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06-02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的主体应当是工人阶级。马克思出生在工业社会的德国,工人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并且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极端低下,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工人阶级初步显示了其强大的力量。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还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力量,因此没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对于谁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问题,马克思认为是工人阶级,因为工人阶级不但能够征服自然,创造出人类解放的物质前提,而且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说“工人阶级征服了自然,而现在它应当去征服人了,工人阶级有足够的力量来胜利完成这个事业,但是需要把这些力量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1]77
毛泽东与马克思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对人民群众主体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对马克思群众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毛泽东生活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力量十分强大。与马克思所生活的德国不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人口力量上看,农民的力量不容忽视。第二,农民群众受到了极大的剥削压迫,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他们“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肥料不足,土地歉收,送租之外,所得无几。”“荒时暴月,乡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2]7“中国历代的农民,就是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生活。”[3]624第三,农民是中国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来源于农民。“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80%,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其中的贫农,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4]41第四,历代农民起义给了毛泽东极大的启示。历代农民起义的例子让毛泽东深深认识到了农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并且也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借助农民群众的力量,农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摧毁任何政权。第五,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了农民群众力量的强大。辛亥革命由于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群众参加,所以尽管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结果还是功败垂成,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篡夺。相反,五四运动由于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广泛加入和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由此开辟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历来重视农民群众力量,注重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提出,只有农民起来拥护并参加革命,“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才能确实动摇,国民革命才能得到确实的胜利”[5]39,“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占我国人口的80%,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于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是不是稳定,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有没有积极性,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中国就不会稳定。”[6]4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在内涵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体力劳动是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肯定了知识分子的人民性质,把知识分子列为人民群众这一概念范畴,大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内涵,提高了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贬低了知识分子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的作用,他们甚至被看做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力量。“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全国有五十多万人被划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其中大部分人是国家建设十分需要的知识分子。”[7]95“文革”十年,很多知识分子被当做人民群众的敌人对待而被人为地清除出了人民群众的队伍。
实际上对于知识分子所起的作用应作具体的分析。知识分子在不同的社会甚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知识分子是一种跨阶级的阶层,即在不同阶级中都存在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各个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作用也是不同的。”[8]18邓小平认为,对于知识分子应当因时因地地具体分析,因为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在不同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所依属和服务的对象是不同的。在剥削阶级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有些人是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处于对立的地位,但也有很多从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们的思想浸透者统治阶级的偏见,但却并不是剥削者,他们的劳动成果为剥削者所用,这一般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他们的自由选择,他们也是被剥削者。实际上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知识分子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的基本力量。在当时,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身份上的一致性和需要上的一致性。知识分子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实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每个人身上高度统一的劳动者。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8]19
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知识分子已不是剥削阶级,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甚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中说:“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说,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的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大批知识分子,“这就除掉了禁锢教育界知识分子的紧箍咒,解放了几百万、几千万知识分子。”[7]95
在外延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站在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历史高度,使人民群众的外延得到进一步扩大,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进一步发展。他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纳入了人民群众的范围,进一步增强了祖国统一的力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江泽民围绕我国社会各阶层出现的新变化、新发展,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企业创业人员、技术人员、受聘于外企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贡献,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一种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种伟大的群众性的事业。要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开创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9]198江泽民还进一步指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作为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支骨干力量。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这方面广大知识分子负有重大职责。”[10]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新时期我党对人民群众概念的丰富和发展。他充分肯定新的社会阶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是增强党的凝聚力、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金春明.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南俊英,张运景.邓小平的群众观[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7]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8]姜师庆.新时期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9]王伟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的主体应当是工人阶级。马克思出生在工业社会的德国,工人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并且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极端低下,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工人阶级初步显示了其强大的力量。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还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力量,因此没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对于谁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问题,马克思认为是工人阶级,因为工人阶级不但能够征服自然,创造出人类解放的物质前提,而且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说“工人阶级征服了自然,而现在它应当去征服人了,工人阶级有足够的力量来胜利完成这个事业,但是需要把这些力量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1]77
毛泽东与马克思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对人民群众主体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对马克思群众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毛泽东生活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力量十分强大。
与马克思所生活的德国不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人口力量上看,农民的力量不容忽视。第二,农民群众受到了极大的剥削压迫,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他们“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肥料不足,土地歉收,送租之外,所得无几。”“荒时暴月,乡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2]7“中国历代的农民,就是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生活。”[3]624第三,农民是中国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来源于农民。“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80%,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其中的贫农,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4]41第四,历代农民起义给了毛泽东极大的启示。历代农民起义的例子让毛泽东深深认识到了农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并且也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借助农民群众的力量,农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摧毁任何政权。第五,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了农民群众力量的强大。辛亥革命由于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群众参加,所以尽管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结果还是功败垂成,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篡夺。相反,五四运动由于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广泛加入和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由此开辟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