立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和理想。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教育内容,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的着力点

在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负责教育的党政人员、理论课教育人员及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都在关注此方面的教育质量。鉴于理论教育的难度和深度难以把握、学生接受度低等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开展学生活动为媒介,以活动建设引领学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阵地建设不应也不能够替代,或者不应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包含深厚的理论教育内容,也赞同将理论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实践。面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作为其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高校全体教师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从高校实际而言,一般会将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团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这些人是真正工作在思政工作的一线。但是在功能上这些人一般并不承担理论教育任务,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因此,譬如高校辅导员一般被定位为知心朋友,当时人生导师功能发挥得并不突出。这一方面源于工作实际,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政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可见,一名思政人员时必须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知识储备的,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教育能力。所以,不论是从教育职责、工作重点还是职业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习近平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3]据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政治意义和社会辐射性不言而喻。高校教书育人,既是专业教育,更应当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一名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底蕴的公民,如此才能是一名有职业感、有责任感、有技术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具有突出意义,才能够也必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2013-08-21.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2.

[3]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教思政〔2014〕2号)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2013-08-21.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考

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的日渐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动态分析,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挖掘相关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渠道的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始变得多样化。因此,如何利用海量的信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向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价值观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大数据的价值

通常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汇总挖掘数据用户的共同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寻找符合特征的新用户,结合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优化和校对,实现数据特征自适应循环调整,这就是大数据的价值。将大数据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从学生海量的包括社交网络在内的信息内挖掘出学生近期对信息获取的爱好、习惯等,从而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优化策略。而采用何种方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保持其在工作中的优势,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大数据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随着手机平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更加便捷,海量的信息会延伸到各个领域,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也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预测性。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性,在大量的数据信息汇总基础之上,可以借助计算机及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在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时,应注意大数据信息是处于动态状态中,因此,大数据的速度特征显得极为重要,大数据的应用更要强调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时效性,前期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参考反复运用,最终要以时效数据为主导预测出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利用大数据可以预测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学生的起居时间、上课时间、自习时间、运动时间等相关数据库信息,可以了解到学生用到学习上的时间,从而判断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数据信息,预测学生未来的行为及思想动态,将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效率。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大学生,客体不是某一个学生的数据信息,而是全体学生的所有数据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准确定位学生群体的思维动态,这对于传统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传统教育中,由于缺乏完善的记录、储存和数据分析能力,只能对少数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传统的调查方法是通过样本分析、调查和访谈,无法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思想。但是使用大数据方式能够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并能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动向。大数据包含了丰富的网络信息,特别是一些社交网络,如人人网、社区在线等,这些网站记录的学生社会活动、视频、照片等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到学生社会关系,能够较准确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大数据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运用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来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信息、学生个人资料等数据及时进行记录或存储,并运用数据分析、统计等技术手段加以分析处理,进而获取更多隐含信息。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教师、辅导员的数据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数据的应用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品德素质和知识能力。

三、依托大数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

应借鉴大数据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数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大多采用虚拟名称的方式交流情感、宣泄压力、传递信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是信息的编写者、转发者、接收者,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辅导员可借助微信、QQ、微博等媒介获取学生关心的热点舆情和心灵深处的真实想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向。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数据来源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数据和教师课堂教学数据。随着幕课、微课的出现,大学生逐渐习惯利用网络课堂进行学习,通过网络搜索功能解答难题,搜索学习创新点和难点。汇总好学生的网络学习数据记录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在教师课堂教学中,通过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可以为其他教育者提供学生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依托学生网络交流的大数据分析,及时预测、引导学生行为。大数据可用于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规律,正确认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客观地预测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适时组织学生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而新。学校要针对学生开辟网络互动平台,对论坛、留言簿等进行实时跟踪,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大数据的汇总结果,及时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隐患,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从而预防思想行为出现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微信、微博,发现其内心动态,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预判学生的思想变化是学习问题还是生活问题,得出抽样调查无法获得的结论。通过全样本数据验证以往的研究结论,发掘数据间的内在关联性,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找准问题根源,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一定的预警。依托校园设施的大数据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借助学校设施使用的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指导提供可能,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五有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作用相互补和教育实践相统一,两者可以有机融合,共同推动大众创业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基于以生为本的灵魂作用和分类指导的协同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进一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以生为本;分类指导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可以看出党中央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国内高校在《意见》出台后迅速响应,加强了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创新创业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技巧,而且帮助学生搭建创业的孵化平台。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如何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如何保证他们的创业意识与时代发展主流相一致,如何确定他们能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变得尤为重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且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意识形态性、内容的规定性和教育的目的性,【2】其授课形式随着时代发展更具活力且渐趋多样,但就国内高校教学整体而言,现阶段仍以教师的说教灌输为主。这使新时代的大学生难以对其课程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而且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代热点相结合,使学生难以对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产生共鸣,就导致了教学和学习的两张皮。大学生是一个高度活跃的群体,他们有敏锐的思想、参与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脱离了时代内涵,脱离了国家期许,只是单纯的训练创业的技能,也会使学生慢慢的失去兴趣,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不匹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坚定他们的思想内涵,而且其外显行为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两者的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隐性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就是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立教学内容,并确定教育方案之后,通过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使受教者得到各方面的提升。【3】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相溶性。

