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论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

论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6-30

课程的建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如果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没有价值哲学的引领,最后会陷入一种盲从和无序,将会以失败告终。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对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基础性反思与前瞻性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反思与建构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价值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映的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观追求。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所进行的自觉的价值选择,一方面体现了主体价值追求的自主性,有利于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具有片面性、为我性,需要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引导。而“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能满足主体(人和社会)的一定需要,亦即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对一定主体发展的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应。”[1]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性质上说属于课程问题的哲学层面,课程实际目标的论证与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无一不受到课程价值取向的制约。

中学政治课程是实现中学生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蓝图”。从本质上说,课程是人类对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应然”把握,它必然要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引导,价值关涉性是它的显着特点。这一点在中学政治课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这一课程关乎人的基本素质和根本发展方向,因而是关系全社会的大事情。1949年以来,我国中学政治课程基本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政治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模式。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思想政治课也随着整个教育形势的发展成为升学考试的一个科目,使之演化成为知识记忆的教育模式。与这种模式相配套,中学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更多体现其考试选拔的价值。21世纪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对中学政治课程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希望其能够承担起塑造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大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的要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中学政治课程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课程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学政治课程的建设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简单——只要诉诸传统或权威,就足以解决课程活动中的价值难题,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也必然对课程活动产生实际影响,教育工作者难免产生迷惘。对此,既要深刻体认、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主导价值导向,还应思考课程建设的基础性与前瞻性问题,在基础性反思与前瞻性研究中把握中学政治课程的使命。

对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实际上是一种对课程哲学的追求,以及对课程发展的一种价值期待。它既是基于一定视界中的事实判断,又是对课程发展应如何的价值诉求。无论从课程建设的本身还是从课程所关注的社会需求与中学生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而言,课程的价值取向都是一种充满生命关怀的哲学反思,即试图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中学政治课程进行价值意义的追问与反思,超越过去以物为本的研究边界,以显示其终极性的人文旨归。寻觅并彰显课程建设领域中价值取向问题,不断反思与探讨课程价值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有利于发挥课程哲学的批判与价值引领功能,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阐释体现在中学政治课程领域中的价值内涵,拓宽我们对中学政治课程的研究视界。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课程)改革此起彼伏的背景下,对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反思,为中学政治课程实践的发展寻找一个坚实的立论基础,为中学政治课程改革选择一条合理的发展方向,进而实现对中学政治课程价值的全面把握,以回答课程改革现实境遇中遇到的问题,是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既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具体化,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研究的理论提升。

二、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构成与特性

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源于中学政治课程自身的构建主旨。中学政治课程是“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2]是帮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3]。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是课程主体与课程客体的一种相互满足关系,课程价值的实现在于满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程度以及如何实现二者需求满足的统一。

(一)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构成

从课程主体来说,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主体是国家意志、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综合统一。就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而言,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价值引导,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和谐一致、协调发展。中学政治课程作为“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与“为高中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毫无疑问担负着引导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取向的重任,鲜明地体现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

就中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而言,中学政治课程要满足中学生实现自我认同与价值认同的需求,在社会化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对此中学政治课程责无旁贷。

从课程客体来说,中学政治课程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国家、社会和中学生的某种需要。对国家意志而言,中学政治课程能帮助强化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对社会而言,中学政治课程能为其提供合格的公民。对中学生而言,中学政治课程能满足其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身心,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特性

价值学理论告诉我们,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既离不开人和人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而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都具有多样性,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性。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特性是客观性。从它的构成因素来说,无论是主体还是主体的社会需要,客体及其属性都是客观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也是客观的。由此,对中学政治课程价值特性也应从多样性、历史性和客观性这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1.中学政治课程价值的多样性

首先,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主体具有多样性,是国家意志、社会需要和中学生需求的综合体,而每一个需求主体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客体也是多样的,如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三条学习主线(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必修内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和选修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它们对中学政治课程价值主体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2.中学政治课程价值的历史性

主体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它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政治课程价值主体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适应、满足主体需要的课程变得不适应了,这就必然要对中学政治课程进行改革,推动中学政治课程的发展。

3.中学政治课程价值的客观性

中学政治课程价值的客观性不是说中学政治课程与人和社会无关,在人和社会之外存在,而是指构成它的因素——主体及主体的需要、客体及其属性,是客观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也是客观的。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中学生,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需求都是客观的,中学政治课程及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以及它对主体的作用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应该立足于这一客观性基础之上。

