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对思品课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被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曾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 》中作了规定,在新近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中也作了 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像落实“明理”、“导行”这两个基本环节那样,来落实“育情”这个 环节。“育情”这个环节落实得如何?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接受了多少?要回答这些问题又必须像测试道德 认识那样来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测评的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过程。它既是 评价措施,又是教育措施。因此,情感教育测评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运用。本文欲就测评的 意义与方法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 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 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 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 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 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 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 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 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 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 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 、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 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 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 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 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 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 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 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 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 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 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 ”(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 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 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 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 ,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测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 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 ,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 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 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 ,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 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 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 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 “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 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 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 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 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 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 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 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 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 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 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 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 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 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 “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 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 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 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 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 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 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 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 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 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 。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 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 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 情感产
[思品论文]对思品课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被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曾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 》中作了规定,在新近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中也作了 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像落实“明理”、“导行”这两个基本环节那样,来落实“育情”这个 环节。“育情”这个环节落实得如何?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接受了多少?要回答这些问题又必须像测试道德 认识那样来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测评的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过程。它既是 评价措施,又是教育措施。因此,情感教育测评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运用。本文欲就测评的 意义与方法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 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 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 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 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 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 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 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 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 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 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 、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 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 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 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 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 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 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 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 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 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 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 ”(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 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 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 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 ,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测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 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 ,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 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 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 ,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 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 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 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 “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 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 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 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 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 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 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 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 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 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 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 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 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 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 “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 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 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 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 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 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 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 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 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 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 。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 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 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 情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