(一)教育目标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个性,通过对强化实践过程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这两类课程的目标都是以受教者思想品德教育为目的,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达成受教育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具有相辅相成的特质,两者的有机结合必然可以事半功倍。进一步而言,虽然这两门课程的理论内涵存在差异,但其主旨都是培养具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批评思维的五有人才。【5】相同的教育主旨也使这两类课程的结合具有天然的可融合性。

(二)教育作用互补

国内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有十多年,一直伴随着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出现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或教师常常会将这门课与就业指导混淆,错误的将着眼点放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上,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和修养的培养。造成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不足。相对的,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侧重于受教者思想层面的构建与现实实际具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和体认不强,所以很难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五有人才观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两者互为补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满足个体发展和满足国家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探寻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价值体现。

(三)教学实践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逐渐形成并随社会发展而演化。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加以解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的具体体现。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实践和操作,才能有效的帮助职业素养的养成、思想观念的转化。这一共性使得双方可以在实践中相结合、相促进。由此可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途径,变空洞抽象的灌输教育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使其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相对应的职业和思想政治素养。

二、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灵魂作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既不能墨守成规或一成不变,也不能抛却以往的经验而另辟蹊径。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毕业、就业、创新、创业这些词汇是近些年的热搜词汇,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毕业问题和就业问题,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大于弊,双方互为补充、合作共赢。

(一)树立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而非创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理想信念缺失的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这粒纽扣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养成对党、国家等事业整体的意义,现如今,更强调个体在其中的发展和主体作用,且与个体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学习、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其受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会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未来发展的手段之一,在大学生受到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诱惑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能够让未来的创造者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实现个人思想与国家实力协调进步与增强的目的。所以,高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扩展教学思路,拓深教学内涵,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方法,关注个体发展,实现以生为本。

(二)解决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都表明,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需求,而且不同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只有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才能制定最佳的激励效果,反之则收效甚微。面对高校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使用同样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要求,则会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青年学生的个体化需求,这必然导致教学目的事倍功半。广东工业大学探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该平台建立了人才培养的2+2模式、3+1模式和3.5+0.5模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因材施教,【7】更好的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现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增添一份积极性和安全感,有效缓解大学生对就业的恐惧。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验证,双方的结合既可仰望星空,又可脚踏大地。

三、分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在我国政府倡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有效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8】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激发行为动机,端正思想态度,进一步帮助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确立理想信念,激发奋斗目标,提升人格境界,为其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的一个有效载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协同作用,前者通过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为培养人才保驾护航。双方在育人上既分工又协作,二者相辅相成。仅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分类指导和协同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在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教育客体在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中的自我教育,以及两者所处环境的创造和维护方面。

(一)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教育主体是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9】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主动性和前瞻性决定其顶层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发展性。新中国成立伊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大学生从入学后就进入专业培养模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凸显。专业人才的思想被固定于其所学的专业方向中,不易接受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无法从多维度、多角度的视角来认识、理解和前瞻发展的世界。这样的体制下,学生很难融入大数据时代学科高度交叉的环境,更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教育主体正在主动探索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教育不再具有功利性的时候,受教者自然会变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10】高校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大类招生,通过1至2年的基础学习,让学生在确定专业前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各年级开展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和解决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通过跨专业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方法,鼓励学生拓宽视野,以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不断调整其生涯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渠道,为优秀学子提供了解和认识国际大环境的机会,让其生涯设计能够与国际接轨,从而带动国家发展的全球化;某高校还制定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参加一项科创项目。这些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正是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可塑性

教育客体是教育的接受者和受益者,教育的效果要从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客体的主动性和可塑性决定了客体的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教育客体都可以主动的选择参与其中,并直接影响实施的效果,其效果对教育主体的设计实施又会形成新的反馈和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思想是否正确、情感是否健康、意识是否坚定对客体的可塑性造成巨大影响,教育过程的理念是入耳、入脑还是入心,取决于客体的主动选择和自我教育。王占仁从理论上提出了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而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提供给教育客体的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可以很好的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11】创新创业的体验和应用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许多高校依托省级创业培训基地平台,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讲座、创业者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业、认识创业,并通过企业参访、企业家论坛加深对创业过程的了解。此外,对活动中展现强烈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树立榜样效应,可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直面创业恐惧。在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的影响和启发下,教育客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逐渐意识到符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五有人才要求,并促使自我朝向五有人才的方向努力。

(三)教育环境的创造和育人作用

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由校内外协同作用,呈现良好效果。创新创业的校内环境主要集中于:出台激励机制,加大师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的力度;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教育、集资、交流和项目展示等一条龙服务;校内打造全仿真创业模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如学生自主募股的实验超市、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厅、学生自负盈亏的广告公司;对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与创业奖励,扶持学生的创业理想。校外环境主要体现在与企业合作成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支持学生创业理想的具现化;聘请企业界的高水平技术工程人员、高层次人才、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多角度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有条件的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如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慧科教育的合作培养,缩小了学生创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些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促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环境通过实践行动制约了个体思想的形成,个体通过社会实践的影响反作用于环境,双方互为作用,互为影响。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在不断的发挥主动性,调整课程设计和能动的开展自我教育,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培养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富于创新精神、既能脚踏实地又能高屋建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对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教育始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要求,力求建立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一批掌握了先进技术,掌握了金融资本的新人才,其身不正,其心不善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结果不言而喻。因此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下培养的五有人才,更应该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更应该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格,将国家的责任、社会的目标与个体的行为规范保持一致。