三、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要观照两个问题

(一)在课程发展历程中把握好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

要把握好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必须对课程发展的历程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深度把握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自课程设置以来,不仅社会发展极速变化,人们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社会内部各种价值要素和价值观念之间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课程在维持着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了中学生的个体价值。课程目标既传承了主导价值观一元引领的积极作用,又积极建设中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要求,由此也面临着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从课程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前的课程经历了构建以“五爱”为核心的德育框架到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严重背离的极端政治化倾向。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课程在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德育政治化遮蔽过程中,自觉地开始了与转型期社会生活相适应、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协调的改革探索。从适应社会发展中的拨乱反正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发展,再到伴随新课程改革而来的以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活化与人本化的科学发展,课程在努力实现着向中学生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回归,努力与转型期社会相适应、与中学生思想发展相协调,既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需要,又关怀中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形成。在社会发展因素影响下,中学政治课程以其曲折发展的历程启示我们:中学政治课程应当在遵守中学生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课程发展规律前提下,探索适合课程自身成长的独特发展道路,既要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坚持课程的知识性、生活化、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精神。因此,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未来发展是:把握中学生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特点及其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体现中学思想政治与课程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构建中学政治课程价值特殊性的概念与原理,最终确立起中学政治课程建设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当前课程改革的复杂状况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的结果,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既是社会复杂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在课程发展领域的延伸和微缩,也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取向的复杂性传承与继续,还包含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出来的独特性价值问题。因此,我们在对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中,必须直接面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发展状况,面对社会对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理解和价值期盼,才有可能适应和引导课程的价值活动与价值选择。

(二)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正视价值取向的复杂状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问题,已经在中学政治课程领域中得到了明显

的体现。例如,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制,再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等。“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已不仅体现在观念层面,人们的关注点已转向了关注实施行为的具体要求与效果,这是课程发展的时代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未来课程的发展尤其是其内容的选择与编制、课程实施中的各个环节与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执行等问题,更加需要我们的课程独立意识和变革创新能力。如果说我们过去的课程主要是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性文件,那么现在我们要能独立自主吸纳教育理论的成果,树立课程意识,开创课程的发展道路。这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研究中正视课程价值取向的复杂状况,处理好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今天的课程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比过去复杂的价值要素和价值结构,如何处理好课程的主导意识形态一元引领与多元观照,处理好课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问题,使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困难和挑战。要使课程改革成功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获得一个适合课程建设需要的协调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急需提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课程建设理论的智慧和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及人们生活与思想的复杂状况,使中学政治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及其极为复杂而又特殊的内在相关性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是课程实效性提高的关键。

首先是在传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课程的发展要求既不能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是要遵循其基本原则,但是也绝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样再现,而是根据学科教学理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调试和改造。在坚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公民思想品德与政治素质培育、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养育等教育目标,体现课程的理念,既有历史性的传承与扬弃,也有变革性的创新。

其次是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模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程加入基础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学政治课程的现代化不同于基础教育领域中其他课程的现代化模式,它在继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借鉴其他课程现代化的最根本要素,特别是要借鉴西方德育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的理论与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生活化等理论,并由此使课程改革获得发展。课程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中向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并没有也不能够把国外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模式搬到中国。我们既要积极加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又希望将其在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展开,于是一方面积极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现代化改革的历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把握好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进程,使之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既努力地改变和发展课程模式,顺应课程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需要,也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完善课程发展,更要根据中国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变或引导课程,这就必然面临比较复杂的挑战。

最后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与超越而言,课程致力于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现代化发展成果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有利于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时代性意义,也有利于为课程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一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使其变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学政治课程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几年的发展积淀,积极汲取各国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文明成果,引入各种有利于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的积极因素,融会到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之中,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创造出许多新的价值因素,使之成为促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发展的积极力量,从中获得发展机遇。

在当代课程发展的复杂问题中,既有突破传统单纯意识形态一元化教育的问题,也有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既有传统政治课程的现代转型的矛盾,也有课程自身不断产生出来的新矛盾。这多方面的矛盾内在交错,其复杂性程度是中学其他课程改革中少见的。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对整个课程改革系统的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关系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融合到课程价值取向中,就有可能出现课程价值取向的迷失和主导价值的削弱,影响课程的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这要求课程必须进入建设和发展转型时期,而这需要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的支撑基础,真正满足社会发展与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

四、探索构建当代中学政治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思路

当前,课程正处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将多种积极的价值因素有机整合构建课程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在多重变化整合的动态过程中更好地思考课程价值体系建构,处理好课程编制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处理好社会与个人价值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系统性思维更好地谋划课程的未来发展,在批判与建设的统一中构建起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有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价值体系。

