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必要性
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受“两极对立”思维的影响,存有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教育,因而是一种临时性和短期性的教育。正是受这种错误认识的误导,很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战略性的思考,以至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散点状态”[1],系统化和科学化严重欠缺。不可否认,由于受教育特质的影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相比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灵活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但是,这种灵活性和及时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整体性和层次性和谐统一的完整系统体系,其组织实施同样需要考虑系统序列化问题。当前,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织实施缺乏系统化、序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要走出传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克服目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首先确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性思想,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的系统性理念,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序列化问题。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追求实效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追求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把握,但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教育内容是否科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实效的工具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现实体现,同时,它也是教育对象直接接受、面对和评价的东西。”[2]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建构也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把握,而内容建构的序列化问题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之所以有助于教育实效的提升,是因为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呈现,不但可以克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盲目、随意的弊端,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内容要求,把握和理解内容要求,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和践行内容要求。概言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呈现方式,既有助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实施,也有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学习,因而必然有助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提升。贯彻国家意志的现实需要。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序列化,既不是我们的创举,也不是我们心血来潮,相反,而是为了贯彻国家意志的逻辑必然。因为,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事实上已经明确提出了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的有关说明。例如,《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就曾明确指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观点,主张“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而这些规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因而,在这里,我们明确提出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序列化建构事实上也是为了落实有关政策要求的逻辑必然。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可行性
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进行序列化建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品德发展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教育,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能否建构一个相对稳定的序列化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需要序列化,而且完全可以序列化。因为,虽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且经常出现反复现象,但学生的品德发展却并非是完全杂乱无序、无章可循的,相反,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并且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表现出一定的相对
稳定性。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以及相对稳定性为我们研究和建构序列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所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其基本内容。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性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提供了实践经验借鉴。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不断总结正反经验中深化。“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3]。而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而言,其同样离不开长期以来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一土壤。虽然给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明确的名称与定位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一直具有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传统,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的丰富经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建构科学内容序列方面,更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成的这些宝贵资源,可以为当前我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构建提供必要的支撑。通过总结、概括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建构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性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构建和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序列就成为了可能。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丰富性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其进行反思性的理论研究。当前,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问题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问题事实上已经开始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完全可以在吸收和借鉴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建构科学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提供有益借鉴。任何一项实践的深化既不是历史隔绝的无根创造,也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延续,它应是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辩证统一的产物。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自觉回顾与总结,对他者经验的自觉吸收与借鉴,既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实践进程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层次性、体现序列化,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早已熟知,有的不仅口头提倡,更曾付诸于有效实践。如我国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主张“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的理念,并具体地提出了“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的内容序列。又如,新加坡曾系统规划品德教育内容序列:“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注重‘个人’,二年级课程注重‘家庭’,三年级课程注重‘学校’,四年级课程注重‘邻居’,五年级课程注重‘国家’,六年级课程注重‘世界’。”[5]这些力求将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科学统一,从而寻求内容组织序列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对我们建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序列,是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性构想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学段指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本质上就是要在切合学生品德发展实际和满足学生现实需要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这两大依据,并在综合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6],我们尝试归纳、提炼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指向。第一,小学阶段: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处于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其品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特征,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差,道德认识停留在表面化的趋势明显,并且“认识和行为、言与行是基本协调的,具有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特点和强烈尊重规则倾向”[7]。因此,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品德养成层次上,学校应从简单、易行的规范教育入手,通过一系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必备的行为规范,尤其是最为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二,中学阶段:道德品质培养。对于处于品德发展习俗阶段的中学生而言,虽然其身心发展虽然已经接近成熟,对客体和认知的也有着积极的渴望,但过渡性和感性化特征却依然明显。因此,在这期间,学校应该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现存的主要问题,以“教会做人”为
核心目标,有的放矢的利用吸引力大、参与度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教育内容的重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上。第三,大学阶段:道德观念培育。“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8]。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理性思维的模式逐步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意识也显着增强。因此,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然序列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使其成为高度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定要突出“穷其理”的层次导向,教育的内容的重点要放在理论解读上。年级分解细化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重要环节。除了要重视学段间的差异之外,同一学段不同年级间的差异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虽然我们的日常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在总体上已经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学三个阶段性的层次序列,但在阶段内部却并没有做进一步地分解,未能充分考虑到学段内部不同年级间学生品德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差异性,以至于学段内部各年级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序列化设计缺失问题。事实上,对于同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其品德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是有着较大差异的。例如,虽然都是小学阶段,但一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间的品德发展特点、现实需要及面对的问题显然是不一样的。再如,虽然都是大学生,但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间的品德发展特点尤其是现实需要和面对的问题也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我们要提高实效性,就需要注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年级间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