(二)适当引入榜样人物的示范和典型案例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很多高校都引入了企业成功人士或典型的案例以起示范引导作用。在选取企业界人士时,要优先考虑成功人士的党、团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国家最急需的行业、最紧缺的领域、最新技术领域等的人士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观点都成为选取的标准之一。通过这些人物的理论魅力、知识魅力、人格魅力,使青年学生欣然接受他们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将青年学生的择业和创业的定位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

(三)辩证对待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

在创业教育课程结束后,有不少老师说,创业班级学生创业率低。不少学生更是表示学习之后,确定以后自己一定不会去创业。于是有老师觉得灰心失望,觉得教育很失败。其实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首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教育,培养符合个人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一致的五有人才,在学生身上种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待时机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可以发芽并以符合各方面需求的方式成长;其次,经过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业训练的学生,毕业后即使到公司就业,也可以摆正位置,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工作实际中,并为未来可能的创业积累经验;第三,我们更希望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以在他的工作领域中做出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技术以及产品等方面的,但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另一条可能实现的途径,就如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在对待自己的未来发展中,不困于势,不拘于形,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指向和目标,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10-6]

[2]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与规范[J].教学与研究,2014(11):53-59.

[3]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02-103.

[4]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78.

[5]徐飞.培养五有交大人[N].光明日报,[2014-12-30],13版.[6]品读习近平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EB/OL].[2014-5-6]

[7]米银俊,许泽浩.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30-32.

[8]樊平军.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以弗吉尼亚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器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25-128.

[9]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作用机制[J].江汉论坛,2008(4):117-121.

[10]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1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好分类[EB/OL].[2015-7-14]

第六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

文章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对艺术类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加强文化课学习,提高个人修养;突出情感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健全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融合;积极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环境。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前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非艺术类院校也陆续开办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其思想道德状况不仅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道德风尚。纵观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总体而言,他们的主流意识较为积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不过,仍有部分大学生政治信念缺乏,思想涣散,思想道德水准不高。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是目前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1、政治信念淡漠

受西方自由化思想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某些艺术类大学生不关心政治甚至存在厌烦政治的心理,这不利于政治信念的建构。如过于重视物欲,蔑视奉献,呈现功利化特点;或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迷失自我,在道德取向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政治信念的淡漠。

2、情感道德意识薄弱

某些艺术类大学生爱情的随意性较强,缺乏道德意识及责任感,其恋爱动机并非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空虚,或是从众心理严重,在校园公共场合,恋人之间亲昵举动公开化,感情的表达显得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3、受社会负面影响较深

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便独立生活,寄宿写生或练声,独自到全国各地参加专业考试,比一般大学生而言他们接触社会较早,进入大学后,艺术教学特有的实践性需要该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很多的社会实践,通过锻炼,使得他们表现出比其他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容易滋生出对成长不利的心理。

4、不注重基础理论学习

艺术类大学生相对其它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不宽,再加上过于注重作品的展示和创作,普遍忽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够,容易造成个人素质畸形,不利于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5、纪律性有待加强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不注意自我约束,习惯从个人实际出发,倾向于强调自我,同时喜欢标新立异,表现欲望强烈,从而具有纪律性较差的特征,对纪律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逆反心理。

三、对艺术类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文化课学习,提高个人修养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作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除了专业课学习外,还要将文学、美学、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加以整合,并贯穿于学习始终,这对其以后的艺术创造非常重要,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引导其学会尊重传统,把握未来。

2、突出情感教育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真诚地理解学生、真心地关爱学生,真正地相信学生,用爱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唤起大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赢取他们的信任与认可,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发动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激发其创作灵感,帮其在师生认可中感受专业魅力。同时,可鼓励大学生开办各类工作室,钻研专业知识,想办法为其配备指导老师,既有助于专业的拓展,又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此外,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类比赛,努力为学生构建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环境,有针对性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

首先,调整教学内容,从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升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内容对他们的感染力;其次,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符合艺术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用典型事例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运用课堂讨论、演讲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内涵深刻同时形象生动,既有现实针对性同时又带有很强的说服力及导向性。

5、健全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可反映出学习、生活及就业压力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惑,这就需要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出发,培养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具体而言应该加大对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注重宣传,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

6、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融合

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既要依靠教育,同时又要凭借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大学生思想,规范其行为。其次,管理要突出重点,实施定量管理,从尊重和关心学生入手,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第三,严字当头,即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抓严管,充分发挥制度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规范、制约和导向作用。

7、积极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环境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主动接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实现德育由外加向内需的转变,由学生顺从向学生选择的转变。

四、结束语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们普遍具有开拓性,他们非常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符合社会规范的公德意识,不过,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不成熟性及易变性等特点,特别是他们在追求个性发展时,容易产生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感性体验普遍强于理性约束,所以,应该积极引导该专业学生的心理成长,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帮助他们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有平.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J].岱宗学刊,2005.9(3).

[2]李红霞,蒋丽丽.新时期对艺术专业学生工作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5.