(一)确立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意识

要对当前中学政治课程建设中所呈现的复杂价值需求与运行状况开展实证的、量化的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准确把握课程价值要素之间的现实分布、力量对比及其演化趋向,探讨它们之间的需求点和冲突点,探讨社会发展与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及其建构途径,创造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有效课程建设机制,为课程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要把课程发展的实践活动作为价值取向研究的最终“文本”。如同一切科学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对于客观对象的“解读”一样,对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要坚持以课程发展的历史和实践为解读的对象和文本,而且是唯一的最终“文本”。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56)作为课程研究范畴的“价值取向”概念,是课程活动中的总概括,它普遍地存在于课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存在于课程实践的一切活动中,以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相对课程发展的既有现实状态而言,价值取向问题具有某种超越的性质,它是产生于课程现实和实践,又高于现实的现象。准确地把握课程价值取向的本质和特征必须深入全面地理解课程既有的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地考察课程实践的表现和逻辑,才能得出较为有效的结论。

第二,要深入到中学政治课程编制的实践内部去揭示价值取向发展的实际。课程编制作为课程设置的对象性活动,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只有从中学政治课程编制实践的内在结构和过程中找到价值取向存在和发生的根基,才能深刻地把握课程的本质和必然。马克思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揭示了价值取向本质的基础,列宁关于“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5]也指出了价值取向的根本。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问题产生于中学政治课程特有的对象性关系——中学政治课程主客体关系及其实践活动之中,产生于人们按照一定的尺度去认识课程设置的活动中,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中学政治课程存在的一个内在尺度、一种根本指向。因此,要从宏观上对中学政治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概括中,认识中学政治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第三,运用主体分析方法把握中学政治课程运行的实际。马克思主张“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54)世界,而价值取向这一概念恰恰反映出课程的主体地位。人们在任何环境下谈到课程价值取向问题,对课程的价值判断,不管是否意识到,都是以当时环境下的人的尺度去评价课程。人是课程价值的主体,是价值取向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创造者与实现者。这意味着中学政治课程主体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意味着我们在考察中学政治课程发展中要有这样一种自觉的意识:一方面,在考察和评价课程价值取向时,要立足于课程发展面临的社会关系现实,经过对课程主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进行考察和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课程主体对自己所作的价值选择、判断及其标准,应该有清醒的意识,承认并重视自己在一切课程价值判断和选择上的权利与责任,自觉地承担并检验与超越。这种健全的课程主体意识和具体化的课程主体分析,是避免课程价值取向分析与判断的简单化与绝对化的要求。[6]因此,要立足于中学政治学科的课程特点,进行课程价值取向分析,分析课程对主体需要满足的程度以及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独特价值和共同价值。[7]

(二)确立批判和超越意识

我国当前处于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变化巨大,价值要素复杂,价值观念多元。随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规范等的变化,课程发展必须要从战略高度,以及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问题和道德要求等变化了的时代特征来思考,对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现有复杂的价值要素、结构和功能分门别类地作出合理性评价,敢于坚持与批判,勇于超越与建设。要通过积极提炼课程主导价值观念,构建课程的价值体系,积极引导课程的社会价值认同与个人价值认同。同时又要提高对来自社会的多元价值的鉴别能力,将多元价值的鉴别意识与判断能力培养纳入课程建设中,引领课程价值观念和课程价值实践向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具备全球眼光和世界意识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未来的课程发展还将加大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互动。课程的价值体系构建既是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立足于世界青少年公民教育之林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将对世界基础课程改革发展与中学生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既要努力把握和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积极吸纳世界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与课程理论和实践精华,又要更加善于改革,努力将世界青少年公民教育发展的所有积极要素有机融汇到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8]特别是在网络化生存、经济全球化时代影响下,通过对课程的社会服务观的重新认识与改造,重视当代课程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与追求,[9]既体现“国家主义”性质的课程目标,使课程对社会发挥正向价值,又体现课程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发挥课程对中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正向价值。[10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第二单元第3课《交通连四方》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赟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第四单元第3课《各种各样的传媒》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霞娟

乐乐课堂小升初锦囊五年级语文第60集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你真棒-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黄慧玲

小升初常考题型七,相遇问题与比例的综合题,画路程线段图巧解题

都市晚高峰 2019 东城区6159名学生完成小升初派位

井坡学校九年级政治中考复习讲座

小升初教辅推荐来了 希望对即将小升初的宝宝会有帮助

特别关注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我爱您,祖国-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黄燕儿

与"论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