[3]潘灯.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

[4]梁静.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困境及德育对策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

[5]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

[6]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7]齐文生,郑培国.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探析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J].中国轻工教育,2009.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指路灯,不仅为当下人们思想的凝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开创了新的突破口。因而,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找准融合的路径,对开创中国特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布局以及帮助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前言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高校大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超前性,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相互碰撞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向性、多边性特点,一部分价值观与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偏离的甚至具有冲突矛盾的,这就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成长之路,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既要保证教育的效果又要创新方式方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核心价值观即是在某一个社会或团体中能够发挥导向作用的,在社会或团体的各个方面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并且使其他方面都从属于它的一种价值观。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精华、核心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高屋建瓴地引领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社会层面上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努力为我国公民打造一个理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我国公民的精神道德素养的构建树立了标准。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极为强大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动机,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点明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而高等院校是使其成长的摇篮,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便能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3.1教学场所融入途径

高等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干道是课堂教学。高校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不断改革,创新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丰富教材体系,推陈出新,用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身心;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大学生的课程负担,使广大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社会实践、丰富自身思想并开拓视野;要深入研究校本课程,找寻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素材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活动当中。

3.2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和高校教师职业教育体系紧密相融合,始终贯穿高校教师职前、职后的全过程。一是师德师风的建设,将师德作为前提,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高校教师的从业资格准入机制,把教师师德作为高校教师入职之首要条件,形成高校的师德建设体系。二是高等院校的党团建设,要抓好思政理论课、社科哲学课、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教师楷模的评选建设,把优秀教师引领师范的作用激发出来,引导高校教师自觉地加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3.3社会实践融入途径

高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高等院校应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制定相关志愿服务制度;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设高等院校实践基地、高校思政教学实践基地、高校文化实践基地;培养和树立先进个人或团队,用其所蕴含的能量鼓舞身边的大学生,引导高校学生自觉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来。

3.4校园文化融入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给激发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动力,建设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时代性校园文化。抓好诚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诚信建设,完善诚信体制,以诚信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立足,离不开道德规范行为;一个民族的生机活力,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润;一个国家的长治兴旺,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党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于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高等院校是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在高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3.5网络思政教育途径

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积极发挥网络的积极面,用正能量抢占校园网络阵地,形成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整合校内报刊、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官方网站等媒体资源,着重打造正能量的新闻网站;建设一批如党团学一学心理问一问在线解答等包含多种不同内容的特色版块。以形式新颖、内容风趣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抓住大学生的内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声音,多种途径,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走进到学生的脑海里、内心里。

4结论

综上所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而应该融入高等院校的每一组成部分,具体说就是融入教学场所、师资队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中来,使学生们能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201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L16DSZ004),作者主持研究。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并分析二者关系,总结出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由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共同营造的体现校园精神、[1]展示时代风貌的群体性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统一的人文情怀与环境氛围。看似飘渺虚幻的校园文化无处不在,既存在于物质载体之上,又蕴含于行为举止之中。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大学精神的引领、文化品位的格调、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学校外在形态、内在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教学活力、文明魅力刚柔并济。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要求,利用各种环境、机制和载体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因而,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效性。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要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扎实有效的德育方法与措施,帮助学生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大学育人职能。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遭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艰巨。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关注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提升针对性、实效性。校园文化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之更易为学生接受。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潜力的挖掘、特长的发挥、智慧的增长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引领和教育,最终将文化感悟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于行动自觉。

2、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前进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经营和沉淀的结果,这个积累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过程。然而,时代的变迁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会带来科技的创新、思想的变革,自然而然人们的文化诉求也会随之变化。在西方敌对势力与各种社会思潮带来严峻挑战的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动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予以统领,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服务学生成长的方向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学生成才需要,也是高校发展需要,更是社会和谐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在深刻把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充实、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高思想引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凝聚学生、号召学生、带领学生的强有力阵地。

四、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落实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思政教育氛围

物质文化是师生所处的物质环境和具备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景点、校园雕塑、花草树木、各类设施等校园校舍校容校貌。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和外在标志,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以有形的景观陶冶无形的精神,以高雅的环境营造育人的氛围,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启示、感染,潜移默化的达到陶冶性情、锤炼品质、塑造精神的效果。落实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环境,积极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育人空间,有助于思政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校园和谐。

2、强化精神文化建设,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办学理念、历史传统、态度作风、礼仪习俗等,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确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发挥主渠道作用,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三项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夯实成长成才基础;开展凝练班训、唱响班歌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不断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展现青年学子新风采。如笔者所在院校,采用如下方式及途径,不断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围绕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扎实开展学理论强党性铸信仰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夯实思想建设;用先进典型激励学生,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校园微榜样评选活动,挖掘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青年典型,传递青春正能量;用青马工程锤炼学生,举办新生骨干培训班、团学骨干培训班等,努力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用网络阵地引领学生,开展网络文明我先行、齐鲁话说价值观、师说等新媒体线上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3、巩固制度文化建设,明确思政教育准则

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守则、奖惩规定等,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保障性。巩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严肃校规校纪,同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把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结合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4、打造行为文化建设,构建思政教育平台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从事的各种群体文化活动及个体文化行为。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精神文化的塑造和认同,制度文化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是行为文化的结果,因此,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创新校园行为文化,探索、挖掘其巨大潜能,将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深化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经历、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服务理念;着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邀请学生喜爱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青年典型、杰出校友、创业先锋等各领域知名嘉宾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人生,分享经验,感悟成长。

参考文献:

[1]巩立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纵横,2013(12):115-116.

[2]王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4):275-276.

[3]程晓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现代经济,2007(6):237-239.

[4]张民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4):278-279.

[5]王士卿.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1):91-95.

[6]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第九篇: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中国梦是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提出的一个多元合一的理想信念,它既是民族梦、国家梦、政党梦、家庭梦、个人梦、世界梦,又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一种动力。而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具有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统一性,中国梦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包容、共目的、互促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从不同的角色(教师、管理者、学生等)和不同领域(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融入中国梦教育,全方位渗透,提高中国梦教育的效果,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共振效应;角色;领域

中国梦,新时代的宏伟梦想,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的崇高信念,追求的远大理想。大学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灵魂工程。只有将中国梦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实现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带领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来的新时期全中国人民的民族集体梦想。不久,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一)中国梦既是民族及国家宏观的信仰理念,又是个人具体实在的需要

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百年强国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随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梦魇、百年抗战。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予以国人光明和希望。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儿女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吃苦、刚健自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2010年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引领一代又一代爱国仁人志士不断前进的信仰、理念和精神动力。同时,中国梦又是关乎每个普通老百姓具体实在需要的幸福梦,例如,关乎每个人当下乃至将来的生存质量:能否喝上放心的水?能否吃到放心的食品?能否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中国梦并不是鸿篇大论,高头讲章,它就是这样一碗水、一口气的具体和实在[1]。

(二)中国梦既体现了集体观,又体现了个人观

中国梦不但关注民族和国家集体的重振及和平崛起,而且关心老百姓的个人福祉,这种既强调集体主义的共同梦,又不排斥个人梦的伟大理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切。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宣称的那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

(三)中国梦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梦的目的不是主宰亚洲,不是威胁世界,而是为促进世界和平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就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欢迎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丝绸之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基金的建立,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就是最有力的行动证明。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就强调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国共产党已有伟大成就的接力[2]。因此,中国梦是一个多元合一的、高度凝练的民族梦、国家梦、世界梦、政党梦、家庭梦、个人梦,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一种动力

二、探究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从主体对象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剖析融入的可行性

1.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具有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统一性。一方面,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之一,同时,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理想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梦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因为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理想目标的追求不但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它还会自觉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行为。就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中国梦是大学生个人梦想的依托之源和安放之地,大学生只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个人理想的实现要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作为前提、基础和保障。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个人理想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3]。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听从我们所处时代的召唤,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和国家的事业中,融入当代的社会理想中国梦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最终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

2.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包容、共目的、互促进,彰显融入的可行性。首先,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理想,属于理想信念的范畴,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那中国梦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部分融入整体中进行教育当然是可行的。其次,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统一性昭示了融入的可行性。中国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国梦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了解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内在唇齿关系前提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勇于担当,勇于拼搏,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任务,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和实现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4]。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内涵概括为培养新四有人才:即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可见,中国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旨统一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有能力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两者价值归旨一致,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可以相互融合。最后,中国梦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枯燥,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达到以下效果:第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国梦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新时期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目标。第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针对性,让原先在学生看来高大上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切身利益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相结合,实现教师讲的与学生心中追求的产生共鸣,实现老师与学生心灵的共振,产生共振效应,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转化功能,让课堂教育内容能进驻学生的心灵,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第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式改革,中国梦一提出,就在政界、商界、学界引起了热议,大学生也争相在微信、微博、课堂上讨论自己与中国梦的关系,对中国梦的理解,这启示我们,一种思想要想让人愿意接受,表述的语言和传递的方法就要以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这促进我们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分析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剖析融入的必要性

不同历史时期,人的理想信念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通过对广东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积极方面:第一,90后大学生基本上具有自己的理想,能较早地进行个人规划,特别是职业规划;第二,能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认同理想信念是个人获得发展的动力源泉,能激发人前进的内驱力;第三,大部分学生知道中国梦,但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及其与大学生的关系,如何实现中国梦等问题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消极方面: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脱节,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没有关系,认为自己个人理想来自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5.7%,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长远目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分离;第二,理想与计划脱节,虽然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有个人的理想,但缺乏具体的实现理想的行动方案和措施,理想更多地停留在思想层面,将理想付诸行动的较少,这也是知行脱节的现实表现,缺乏躬亲实践精神;第三,实现理想信念方面的自信心不足,在什么是你实现理想的最大障碍?的调查中,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是自信不足,其次是懒惰、承受压力能力差、沉迷网络,可见学生中实现个人理想方面还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第四,对中国梦与大学生个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在深度访谈中,学生虽然知道中国梦与个人梦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清楚有什么样的关系,也不知道个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不知如何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获取实现个人理想的动力。从前面分析我们可知,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具有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统一性,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基于以上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多维度探讨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对象在不同的领域中合力推进,才能形成优势互补、要素集成、多向贯通联动的强大动力,提高中国梦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圆梦出力。

(一)从不同角色的角度探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不同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特点、优点和缺点,能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而且在同一团体中,不同角色之间存在联系,他们如果能在发挥好自身角色功能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可以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使团队更加优秀。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管理者、学生如能履行角色职责,并密切配合,就能提高中国梦教育及学习效果。

1.教师角度:教师潜心研究,将中国梦融入教学,提高中国梦教育的深度。第一,信然后教之。所谓信业才能授业,首先,教师应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中国梦的历史及现实背景,深刻领会其时代价值和价值追求,不能含糊其辞,一知半解,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用中国梦精神实质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利用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诚挚的感情,利用自己对中国梦必定实现的坚定信念和民族国家感情感染学生,提高教育效果。再次,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国梦,爱国爱校爱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美好社会而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用言行去感染和引领学生践行中国梦。至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信奉之,诚教之,躬行之。第二,努力进行教学研究,将中国梦融入课程内容。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热点,抓住时代的机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中国梦作为当下的社会理想、社会热点,该如何将其融入我们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这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因此,我们要分别对中国梦和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在深刻理解中国梦精神实质和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国梦教育分别融入教材中相关章节教学,将新的社会热点融入教材原有的传统的内容之中,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时代内涵及价值,同时提高其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中国梦的教育效果。再好的教育理念,再完美的教育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情感教学与理性讲解相结合等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练式教学法对中国梦教学有显著的效果。在研练式教学中,可针对中国梦的教学内容设置主题研练、采访报告式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的研练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民主、共享、平等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研究、讨论、辩论、思考、分析等形式,加深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将中国梦融入理论教学,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建构起学生中国梦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动力源泉,激发他们求学的积极性,驱动他们努力奋进的内驱力,感召他们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凝聚他们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正能量,实现更具有价值的人生。

2.管理者角度:管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将中国梦融入日常工作,拓宽中国梦教育的宽度。第一,将中国梦教育视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学校通过政治学习和专题讲座,提高管理者对中国梦的理解,认识到中国梦教育是当下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教育,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高度重视中国梦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二,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管理者要在校园文化工作中用心策划、点面结合,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各项活动当中,用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加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感悟、实践中国梦的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加入具有自身特长的社团,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准备,在自己擅长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自身才华,从而培养学生实现目标计划的自信心。第三,在校园舆论宣传中全方位渗透中国梦的相关内容。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高校宣传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和感染作用,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利用管理上的优势抢占校园宣传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对进入学校公共宣传栏、校园公共微信平台、校园微博、校园BBC等校园新兴媒体的内容要进行严格把关,实行制度保障、专人负责等管理。另一方面,在校园各种宣传媒介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力度,增强中国梦在校园中的穿透力,可在校园宣传媒介中加入中国梦理论学习、中国梦与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活动、历史或现代践行中国梦的楷模、践行中国梦的当代大学生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的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的问题。这样,中国梦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随时可学,随机可悟,营造学习中国梦、感悟中国梦、践行中国梦的热烈校园氛围。第四,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通过计划实现目标的能力,从而解决理想与计划相脱节的问题。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通过对其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目标,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的过程。辅导员和班主任可给学生发放《学业生涯规划手册》,要求学生在分析自身特长优势、兴趣爱好、缺点不足等自我现实的基础上,按要求制定出大学四年的总体规划,每一学年的目标、计划和每个学期的目标及计划,并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对照学期初、学年初的目标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通过计划有效实施达成目标的能力,培养将远大目标进行分解,通过计划分步完成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对完成目标的信心,培养实现理想的信心、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3.学生角度:学生主动将中国梦融入生活学习点滴,提升中国梦教育的效度。第一,将中国梦学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首先,在各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自觉融入中国梦的内容,通过认真学习中国梦理论,认识中国梦的来由,理解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内涵、主旨,认清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等。再将这种理性的宏观认识和理解化作内心的认同和头脑中的观念,再而将这种认识化成自身行动指南,成为个人价值观,然后在各种实践中主动践行中国梦,之后通过在实践中的感悟,增强实现梦想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坚定中国梦必定实现的信仰,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社会实践,为将来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这样,实现了认知上的理性认识,情感上的共鸣认同,意志上的坚定信仰,行为上的积极践行。第二,积极主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践行中国梦,在实践中领会中国梦与大学生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正确的观念能指导有效的社会实践,而有效的社会实践能改变和创造世界,大学生想成为改变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先行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就必须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理解、认同、坚信中国梦的基础上,在正确中国梦价值观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中国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深刻领会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用伟大的中国梦引领个人梦想,让梦想通过艰苦奋斗、躬行实践成为现实,在践行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从不同领域探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作用下,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体,能接收到海量信息,了解到国内外热点,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容易对坐而论道的教条式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抵抗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对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多领域,形成合力,让学生多维度学习、思考和感悟中国梦,多渠道体验和实践中国梦。

1.理论课教学。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梦教育,实现全渗透。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中国梦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与中国梦内容上的契合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技术手段。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科教学中,找准与中国梦相契合的教学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科目都与中国梦有相关的契合点,教师应仔细分析,深入思考具体的对接点,多科目全方位渗透,有效将中国梦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信仰及外在的行为追求。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绪论、第一、二、三、四章都能找到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都能进行穿插和渗透教学。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三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可切入讲解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促进作用,讲清楚讲透彻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之间的关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可在第一、五、十一章加入对中国梦解读的内容,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讲明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根据中国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而提出的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势与政策》课可专列一章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学,从国际形势、国内现状分析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第二,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纯理论的灌输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缺乏情感体验,那缺乏情感效应的教条理论怎么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善于将中国梦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及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将社会热点、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个人追求结合起来,这是新时代的教育规律。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关心宏观的国家民族利益,又关心微观的个人切身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中国梦既是民族梦、国家梦,又是家庭梦、个人梦,它既关注国家民族未来前途,又关心家庭个人未来的命运,兼顾了集体和个人、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具有情感教育的潜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梦,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第三,利用多媒体、实践教学、研练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效、生动地阐述、讲解、分析、讨论、研练、体验中国梦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体验式的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可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还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培养主导精神。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先烈故居、烈士纪念碑、革命纪念馆等,培养学生的革命传统道德,为践行中国梦提高思想保障。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寻找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个人梦、人民梦、家庭梦,感受中国梦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体现,还可采访成功的圆梦人,学习他们执着的追梦精神,刻苦的圆梦品质,从中获取自我追梦的力量和勇气,提升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3.校园文化。将中国梦教育植入校园文化的每个领域,实行全覆盖。第一,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在校园环境创设上加入中国梦元素,将中国梦物化为学生可看、可触摸、可感受的校园雕刻或画面等景点。另外,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和宣传画报等大力宣传中国梦,在校园形成学习中国梦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第二,传播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首先,可请专家及社会先进典型人物开展相关讲座或观看优秀的历史纪录片,我国历史上有无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勤奋斗的仁人志士,当今社会有很多为社会进步、他人幸福而无私奉献的典型事迹,如最美人物之最美教师张莉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从古到今,这些事迹都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此类讲座,崇尚先进、宣传先进、学习先进。其次,利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庆、建党日、建团日等纪念日举办观赏性和教育性相融合的、讴歌伟大祖国和民族、讴歌优秀中华儿女的展览,通过参观展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国家民族兴衰,匹夫有责的情怀。再者,寻找大学生群体或校园中的优秀先进人物和事迹,如成功创业代表、助人为乐之星、和谐宿舍、先进团支部、优秀班级、优秀社团等。发挥身边榜样更可亲可学的作用,让学生具体直观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第三,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党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植入中国梦的活动,或专门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课余活动的点点滴滴,开展适合学生爱好点和兴趣点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舞蹈比赛、歌唱比赛、摄影大赛、广告设计比赛等,发挥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作用,在校园内形成学中国梦、讲中国梦、行中国梦的热烈氛围。

4.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多种践行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之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主要载体。因此,学生要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到社会大熔炉中进行实践,才能加深对中国梦精神实质的领会,才能深刻领会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在现实中受教育、长才干。因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5]再者,梦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照亮现实,但毕竟不是现实,只有通过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中国梦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实现中国梦、成就个人梦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育和生活相融合,促进学生实践中国梦由自发走向自觉。可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在艰辛的兼职生活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锻炼圆梦的才能,提高圆梦的才干。通过这种服务性和体验式的实践学习,亲身感受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之间的统一性等,将对中国梦的理解落实到现实的实际行动中。伟大的民族拥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人民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培养伟大人民的铸魂工程,只要不同角色的人用心地将中国梦融入多领域实行多维度教育,定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中国梦实现者,中国的明天将会乘风破浪,中国梦的蓝图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J].学术前沿,2013(4):48-57.

[2]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组织.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8.

[3]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

[4]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3(12):96-10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

第十篇:贫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摘要]

在高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女大学生,他们同其他贫困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他们在心理承受能力、人积极交往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弱势,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职业竞争,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更为紧迫。提高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必要性出发,分析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女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也面临着择业、就业的困境。虽然国家和高校都出台不同层次的资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可是就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只是简单的缓解其经济困难这种硬贫困还远远不够,其思想与心理方面的软贫困更需要引起广大的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一、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于非贫困大学生而言,她们心理脆弱、缺乏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差、受挫感强、依赖心理重。当她们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心理无助、内心苦闷而又找不到方式去发泄时甚至会出现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甚至结束生命种种偏激的行为。这往往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继而影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面对日益凸显就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避免结构性失业和地区性供大于求的现象发生,就必须从观念上厘清,这就要求贫困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一载体不断丰富和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贫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的核心。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断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准备。以往职业生涯规划中偏重职业政策引导、职业技巧梳理,而轻视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如科学的三观教育,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精神教育等方面,这对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无疑是不利的。贫困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积极向上、务实求真、奉献热情的择业、就业心态,还可以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历史使命感,对于提升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素养,解决就业问题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二、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针对性不强

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需要,但是显然其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够。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能更好地贴近实际、也没能更加切合于贫困女大学生自身职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一,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泛化。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背景、家庭教育以及自我长成都具有独特性,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有密切结合其特殊性,尤其是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没能充分考虑到贫困女大学生于非贫困生的区别。其二,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不够健全。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有利于顺利快速地达到预期目标。就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目标缺乏层次性,具体目标不清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如职业心理目标、职业思想目标、职业理想目标等方面,但目前来看,这些具体目标的内容和结构都不明确。缺乏一套更具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教育目标体系。

(二)内容不够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同社会在一同发展,同时代一起进步。但是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没有结合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性进行教育内容上的丰富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以职业道德、三观教育为主,针对女性提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教育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教育、抗打击能力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还相当贫乏。另外,在教育全程化上,主要是针对大一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在老生以及高年级阶段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不够,这就使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具连续性、全程性,进而造成贫困女大学生不适应社会以及就业观、择业观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要求不符,甚至出现严重脱节。

(三)工作途径拓展不够深入

首先是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与新途径探索不够。目前不少高校利用网络技术、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些许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却没有充分利用更好这些高科技工具,没有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性进行特殊的教育引导。其次是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保障体系不到位的问题。主要涉及监管体制、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监管体制方面,一般高校都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而学生工作部门主要依靠专兼职辅导员来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使得本来就配备不足的思政教育人员除了日常性管理事务之外无法照顾到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实际,无法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这无疑也是对贫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一种限制。

(四)教育方法相对单一

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就目前来说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也并不丰富,大多采用讲授式的灌输教育,并没有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五)理论研究力度不够

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但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是在九十年代才被引入高校,真正发展和普及还要追溯到21世纪,所以严格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高校仍处在借鉴探索阶段。由于中外国情的不同,简单的复制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理念以及社会制度。所以相对短暂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不能够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提供充分的指导。

三、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探索

(一)确立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出发,以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为出发点,坚持以贫困女大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四自教育,抗挫教育等,引导贫困女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为职业生涯的全程化、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为导向

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正确的原则为导向,这是顺利开展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则和标准。第一,尊重与爱护相结合。尊重与爱护学生是每个教育者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我们在对待贫困女大学生时更要贯彻这一原则,要看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特殊性,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保护好她们的自尊心,让每个贫困女大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与呵护,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女大学生打开心扉,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去挖掘她们的职业需要和思想需要。第二,疏通与引导相结合。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得如此。面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者要先疏通后引导,疏通职业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形成思想教育价值。第三,精神鼓励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毛泽东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贫困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践行这一原则。对贫困女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思想、职业意识等可以适当的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如表扬、赞美、荣誉证书等,充分调动贫困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所面对的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实际问题可以对其进行困难补助、办理助学贷款帮助其进行人际疏通等,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避免因为这些实际问题而影响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行为习惯。第四,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教育者在对待贫困女大学生时应看到她们既有普通大学生的普遍性特点又有贫困女大学生独有的特征,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贫困女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对待,从而增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深化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将四自教育融入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贫困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经济困难和人际交往障碍,她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又往往自卑、依赖,所以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四自精神教育势在必行。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所谓自尊就是要尊重自己,在职业规划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自信就是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和不良心理,拥有必胜的信息;自立就是在自信的前提之下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不依赖他人,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他人的认可;自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勇于拼搏、克服困难与挫折将自己变得强大。第二,着重进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贫困女大学生与分贫困生相比其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就业打工意识较强。多数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农村,其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亲戚朋友对职业规划知之甚少,所以她们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敏感性、重视程度低,她们往往不能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想着毕业后不是简单的找份工作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就是非得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的工作,出现两个极端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甚者影响一生。所以教育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着重强化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她们理性的职业态度。第三,拓展适应教育和抗挫折教育。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法则,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同样适用。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生存竞争,她们的社交水平、适应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都普遍比普通大学生偏低,为此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拓展贫困女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和抗挫折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抗打击能力。让她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环境和人生之路上的坎坷与挫折。

(四)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第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改变只重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贫困女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的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另外还要注意课程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不仅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大三也要开设。可以分阶段分教学目的去进行,大二大三注重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形成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长效机制。第二,抢占网络阵地主旋律。网络媒介工具带来的网络社会交往以及网络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社会文化生活的特性,这深深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操作。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壮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新载体新形势,例如微博、微信、飞信、QQ等。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利用好这些新媒体工具,例如让所有的贫困女大学生加入微信群,及时的在群内发送关于职业生涯设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小图文,经常性的在群内发起讨论;再如建立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分别从网站、网络论坛、微博等常用网络工具发起讨论,也可以从学习、工作、社会新闻等方面潜移默运的影响贫困女大学生。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不断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数量,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在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及时更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识以及技术技巧,要能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载体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不断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三,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践行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只有教育者进行教育的积极性,而没有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教育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故而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强化自我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尽可能多的创造实践机会,使贫困女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获得更加直接的感受,进而对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进行总结分析,上升到思想认识方面,形成连贯性、循环性教育。使贫困女大学生不断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对职业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新的理解,慢慢地将这种行为转换成一种习惯,从生活中也能时时实施自我教育,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实施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高校教育者应该密切结合贫困女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目的。例如,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容易出现思想偏激、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抗拒心理等问题,可以利用预防教育法对其进行纠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针对贫困大学生社会地位弱势、物质条件贫困等特征可以利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影响,利用榜样的力量让贫困女大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她们职业规划的积极性;针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自卑、社交能力差等负面心理,可以利用心理疏通法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予以疏通,结合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借助校内外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排解职业生涯规划中所遇到的负面情绪,增强她们职业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实现就业。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实施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做好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高校教育者脚踏实地、掷地有声的予以施行。高校教育者还应当给予贫困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心,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她们提升职业思想认识,走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路。

参考文献:

[1]陈晓飞,夏牧.高校贫困生软贫困问题的理性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5):62-63.

[2]赵敏.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曾继平.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一凡,辛锋.如何突破人生危机:自我教育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湖北郑真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我爱秋天-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吴红燕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6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第四单元第3课《各种各样的传媒》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霞娟

小海燕小升初家长会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辽宁李金明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燕飞

小升初真题讲解10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再调查

井坡学校九年级政治中考复习讲座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10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